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陇县一代,社火的脸谱不仅历史久远,造型奇特,而且内涵丰富,谱样齐全,最具代表性。社火表演者主要是以舞台亮相的形式向观众展示演出的内容,没有音乐和解说,全靠脸谱的形态变化让观众理解剧情。  相似文献   

2.
杨惠珺 《文博》2007,(5):85-88
社火脸谱是陕西社火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美术形式。据目前资料来看,清代至民国是陕西社火的兴盛期,当时的民间艺人们为传承和学习的方便,曾绘制有很多的社火脸  相似文献   

3.
社火作为民间传统演艺活动,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独一无二的艺术载体。社火表演扎根民间,在百姓大众中发展壮大。随着宋金城市居民结构的重大变化,市井文化日趋繁荣,社火表演摆脱勾栏瓦舍,从道教社火布道、儿童乐舞表演等全方位流行于广大城镇与乡村。文章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金代墓葬砖雕文物简述金代社火表演中的儿童乐舞。  相似文献   

4.
地台社火流传于陕西宝鸡市千阳县一带。因有时表演中也有唱词,故而又称其为"唱社火"。由于地台社火不上桌,不踩跷,不用车马来装扮,而以广场表演为主,因此它比起背芯子等其他社火更为灵活方便,表现的内容更为丰富,更具有广场舞蹈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朱新贵 《神州》2012,(32):18-19
新疆昌吉汉族社火在中华民族社火文化中颇具特色,这一古老的民间风俗,在新疆是伴随着数千年来中华农耕文明的兴盛而发展成熟的。这一活动形式,不仅渊源流长,历史悠久,而且至今人们仍然情有独钟,喜闻乐见。本文以此为缩影,透视昌吉地区当地社火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流变、表演内容、以及对近年来昌吉元宵节社火表演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以促进社火表演更好的开展,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统时期,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生困守闺阁,社火是其为数不多的能够合理合"法"走出家门的机会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获得了解放,她们从只能作为社火表演的观众,到近代以来成为参与者,进而成为表演的主体,这其中究竟经过了怎样的变化?本文将以有"社火之乡"美誉的晋南为例,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女性与社火的关系进行个案分析,探索女性参与社火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民间舞蹈     
《丝绸之路》2007,(11):57-60
流传于陕西宝鸡市干阳县一带。因有时表演中也有唱词,故而又称其为“唱社火”。由于地台社火不上桌,不踩跷,不用车马来装扮,而以广场表演为主,因此它比起背芯子等其他社火更为灵活方便,表现的内容更为丰富,更具有广场舞蹈的特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过去,社火是一台唱给神的大戏,如今则是一台充满民俗味的大餐。正月里,中国的许多地方就上演着一台台大戏,而马社火则是这台大戏中最为独特的部分。马社火就是马背上表演的社火,这是一种源自于战争的社火形式。陕西省陇县麦枣村的马社火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其独特之处在于保留了更多的民俗成分。  相似文献   

9.
在焦作市耿村发现的元代石供床刻文中,记载了当地迎神赛社中一些社火班社的名录。其中"骆驼社"是当时"驼户"的社会组织,在社火中有"舞队"的表演因素,"簇马直社"是集养马、驯马以及社火中驭使马匹参与表演的班社,"太尉直社"应与祭祀东岳庙的太尉神有关。  相似文献   

10.
社火是一种集民俗文化、民间仪式、民间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娱活动。社火内容庞杂,历史久远,流传广泛,其表演形式以歌舞为主,并与武术、面具、焰火、花灯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参与人数众多、规模较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被称为民间"百戏",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和  相似文献   

11.
王振武 《丝绸之路》2014,(21):38-40
在甘肃民乐这块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广袤大地上,每逢新春佳节期间,村村寨寨的群众自愿组织社火表演队,走村串巷进行祈福表演。在民乐的民间,不知从何时起,就流传着这样一句富有地方特色的歇后语:"汤家庄子的社火——辞一辞。"这里所说的汤家庄子,就是现今洪水镇的汤庄村,足见汤家庄子的社火在民乐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陈荣 《中国土族》2005,(2):24-28
在我国的春节传统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的“社火”表演,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在偏僻的山乡,它几乎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祭祀、娱神、娱人的活动。笔者考证其渊源,认为它是东汉的迎春礼俗和当时进行的祭祀太一神的礼仪,以及先秦季冬时进行的傩祭、蜡祭等一系列活动连续进行形成的民间的一种变异的礼俗。西宁社火起源的民间传说及认识“社火”表演自古有之。宋代诗人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云:“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清代的李斗在《扬州画坊录》卷九记载:“立春前一日…  相似文献   

13.
徐翠 《民俗研究》2013,(1):65-70
民间社火是昭君戏传播的重要民俗文化土壤,"扮故事"和"竹马"是社火游艺队伍中装演昭君故事最主要的两种表演形态。昭君戏与"扮故事"、"竹马"相结合,是故事内容与艺术形式双向选择的结果。"扮故事"和"竹马"等社火艺术装演昭君故事,是昭君戏舞台传播的一种延伸形态。  相似文献   

14.
郑屹 《丝绸之路》2008,(5):34-36
“二月二龙抬头”是流传在民间的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农历二月二,甘肃省永登县苦水镇却比过春节还热闹,当地要举行独特的“二月二龙抬头”社火,庞大的社火队连续三天,举行各种表演活动,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人们前来观看。  相似文献   

15.
吴晓鹏说。在陇州,人们对于社火的虔诚与热情是惊人的。比如每年群众报名争演社火,人多得甚至会把门窗挤破。因饭后身上产生热量,会将脸上的颜料稀释掉,演员们往往一天都不能进食。有时候娃儿饿得不行,母亲宁可准备一两个鸡蛋应急,也不会让娃儿放弃表演。在他们眼中,参演社火是在祈福,神灵会保佑一家人平安吉祥!  相似文献   

16.
眼界     
社火2月8日,河北蔚县暖泉镇,民间艺人表演传统元宵节目——打树花。"打树花"这一古老的节日社火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暖泉镇内曾有3处铸造业摊点,人们为了庆贺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捐献出废旧生铁,每年元宵节连打3天树花。工人师傅将废旧铁骑投到火炉中融化,表演时用特制的勺子将已融铁水泼洒在坚硬冰冷的砖堡墙上,1000多摄氏度的铁水炸裂后爆发出万朵火花,  相似文献   

17.
山丹太平车     
张乐 《丝绸之路》2009,(23):28-29
太平车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舞蹈的重要形式,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这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至少在清代就在民间社火及庙会活动中广泛流行。它来源于古代的推车游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参加人数由一人推车表演发展到两人以及多人表演。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洛宁县文化馆藏有三组人物砖雕,系1973年出土于该县小界乡上村两座砖墓中。两墓相距10米左右,当时已被拆毁。从砖雕色质、雕刻技法、人物服饰以及人物表演形象诸因素看,应是宋金遗物。三组砖雕表现了社火百戏和杂剧演出的内容,具有民俗学和戏曲史学的研究价值。现分述如下。一、社火杂剧砖雕共8块。皆约高31、宽28、厚4.9厘米。各凸面浮雕双人形象,皆作表演状。砖一,前雕一人作女子装束。头上披有织物,似盖头。身着褙子长至膝,内套长衫,下着裤,鞋上有翘尖。双手绞袖交臂于  相似文献   

19.
在溧水县柘塘镇,至今还流传着“打社火”活动。所谓“打社火”,就是旧时春节期间乡村社会在酬神、祈神时进行的一种民间文娱活动,以欢庆丰收,祈望来年一方百姓平安健康。相传五代南唐时,今溧水县柘塘镇东南一公里处建有一座大山庙,供奉着“祠山大帝”。所以每年从除夕开始直至元宵节,溧水县柘塘镇各村村民都要到大山庙去敬香,同时安排“打社火”活动。除夕这天,由社火会会头在神堂挂起“祠山大帝”画轴,在香几、供桌上摆放着香炉、烛台、供碟,桌下放置拜垫等物。下午,首先由会头燃烛、点香、放爆竹、烧纸马、磕头酬神,接着村民陆续来神堂敬香磕头,祈祷祝福。此后,每天都要到神堂敬香,直到社火会结束。“打社火”活动主要是打锣鼓。第一次的叫“起圣”。起圣时,由社火会会头敲神锣为号,一般为三遍(头遍报信,二遍准备,三遍去神堂集中),村民来神堂集中,到齐后烧香磕头,在神堂起鼓,然后几个会头敲着神锣,拎着香篮,提着神灯,鸣起开道。村民们扛着三角形、长方形、方形的各色或绣花期伞,打着锣鼓,数十人到百余人的打社火队伍,排成一条长龙,循着各村打社火的路线到大山庙敬香,同时对沿途的土地庙等其他寺庙也要敬香。社火进入大山庙后,会头到各佛殿敬香磕头,社火队伍中有的...  相似文献   

20.
杨重琦 《丝绸之路》2004,(11):51-54
想知道500年前明朝的南京是什么样子吗?来到临潭新城,你就能够感受到历史长河在此留下的令人难以置信的驻足。新城的妇女们身穿过襟盘对扣的半长袍,开叉很高,紧口便裤,足蹬凤头绣花鞋;人们称奶奶为“阿婆”,社火表演中“秧歌”的曲舞显现江淮一带插秧的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