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贵阳印象     
卢惠龙 《贵阳文史》2010,(4):110-110
<正>来了,去了,又来了。贵阳与我若即若离。那是一个阴冷的黄昏,我到了贵阳。我是从上海出发,在重庆下船,就随汽车在凉风垭公路上吃力地盘旋。山连着山,一座一座,峰峦俨如威仪棣棣的屏障,乳白色瘴雾在山腰静静低徊,蓝天呢,深邃又缥缈。这对在海边出生长大的我是开眼界的。  相似文献   

2.
在武定县民嘎古区格章拉村背后,有一座又高又大的山,山头上长着一棵高高大大的山榛子树,树前有一块大石头,人们叫它仙人石。相传很久以前,格章拉村十分贫穷,经常是吃了上顿无下顿,穿了春衫没冬衣。一次,听说走马皇帝要从这里经过,还要在村子里住一晚上。乡亲们急得团团转,吃饭住宿怎么办?拿什么给走马皇帝?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一时想不出个好主意。这天晚上,村里有个后生做了个怪梦,梦见从天上飞来  相似文献   

3.
苦妹子     
从前,有户人家没有娃娃,就拣了两姐妹来压长。两姐妹长到十四五岁的时候,这家妻子终于生了个儿子,做爹妈的喜欢死了,忙请了个毕摩来给儿子算命。这个毕摩的嘴唇是豁的,吃炒面时炒面就从豁口里淌出来。两姐妹在一旁看见就悄俏的笑。毕摩听见两姐妹笑他,心中很恼火,在算命的时候就对姑娘的爹说:“你家的儿子要想平平安安的长大,就要把这两个姑娘丢到大山老林中去。她们会尅兄弟。”姑娘的爹想:这两个姑娘反正是拣来的,只要亲生儿子能平安长大,丢就丢。一天,他带着两个姑娘上山打柴,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他指着一座山问两个姑娘:“你  相似文献   

4.
很古很古的时候,在一个大森林里,有一个猴子和一只山麻雀。有一年大雨下了七天七夜。山麻雀对猴子说:“你虽然是个公猴,可还比不上我,你房子也盖不起,我虽然是只母麻雀,可还会搭窝避雨。”猴子听了非常生气,等天晴后,它爬到树上,把山麻雀的五个蛋砸碎了。山麻雀很悲伤,对猴子说:“今世我打不赢你,后世我一定要报复你。”猴子笑笑说:“你哪一代也打不赢我,我的武艺很高。”说着就演起武来,在大树枝上跳来跳去的。  相似文献   

5.
茶香满洞庭     
<正>苏州洞庭山其实有两座,一座叫东洞庭山,一座叫西洞庭山,当地人俗称为东山和西山,著名的洞庭碧螺春就产自这里。两山宛在太湖的怀抱中,被太湖一水衔接滋养润泽,主峰莫厘峰是太湖七十二峰中第二大峰,海拔293.5米。其山脉鱼龙脊背状,气势雄伟。大运河从它的外围流过,与太湖在这里交汇,之后继续向东,  相似文献   

6.
、金色的地方热闹了布谷是鸟王,顺山到村寨,一年一度春,带着喜讯来,歇在树头叫,火把节到了,金色的地方,就要热闹了。就得有雨水,鸟儿要筑巢,去投奔山林;要摆脱灾难,得象一条绳,想盼幸福来,去寻找光明。牛羊来过节,猪鸡来过节, ‘一同来过节。远方的客人,象蜜蜂飞来,飞来采花蜜。金地热闹了,银地花开了。一年一次节,就要开始了。离开拿吠咪。①投奔去远方。受尽饥和苦,从此要脱鞍。呢咪股②路上,扶老又带小,昼夜不停留,早日得安生。绿突黑咪③路。饥饿加寒冷,病魔缠住身,裹中无存钱,何处去投医?前面又遇河,河里大浪翻,咋个过得去,只得住下来…  相似文献   

7.
虚拟中永生     
在场感的价值人们为什么要四处旅游?如果是为了欣赏美景。那么照片里的风光从艺术角度看已经超越了现实;如果是为了拓展视野。那么网络上的信息量也超过了现场能获取的信息。抛却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大多数人对于某地的向往。大概就像“因为山在那里”吧。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彝家山寨里,每逢办丧事的时候,朵西都要唱述一段崇人抛鼎找药的故事。为什么要唱这段故事呢?那是因为崇人抛鼎不仅对父母尽到了孝心,而且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幸福。相传,崇人抛鼎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小伙子,家里有年迈的阿爹阿妈。有一次,他到遥远的亲戚家去做客,因为一心挂念着家里的父母,第三天就连忙赶回家来。他一跨进家门,便喊了声阿爹,阿爹没有答话;他又忙喊了声阿妈,阿妈也没有回答。他感到很奇怪,急忙  相似文献   

9.
一黔灵山上隐略升腾的烟霞紫气,似乎预示着黔山秀水将有更新的大千气象,连缀着贵阳到安顺自然风水中的人为脉动,搅动了因急切期盼同步小康的喧闹与蓬勃展望的气场。从屯堡妇女宽袍大袖的洒脱与江淮古风的夸张中,不难想象,600年来,这里,原来就是南京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好一派水潦山曲的浑然景象,托举的是600年秀甲天下的山高水长!如今历史的长度在朝着空间的宽度转化为立体的维度。  相似文献   

10.
许春芳 《湖南文史》2014,(12):67-67
“无山不客客住山”,客家人生活在山区,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所以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因为肥腻的食物能增加饱感和补充体能;同时,客家菜的口感还偏重“咸”。客家人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是富裕大户一天至少也要喝一顿粥,多数人家经常以稀饭充饥,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既适合送粥,又能增加体内盐分;加上山区竹木繁茂,养成了客家人烧柴做饭,用竹蒸笼蒸制菜肴的习惯,鸡、鸭、鱼、肉、红薯、芋头……可以说,客家人无菜不蒸。在闽粤赣客家地区生活了近7年的毛泽东,对客家蒸笼菜和辣炒田螺肉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1.
支起草绿色的营帐,簧火映红宁静的山岗;过路的歌手为远来的客人,把一个美丽的传说吟唱:“一只孔雀从远方飞来,给傣家驮来美好的希望;它刚落下脚想歇歇气,大地动了,山石把它埋葬。“虽然它失去生命,灵魂却在深山里倘佯;它给竹楼上托去一个梦,要傣家来这儿寻找希望。“傣家人找了好久哟,只见石头象孔雀一样斑烂,可美好的希望究竟是什么?却象老林的魔子跟我们捉迷藏……”髯火的余辉闪闪灼灼,牵动一位探矿者的情肠;歌手的歌声萦绕耳侧,一块孔雀石托在手掌……一个念头在他胸中一闪,紧紧收拢伸开的手掌;这不正是孔雀的羽毛么?多少年它在这山肚里…  相似文献   

12.
子孙繁茂的人家,阿爸要上路去了;子孙昌盛的人家,阿爸要出门去了。对门的邻居闻讯来到,合族的亲眷泪水滔滔,妹子象撵山的猎手勿勿赶 来,阿舅象救火的人急急吊孝。“小草生出来,枯草就死了。小树生出来,老树就死了。大树死了,树枝枯了,阿爸死了,身子倒了。太阳落了,天不亮了;阿爸死了,眼睛闭了。寨头的阿波①出来,用庄严的神情主持丧道,寨脚的阿匹②出来,用悲哀的哈巴③祝祷:“太阳生出来,月亮就死了。春天生出来,冰雪就死了。“自从天地分开,男人和女人就分开了;自从男女结合,生和死就在一处了。“天边的头人也会死去,地角的首领也免不了。…  相似文献   

13.
“无山不客客住山”,客家人生活在山区,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所以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因为肥腻的食物能增加饱感和补充体能;同时,客家菜的口感还偏重“咸”.客家人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是富裕大户一天至少也要喝一顿粥,多数人家经常以稀饭充饥,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既适合送粥,又能增加体内盐分;加上山区竹木繁茂,养成了客家人烧柴做饭,用竹蒸笼蒸制菜肴的习惯,鸡、鸭、鱼、肉、红薯、芋头……可以说,客家人无菜不蒸.在闽粤赣客家地区生活了近7年的毛泽东,对客家蒸笼菜和辣炒田螺肉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4.
孔甲墓葬所在地有两说:一说在北京延庆东北三崤山处,一说在现在豫西崤山深处。本文就从孔甲的活动范围与周边的部族关系,以及三崤山在史料中的记载做一个推断:孔甲墓葬应该在豫西崤山。  相似文献   

15.
远古时候,罗坪山上有一个放羊的村子。每天早上,人们把羊子放到山上,晚上又把羊子赶回来;渴了就喝羊奶,饿了就杀羊吃,冷了就把羊皮做成衣裳穿在身上,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有一年,全村的羊子都得了病,眼看着一只接一只地死去,大家都很着急,但想不出医治的办法。人们以为这是“血鬼”作祟,就把羊子赶到山上去“藏起来”。有一位老人把自家的几只羊子赶到山上后,把羊子藏在一个大箐边的山竹林中。羊子进了竹林,就安安静静地吃起草来。老人走累了,就走到箐边的一块草地上,躺下来想睡一会。他刚刚合上眼皮,突然,从对面传来了  相似文献   

16.
鸟鼠山·鸟鼠同穴·渭河正源张书城,温丕光一、鸟鼠山占地很大鸟鼠山是鸟鼠同穴山的省称。《水经注》《经》文说,山“在陇西(今甘肃省东南部)首阳县(今甘肃省渭源县)西南”。因《尚书·禹贡》就有“导渭自鸟鼠同穴”的记载,所以鸟鼠山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名山之...  相似文献   

17.
正历史学就是一种科学,但却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它是一种科学,其任务乃是要研究为我们的观察所达不到的那些事件,而且是要从推理来研究这些事件;它根据的是另外某种为我们的观察所及的事物来论证它们,而这某种事物,历史学家就称之为他所感兴趣的那些事件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灵山是一幅没有世俗羁绊,没有市井喧嚣的山水田 园画册。如果你在周末抽出一些时间,来到这里走一趟,就会 觉得这种说法并非虚言。 从乐清坐车往城北乡的灵山景区,不过区区十多分钟,要 进入主景区灵山顶,也不过半个钟头多。一边是密集的人群和  相似文献   

19.
一依乌欠……哎,太阳就要落山坡,月亮就要升起来;山那边美丽的姑娘哟,你愿不愿意跟我在多依树下坐一坐?依嗬嗬……哎,太阳落坡月亮升,密林深处树缠藤;山那边聪明的小伙子哟,山下的河流叫我怎么渡过?依乌欠……哎,多依树上结满果,树下就少摘果人;姑娘若是真心喜欢我,你就从那边坡绕过这边坡。  相似文献   

20.
读了《栖霞区志》以后,有三点感受最深。 首先是这部志书的地方特色可以说是“锋芒毕露”。也许因为这个区的得名来之于栖霞山和栖霞寺,因此,志书的编纂者在篇目设置上,就来个开门见山,在“建置·地理”、“人口”之后,就推出了“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这虽说是出于因地制宜,但难得的是编纂者不仅看到了,想到了,而且作出了如此安排。这就说明人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与那些明摆着自身优势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