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课程生发需要一个契机,这个契机的发起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课程创生是师幼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转化为幼儿可以研究的问题,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课程实施中,幼儿会根据探索的需求,主动寻找周围的多维资源。本文围绕班本课程“春日‘竹’迹”,就如何合理利用身边的多维资源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陆莉超 《南京史志》2023,(30):68-70
<正>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指出:“课程资源是幼儿活动的基础,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获得经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课程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往往习惯资源拿来就用,不能从促进儿童经验生长的角度,思考和判断资源的价值。如何把握好课程资源与儿童经验生长之间的链接,支持并推动儿童多元经验的生长?为此,我们基于“爱文化”理念,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聚焦“爱文化”资源中的“自然资源”,关注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链接儿童多维度经验生长,不断推动着课程重构。  相似文献   

3.
秦心怡 《南京史志》2023,(41):21-23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如何活用幼儿园环境,引导和支持幼儿的探究和学习,促进幼儿习得对幼儿园的经验,笔者在“幼儿园里真好玩”主题课程实施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将幼儿园内丰富的环境资源进行分类和整合,让幼儿园环境资源活起来,使幼儿切身感受到幼儿园里真好玩。  相似文献   

4.
周晓晨 《南京史志》2023,(20):52-53
<正>我们努力挖掘地方文化教育资源,使地方文化不断鲜活起来,适应现代幼儿的发展需求。本文依据我园课题研究成果,为幼儿园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供参考。一、以文化生态理念为指导,拓宽教师课程资源视野(一)推进课题研究,提升开发能力首先,加强教师培训,提升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我们通过课题组学习,明确“文化生态”这一核心概念,强化学习“课程资源”理念,组织教师阅读相关书籍,定期分享读书心得,让教师对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5.
丁岚岚 《南京史志》2022,(16):71-72
<正>叙事研究是一种独特的课程研究方法,较好地连接了课程理论与实践经验,打开了教师与幼儿、与课程之间的研究通道,开启了教师、幼儿、课程三位一体的互动对话。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教师逐渐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建设者,从最初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研究”“主动实施”。这对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课程叙事无疑是教师转变教育方式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课程叙事的实践研究中,我园看到教师真正成为课程的助推者,推动园本课程在幼儿的视角下自然生长。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课程游戏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幼儿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与人、物、事的“对话”中,不断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我园积极转变课程资源观,深入探讨“儿童本位”视角下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学——转变观念根据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知需求,基于现状分析存在的困惑,我园通过业务学习、线上线下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了解资源地图建构方法、资源开发与利用路径等,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做好充分的认知与理念储备。  相似文献   

7.
郭留毓 《南京史志》2022,(12):65-66
<正>乡村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生涯中关注的中心和为之终生奋斗的目标。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教师在“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引领下,以农耕实践活动的形式,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以最淳朴的学习方式让幼儿感受乡村教育,体验“生活即教育”的内涵,在边实践边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教学做合一”的真谛。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周边自然资源,特别是农田资源,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引导幼儿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促成农耕课程的形成。本文以大班农耕课程《萝卜》为例,谈一谈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幼儿在农耕课程中成长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潘红 《南京史志》2023,(26):74-75
<正>幼儿园园本课程方案,是一个追随幼儿、不断生长的开放系统。由于每所幼儿园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相对固定的课程无法满足每所幼儿园、每个班级和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需要,需要坚守儿童立场,以幼儿为本,不断调整、更新和优化课程。全域视野下“三全”园本课程实践,基于儿童的视角,以“转变方式—挖掘资源—利用资源——优化课程”循环递进的基本路径,有效利用身边的乡土教育资源,让幼儿在园本化乡土活动中,亲近乡土、感受乡土、体验乡土,让课程更加贴近生活,推动幼儿、教师、家长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9.
李燕华 《南京史志》2022,(41):50-51
<正>男性具有独立、坚强、勇敢、冒险等特点,在幼儿园缺乏男教师的情况下,“爸爸”的特长爱好、职业优势等都能成为课程资源。在前期苏州市“十三五”运动规划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园对当前幼儿园运动现状进行分析,从解决问题入手,明确研究方向,探究适合本园幼儿的运动内容和组织方式,将课程游戏化精神有机渗透到建构“爸爸式+”幼儿园运动课程的研究中。“爸爸式+”幼儿园运动课程是基于园所资源优势、园所积淀的运动文化和幼儿可持续终身发展所需,从幼儿生活出发,在开发优质运动课程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朱艳 《南京史志》2022,(16):83-84
<正>一、活动背景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师应回到儿童立场,放下身段,走进幼儿,在与幼儿的相处中,倾听他们的声音,发现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与实际操作,获取经验。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曾指出:“幼儿园的课程在幼儿的生活中,在幼儿的行动中,在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作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持者与合作者,教师敏锐的课程捕捉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基于小班幼儿对碗莲种植与养护的浓厚兴趣,教师倾听幼儿,与幼儿对话,紧跟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抓住教育契机,挖掘“藏”在碗莲种植里的课程。  相似文献   

11.
梁珍 《南京史志》2023,(5):18-19
<正>“学习故事”是教师对课程实践的记录,是教师用叙事的形式对幼儿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学习故事”这一概念是新西兰学前教育专家卡尔提出的,他主张用“学习故事”这种方式记录、评价和支持幼儿的学习。近年来,我园以“学习故事”为抓手,将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价落实在一日课程中。  相似文献   

12.
徐晶 《南京史志》2024,(5):62-63
<正>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本文以大班“乐享散步时光”活动为例,探讨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策略。一、活动来源课程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课程。在创设课程时,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内容。这些都需要教师细心地观察幼儿,耐心地倾听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每天都会了解幼儿提出的问题或者相互交流的话题。在这些问题和话题中,有的及时解答就可以,有的需要幼儿通过探索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13.
<正>在课程建设中,教师要以幼儿为中心,开发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的课程,看见、读懂、回应幼儿,引发深度学习,助推“亲自然”畅游课程建设,促进幼儿在开放、互动、浸润、融合的活动中得到成长。  相似文献   

14.
周娟 《南京史志》2024,(5):30-31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人的生活离不开环境,“以生活为教育”的理念更加重视环境的教育作用,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索能力、思维能力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基础上逐步培养和完善的。班本课程“幼儿园变样了”是基于幼儿对环境变化的好奇心和兴趣点生成的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的表征和教师的“一对一”倾听,不仅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还让教师更加了解幼儿。  相似文献   

15.
<正>班本课程源于幼儿的内在兴趣,在师幼交往的过程中生成,可以促成与生活本体相融合,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基于地域资源构建班本课程,是用最接近幼儿生活的资源,促进幼儿的经验发展。本文结合“‘藕’遇”班本课程案例,探讨基于地域资源构建班本课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正>幼儿园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单位,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综合利用各种资源的生态课程,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整合构建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我园运用课程审议、园本教研等形式,进行核心引领;教师团队紧密协作、有效落实,努力使主题课程实施趋向班本化。本文结合“引、推、议、拔”四个核心关键点,结合大班主题课程《我是中国娃》,谈主题课程的班本化实施。  相似文献   

17.
陈芬 《南京史志》2023,(20):82-83
<正>教研活动承担着转变教师观念、提高保教质量的重要任务。大自然是契合幼儿成长需要的教育资源,是幼儿园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为了开发和利用幼儿园及周边的自然资源,我们依据《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基于教师的真实需求,开展以“在自然中学习”为主题的持续性、沉浸式教研活动,构建课程实践新样态。  相似文献   

18.
赵春香 《南京史志》2023,(20):70-71
<正>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积极的探索者。生成课程源于幼儿兴趣和需要,为幼儿的探究和学习提供了载体。生成课程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潜能,体现自身价值。“如何构建适宜的生成课程?”是教师普遍关心的话题。教师的理念决定自己的行为,只有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才能构建适宜的课程。  相似文献   

19.
<正>班本课程主要来源于幼儿对身边事物感兴趣的话题和想法,并对同伴间共同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那么,如何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主题活动呢?笔者以大班班本课程“趣味扎染”为例,探究教师是如何在班本课程中追随幼儿兴趣,跟进幼儿游戏,支持幼儿活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张颖婷 《南京史志》2022,(34):22-23
<正>本土资源是当地最为普遍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资源。教师只要将其巧妙挖掘和利用,就能丰富课程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自我供给”。教师本土资源观就是教师对促进和改善教学的相关要素保持一种独特的敏感性和自觉性,时刻认识到显性本土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挖掘隐性本土教学资源,注意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能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要素,进而优化教学活动的高级心理活动或明显的心理倾向。但在实践中发现,教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幼儿园课程、资源价值等缺乏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