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又是一年芳草绿”,“一年之计在于春”。谁都指望春天事事有个更好的开端。但我以为不能忽视的仍然是读书——需趁着春天的大好时光,快快地攀上书这“人类进步的阶梯”,接通书这“知识的源泉”。赶快读书学习——就应从抓紧“春读”开始! 抓紧“春读”,就要放宽视野。不要以为读书学习只是学生、学者和文化人的事,须知“知识跟着时代走,谁不学习谁落后”;也不要以为读书学习“增不了收入,见不到效益”, 须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春种一粒谷,秋收万担粮”,读书的效应往往是潜在的,一旦需要便会如岩浆喷吐,发出巨大的光和热。  相似文献   

2.
张桂玲 《神州》2012,(6):79-79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也说过“读书万卷始通神。”面对众多的学习科目,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业,我们的学生如何能够“读书万卷”呢?当然,这里不仅仅是在追求数量,而是要强调“读书”二字,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简单地这样做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我们要对学生地课外阏读进行指导,使他们不仅要阕读——“披文得意”(读懂理解),而且要思考——“运思及物”(阅读创造)。  相似文献   

3.
张惠平 《神州》2012,(30):139-139
本文立足于实际教学,提出了不能以朗读为“万能钥匙”的观点,倡导学生要在朗读中注重对语言的有效体会即“品读”,追求读与思、读与写、读与悟的有机结合,以建设“高效低耗”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4.
教子趣联     
教子趣联王应华古人教育子女,多半是教耕教读。清康熙年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沈涵,撰一联云:“愧无文字当安命,喜有儿孙要读书。”为下一代好学而兴奋不已,喜表于联。清代学者王士真家中悬挂着祖传的一副对联:“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儿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  相似文献   

5.
习惯者,在长期时间里养成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也。古人曰:读书者“,是吾辈常事”。经常做的事情,自然也就是习惯。又有道是“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话虽说得绝对了些,但不读书,无文化,没涵养,言行举止粗鄙,其面目不管是给人的印象,还是对镜自照,恐怕都好不到哪里去。据说中国古人墨子,出游关中,跟随的马车载满书籍,人见而怪之。墨子遂引周公每晨起即读书百篇的故事作为回答,问者心有所动“。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需读五车书。”诸如这类鼓励读书的警策,在我国古典诗文中俯拾即是。说起国人勤学苦读的范例,我…  相似文献   

6.
近代侗族名将王天培撰书“公本识字耕田人”联,反映了民国前期川、黔的若干史事,也显示出一位少数民族将领对民主革命的追求。其与白族先贤赵藩的“攻心”联等物,反映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先贤尊崇的共识。  相似文献   

7.
张太原 《史学月刊》2023,(2):130-135
<正>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从各个层面和各种角度重新发现和诠释近代中国,成为治近代史者一个普遍追求的目标。然而,如何走进蕴含着多重世界的近代中国,即使对于专业治史者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当今,“创新”是各领域发展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用词。具体到近代史研究领域,似乎有些被滥用。看看各种课题的论证、研究生们的开题报告、各类研究综述和一些史学作品的声明,便知此说并非虚言。然而,“创新”不在于是否列出个一二三,而要看在“温故”“知旧”  相似文献   

8.
人们都说,梁启超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我却要说,如从性格本色来看,梁启超首先是个“书生”,而从“书生”的本分“读书”来看,他又是千千万万个“书生”中的佼佼者!梁启超(1873—1929年)的读书轨迹是曲折而丰富的。他迈入读书园地的第一步是为科举考试而读书。读书的目的是“金榜题名”,仕宦闻达。在这段从四五岁到十七岁的读书时期内,不论读的内容还是方式,都是由家长和塾师决定的。他只是按照长辈和塾师的指点,记诵苦读而已。据史料记载,在这段时期里,他最先熟读的是《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纲鉴易…  相似文献   

9.
郝俊玲 《神州》2012,(3):120-120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通过读书,使学生明事理、读中悟情、读书内化语言、读中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亲子读书又称“亲子共同阅读”,即以图书为载体,以书籍为沟通纽带,使幼儿与家长们一起享受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这也是使幼儿真正喜欢上读书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让爸爸与孩子们共读同一本书,很容易使幼儿们感到读书是一种十分愉悦的行为,从而也更乐于自觉地去完成读书。而透过亲子阅读活动,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成长、学习。共同阅读活动也给家长们提供了和幼儿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清代知识界大致可分为“读书人”和“学人”两类人。所谓的汉宋之争不仅是少数专业“学人”探讨的高深的学术问题,同时也是大量一般“读书人”广泛参与的热门话题。大量“读书人”的不断卷入又使得汉宋的争辩成了一时流行的风气。这些“读书人”往往是通过科举考试来接触与表现他们的“汉学”与“宋学”。他们拥有各自不同的科举经历,渐致他们对“汉学”或“宋学”形成各种不同的态度,既而卷入汉宋的争论中,在不自觉间即成为这股争论风气的推动者。这一层面的汉宋之争大体上是一个社会史的问题,同儒学内部的各种理论层次并无太大的关系,因而很少受到既有研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朗读的作用     
杨长军 《神州》2012,(9):135-136
读虽说在传统教学中把它依附于“写”,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实际上对“读”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极为重视的。朗读作为其形式之一,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  相似文献   

13.
李开周 《环球人物》2020,(8):110-112
宋朝中后期,江湖上流传着一个传说。有两个年轻人,一起在泰山读书,连续10年都没下过山,真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中一个年轻人,学习尤其刻苦,不但不下山。  相似文献   

14.
“宁可超生户倾家荡产,决不可抢生超生一胎”、“宁可添座坟,不添一个人”、“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在一些农村地区,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标语遍布村宅农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云南省新近开展的一场清理生硬冷漠标语活动中,有3.5万条标语被“拿下”。在我国,标语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不管走到哪里,总会与各种各样的标语“不期而遇”,有人称此为“标语文化”,从标语中发现政策动向等,看街上有什么样的标语,就会知道最近又将开展什么工作。标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员的素质与水平。“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猪”,是要人读书的,但读了…  相似文献   

15.
袁富洪 《神州》2011,(9S):35-35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对教材中的讲读课文津津乐道,一幅吃饱吃透的模样;而对一些课外读物,学生除了读读内容外,则无从下手,满脸困惑的样子。造成学生“读会了书”却“不会读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广大教师只是重视了讲读,忽视了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重视学生预习中的训练,并力争把训练落到实处,以此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那么怎样在预习中落实训练呢?  相似文献   

16.
稿约     
《巴蜀史志》2014,(4):26-26
《巴蜀史志》是由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管、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地方文化刊物,双月刊。以“信史、实学、新知、美文”为追求,设有方志论坛≮年鉴指导、读志用志、爱志人语、史料之窗、人物春秋、古迹考辨、史海钩沉、风物名胜、民俗风情、艺苑风采、稗史逸闻、读书随笔、域外传真等栏目。  相似文献   

17.
人物图册页     
正纵21厘米横32.5厘米纸本设色共12页,分别绘骑驴出行、牧牛及渔、樵、耕、读。写人物运笔简练、形象生动,画动物动感强,逼真。每页均有落款,分别是“后五泉山人晓舟”、“晓舟戏墨”等,钤朱文“小舟之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精神上有着独特追求:他们并非都能成为社会的统治却大抵有着“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无法“兼济天下”的同时,“独善其身”便成了他们的普遍追求,这也是人们为了保持内心纯洁和高尚情操所做的选择。“隐逸”则是这一选择最直接的方式。“隐逸”并不代表不关心政治,它只是用另一种方式来造就自己完美的人格;他们在意但不干涉实事;他们追求一种洒脱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李书田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多个春秋了,但作为世界知名教育家和工程学家,其虽声名赫赫,对中国、对世界科教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却因种种原因,在国内鲜有人知。少年立志学有所成李书田,字耕砚,1900年2月10日生于河北省卢龙县的一个书香世家。科举时代,李氏家族不乏功名之士,文武人才并出。出身于这种家庭,书田自幼即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其父亲深悔自己未好好读书,饱尝文化水平低遭人冷眼的痛苦,发誓让后人学有所成,以“光大门庭,荣宗耀祖”。为此,其父专设家塾,延师教读子女,且督之甚严。故从懂事开始,资质聪颖的书田即习文练武。…  相似文献   

20.
<正>目录之学,源远流长。古代学者十分强调目录学对于读书治学的重要性,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云:“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塗,方能得其门而入。”(1)又云:“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2)近代目录学家余嘉锡亦认为:“目录之学为读书引导之资,凡承学之士,皆不可不涉其藩篱。”(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目录学得到长足发展,其标志之一就是涌现了一些目录学著作,主要有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汪辟疆的《目录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