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晶 《南京史志》2024,(5):62-63
<正>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本文以大班“乐享散步时光”活动为例,探讨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策略。一、活动来源课程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课程。在创设课程时,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内容。这些都需要教师细心地观察幼儿,耐心地倾听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每天都会了解幼儿提出的问题或者相互交流的话题。在这些问题和话题中,有的及时解答就可以,有的需要幼儿通过探索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2.
屠艳 《南京史志》2023,(37):44-45
<正>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指出:“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生活中,中草药无处不在。我们从寻找身边的中草药开始,带领幼儿走进中草药的世界,在中草药种植、观察、收获、加工的过程中,了解、热爱中医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植在幼儿心里。一、聚焦生活,追随幼儿的兴趣创设百草园著名学前教育家张雪门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在一次线上家访中,教师发现幼儿对中医药产生了探究兴趣。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在幼儿园创设百草园。“悠悠百草园”课程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3.
周娟 《南京史志》2024,(5):30-31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人的生活离不开环境,“以生活为教育”的理念更加重视环境的教育作用,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索能力、思维能力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基础上逐步培养和完善的。班本课程“幼儿园变样了”是基于幼儿对环境变化的好奇心和兴趣点生成的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的表征和教师的“一对一”倾听,不仅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还让教师更加了解幼儿。  相似文献   

4.
沈海燕 《南京史志》2023,(37):24-25
<正>一对一倾听记录,是教师主动发起的师幼互动,是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借助幼儿的故事表征、表格表征和记录表征,发现儿童的观察与思考。在倾听中了解儿童的经验及兴趣,从而不断优化、调整环境和材料,以此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一、基于儿童表征,看到课程的生发点升入大班后不久,每周一次的值日生评选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少幼儿拒绝值日生工作。为了弄清楚幼儿的想法,在每周日记分享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记录关于值日生的感想,以期寻找到“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5.
邵燕萍 《南京史志》2022,(30):60-61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由此可见,生活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更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成课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生成课程是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敏感地察觉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根据这种学习兴趣与需要,及时组织、指导幼儿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的学习经验。因此,生成课程的主体性、教育性、随机性较强,对教师的教育水平及专业技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朱玲娣 《南京史志》2022,(34):24-25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积极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如和幼儿一起通过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引导他们体会人与自然、动植物的关系。”在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引领下,不少幼儿园将种植园地纳入园本课程中,旨在利用幼儿园资源开展种植课程实践研究,通过问题导引、反思行为、实践尝试、建构经验不断优化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幼儿观、课程观,激发科学探究兴趣,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我园结合实践采用“种植七步法”,  相似文献   

7.
赵春香 《南京史志》2022,(16):41-43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要在做中学、玩中学;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有益经验。”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越来越重视生成课程对幼儿发展的意义。生成课程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幼儿的探究和学习提供了载体。生成课程不同于预设课程,是师幼共同构建对世界、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生成课程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基于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与幼儿一起构建生成课程,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学习、成长。  相似文献   

8.
唐丽华 《南京史志》2022,(16):46-47
<正>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微课程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发现的问题,融合关键性经验、制定适宜的目标、采取相关策略,支持幼儿大胆实践、勇于创造、解决问题的课程实施过程。本文以微课程《树与我们的“毕业季”》为例,阐述微课程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相似文献   

9.
房爱琴 《南京史志》2022,(27):86-87
<正>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课程游戏化是“解放”幼儿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大班幼儿“沙水”游戏为例,对推进课程游戏化进行探索。一、过程与观察在一次晨间谈话时,我和幼儿商议,决定在沙池里搭建一个动物园。根据幼儿的经验和兴趣点,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  相似文献   

10.
<正>课程生发需要一个契机,这个契机的发起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课程创生是师幼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转化为幼儿可以研究的问题,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课程实施中,幼儿会根据探索的需求,主动寻找周围的多维资源。本文围绕班本课程“春日‘竹’迹”,就如何合理利用身边的多维资源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正>班本课程源于本班幼儿的兴趣、实际需要及问题展开,呈现的是幼儿自主的、真实的学习探索过程。我园遵循以“基于儿童本位,建构班本课程”为核心的班本课程理念,构建“发现问题—研究做法—课程反思”的班本课程建构模式,引导教师逐渐形成儿童本位的课程观,让幼儿成为课程建构的主体。一、发现问题——班本课程构建中的问题为了解班本课程的实施现状,我园进行了摸底调查。全园20个班级的40位专任教师参与本次调查。  相似文献   

12.
<正>班本课程主要来源于幼儿对身边事物感兴趣的话题和想法,并对同伴间共同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那么,如何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主题活动呢?笔者以大班班本课程“趣味扎染”为例,探究教师是如何在班本课程中追随幼儿兴趣,跟进幼儿游戏,支持幼儿活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肖逸云 《南京史志》2022,(30):94-95
<正>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其中游戏材料收纳环节蕴含着分类归纳、人际交往、沟通合作等多方面的自主发展价值。教师需要将安吉游戏的理念渗透其中,充分挖掘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通过“退后与放手”“持续性观察”“一对一倾听”“回溯性反思”等方式,支持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构建丰富的生活经验,获得“小步递进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邹敏 《南京史志》2023,(23):79-80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对话”理念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教育理念,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提供了新活力。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教师要在课程环境创设中聚焦主题课程目标和本班幼儿发展的关键经验,做好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引发有效的“师幼对话”“幼幼对话”“自我对话”,创造性地激发幼儿在课程环境中主动学习,建构新经验。  相似文献   

15.
郭留毓 《南京史志》2022,(12):65-66
<正>乡村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生涯中关注的中心和为之终生奋斗的目标。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教师在“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引领下,以农耕实践活动的形式,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以最淳朴的学习方式让幼儿感受乡村教育,体验“生活即教育”的内涵,在边实践边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教学做合一”的真谛。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周边自然资源,特别是农田资源,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引导幼儿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促成农耕课程的形成。本文以大班农耕课程《萝卜》为例,谈一谈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幼儿在农耕课程中成长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徐莺 《南京史志》2022,(30):56-57
<正>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3~6岁幼儿正处于发展语言的关键期,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决定了语言学习的特征,即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幼儿园语言教育贯穿各个领域,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因此,幼儿语言教育只有与幼儿的生活对接,与幼儿的经验对接,才能实现支持幼儿发展的教育目标。审视当前的语言教育现状,教师往往较多关注语言教学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固化,过于强调机械式记忆,背离了幼儿的生活。幼儿园语言教育应该是集专注的倾听、清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潘学香 《南京史志》2023,(20):62-63
<正>班本课程以班为本,依据幼儿兴趣和需要,有效整合周边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本文就如何依据幼儿的兴趣点生成班本化课程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关策略。一、班本课程目标的选定(一)课程目标的来源:及时捕捉幼儿园的兴趣点,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洞’感地带”主题活动源于一次户外游戏活动。幼儿在四楼露天平台草坪上发现了一个洞,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是谁的家?”“黑黑的洞到底有多深?”“里面会不会住着小蚂蚁?”……户外活动结束后,教师和幼儿一起探讨“小洞的秘密”。  相似文献   

18.
周晓 《南京史志》2022,(13):8-10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那么何谓“生活力”,笔者认为,富有生命力、创造力、发展力的孩子可以称之为拥有“生活力”。幼儿的生活力将直接影响其成长与发展的进程。实践证明,在学前教育中开展生活化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课程内容,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利于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其生活力。生活化课程通过一个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生动案例,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影响他们终身的良好态度、价值观与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王春婷 《南京史志》2022,(30):88-89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班级环境是幼儿园班级日常中重要的教育资源,如同一位“隐形的教师”。班级环境创设要与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与幼儿游戏情景相结合,用一种生活化、情景化的环境与幼儿产生共鸣与互动,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机会与条件,使幼儿更加活泼、可爱,能够主动参与,在无形中让幼儿得到发展。“合家欢”是一个非常温暖的词。在幼儿园,幼儿把教师当成“家人”,  相似文献   

20.
<正>生活是最好的教育。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倡导让儿童在大自然、大社会中直接去经历,直接去体验,直接去收获,在亲历中获取经验与成长。教师要和幼儿共同经历生活过程,深入审视幼儿一日生活的价值,和幼儿一起观察、分析、探究、反思,促进幼儿和教师共同成长。本文以大班生活课程“抬床记”为例,谈谈如何亲历生活过程、促进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