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红娟 《南京史志》2022,(24):12-14
<正>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迈入小学教育的必经之路,是帮助孩子从幼儿启蒙教育顺利进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转折,对幼儿而言,更是人生新的阶段的开端。从幼儿园迈入小学,由于生活环境、教学目标、人际关系的剧烈变化,幼儿往往难以快速适应,以致产生厌学心理,对进一步的学习生活产生不利影响,这也是幼小衔接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幼儿的学习生涯与身心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一、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基本概念幼小衔接是连接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的教育过程,在我国的幼儿教育环境下,  相似文献   

2.
<正>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幼儿一生中重要的衔接时期,是开启儿童系统学习的重要阶段。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我们要关注到对幼儿这一个体主体意识的尊重,关注到课程与多方资源的整合效应,支持幼儿在感受、体验和经历中丰富对小学生活的认知和向往,以此激发幼儿成长的内在动力。本文将聚焦课程资源开展幼小衔接教育,帮助幼儿科学地做好入学准备,促进幼儿有准备、有能力、循序渐进地朝着小学生活迈步。  相似文献   

3.
彭露露 《南京史志》2022,(12):61-62
<正>良好的适应性是幼儿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对从学前阶段进入小学阶段的幼儿而言,能否适应小学阶段的教育与生活,是影响其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因素。随着课业压力和学习压力的递增,从学前阶段过渡至小学阶段的幼儿对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性逐渐成为难题,逐步凸显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性。笔者探究当前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此推动幼小衔接教育。  相似文献   

4.
向小芳 《南京史志》2023,(14):39-41
<正>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幼儿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幼儿阶段是孩子身体发育和意识萌芽的重要时期,也是为幼儿步入基础教育打基础、做准备的重要时期。幼小衔接教学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顺利步入小学生活,开启新阶段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有效地开展幼小衔接教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幼儿入学准备教育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方面的有机融合和渗透。”幼儿园与小学相比,无论是在作息安排还是学习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都有所不同。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照顾自己的生活,能为自己提供自我服务的劳动能力。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因此,帮助幼儿做好生活准备,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和家长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体现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为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我们幼儿园大班年级从最后一学期的第十五周就开始进入幼小衔接教育领域,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幼小衔接教育活动,为幼儿能顺利进入小学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恽轶 《南京史志》2023,(5):36-37
<正>幼儿园和小学有着明显的差异,如何让幼儿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值得教师关注与探究。绘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幼儿同理心与责任心的养成。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转向小学教育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根据幼儿的生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关注幼儿的阅读体验,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为幼儿搭建过渡阶梯,助力幼小科学衔接。  相似文献   

8.
包雅琳 《南京史志》2023,(26):11-12
<正>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幼儿园教育主要以幼儿的兴趣为主,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充满趣味性。而小学教育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活动较为枯燥。大班幼儿正处于幼小衔接阶段,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因此,幼小衔接视角下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大班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侯琴南 《南京史志》2022,(18):11-13
<正>大班的幼儿即将进入小学,为了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本学期我们在各个区域活动中渗透幼小衔接的内容,以区域活动为载体,充分体现科学性、整合性和趣味性,使幼小衔接真正做到轻负高质。建构活动“你好,小学!”通过教师鼓励幼儿在建构活动中持续探索、分享,使幼儿对即将进入小学学习与生活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向往之情,让幼儿对于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充满期待。一、活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杨艳 《南京史志》2022,(27):92-93
<正>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续和过渡。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由于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条件、生活环境都存在差异,初入小学的幼儿必然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本文以W园为例,阐述该园以“小鬼当家”为主题做好幼小衔接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1.
<正>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园在申报省“十四五”课题中提出幼小衔接“三全三接”理念,即全员参与、全程协同、全面培养;双向衔接、科学衔接、深度衔接。其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三全三接”理念下幼小衔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渠美玲 《南京史志》2022,(27):90-91
<正>部分幼儿在步入小学生活后感到明显不适应,对小学生活的不适应让这一幼儿群体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涵盖了教师对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培养目标和建议。本文以幼小衔接教育为视角,分析在《指南》科学指导下幼小衔接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3.
袁芳 《南京史志》2023,(30):82-83
<正>幼小衔接是社会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坚持双向衔接”的基本原则。因此,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要协同互动,合力构建双向衔接通道,促进幼儿平稳过渡幼小衔接期。一、理念对接,让衔接更流畅在幼小科学衔接中,幼儿园、小学、家庭应理念一致,顺应幼儿的身心规律和认知特征,共同创设幼小衔接环境,让幼儿成为小学生活的积极准备者,让幼小衔接更流畅。  相似文献   

14.
<正>本文以全新的文化融入视角展开研究,以此进一步丰富幼小衔接教育理论体系,充分满足幼儿成长的需求,从幼儿的思想、能力、经验、思维等层面做好过渡准备,有目标、有侧重地完成衔接。一、幼小衔接活动与幼小衔接需求的现状调查(一)幼小衔接活动现状在幼小衔接教育开展前,幼儿园对于幼小衔接教育的认知比较缺乏,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一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仇晶晶 《南京史志》2023,(26):95-96
<正>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幼儿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正>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大班的重点教育工作,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要求教师和家长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身心发展特征,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帮助幼儿顺利度过衔接期,为其未来小学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再次强调了“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夏菲 《南京史志》2023,(30):80-81
<正>幼小科学衔接是指幼儿园根据幼儿过渡期的身心特点,从体、智、德、美等方面,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那么,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推进幼小衔接呢?如何从更全面、更系统、更长远的角度看待幼小衔接,提高幼儿综合素养?如何帮助家长缓解焦虑,走出幼小衔接的误区?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在市级“十四五”课题“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的行动研究”指引下,围绕“四美”特色课程建设,充分挖掘教育资源,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载体,打造幼小衔接环境,为实现幼小科学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促进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全面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工作,确保幼儿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生活过渡。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数学教育对大班幼儿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游戏中的教育契机,帮助幼儿做好衔接准备。  相似文献   

19.
王辉  贺红霞 《南京史志》2023,(30):78-79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我们通过环境优化、活动渗透、对话合作等措施,让幼儿成为小学生活的向往者,更让幼儿成为有准备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20.
幼儿园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准备阶段,也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衔接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能否适应小学教育。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个转折期,往往会使孩子产生一些心理变化,甚至影响到孩子对小学教育的适应能力。因此,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三方面既要相互协调又要相互配合,帮助孩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等,缓解儿童的心理压力。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要从孩子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帮助幼儿从心理上减轻压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使其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