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纯洁而善良的女性——苔丝,在种种屈辱中顽强地活着。她是一个反抗的女性,用自身的美德与压迫她的生活环境相抗衡。她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与崇高的追求,以至于成为自己理想的伟大牺牲者。  相似文献   

2.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是哈代运用省略非常突出的作品,苔丝失身是其中最有名的例子之一。本文比较哈代原著与1979年、1998年及2008年的电影电视改编作品中对苔丝失身的不同呈现,认为尽管三个版本分别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原著的模糊性,但苔丝失身事件的性质、她本人的反应以及这一人物的形象,在三个影像版本中呈现得越来越明晰。  相似文献   

3.
正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草原就在你身边,你却远去伊犁……红沙河谷,就是这样一条你无数次从它身边经过,却从不在意它的存在的美丽河谷。顺着308线出城的方向前行至五四大桥,你会看到被五四大桥拦腰斩断的红沙河谷。你不曾停留,是因你总是步履匆匆;你不曾相识,是因你不曾探索;你不曾相知,是因你不曾来过。它的神秘,源于你懒于穿过与公路相隔几公里的小小沙丘,这正验证了那句话:"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到别人呆腻了的地方。"再往前行四五公里,左拐,穿过沙丘,  相似文献   

4.
天池情韵     
天南地北的游客踏足循化,多半是奔着天池来的。我们自己倒是对身边的这一泓清池有点审美疲劳了,即便某机构将它评为"中国最美天池",也会淡然地搁在一边。然而,无法淡去的是,耳畔总是飘来对天池的溢美之词,不管你愿不愿意,  相似文献   

5.
《风景名胜》2013,(3):46-51
经常为在途中错过的美景而后悔,很多地方,一次错过了,也许一辈子就错过了。你可以安慰自己,没关系,还有下一次,殊不知也许根本就没有下一次,即使有了下一次,或许美景早已不再。澳大利亚就有这样一个地方,你可能觉得很容易去一次,但是,你绝对不能错过,因为日久天长经历自然的力量,它一定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再也无法看到了,它就是大洋路和十二使徒岩。  相似文献   

6.
正培根说,愤怒能使傻瓜变得机智,也能使聪明人变成一个傻瓜。有时候,这句话会让我想起"身份",它不就是爆发火气的根源吗?问世间"怒"为何物,直教人变颜变色。你愤怒什么?别人有的是理由跟你愤怒瞪眼,但那些没愤怒的人,就因为他没有你那样的身份。一旦有了居高临下的身份,他也就会时不时整出点儿歪气来。所以,愤怒是用自己高贵的身份当作枪膛制作的一种武器,可惜我们的手无法支配它,它却可以支配我们的手。  相似文献   

7.
《边城》和《德伯家的苔丝》(简称《苔丝》)分别是中英两国“乡土文学”的典型代表沈从文和哈代的主要代表作。两位作家将画面与音乐视为文字之外的语义载体,填补了文字所不能表达的空白,丰富了作品的主题意境。  相似文献   

8.
译文一倾听内心的声音李茹/译你是否倾听过自己内心的声音?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那一刻起,你内心的声音便已经存在。来到这个世界最初的两年,你还无法开口讲话,只能通过倾听内心来感知世界、理解万物。潜意识通过内心的声音得以诉说。同时,潜意识也一直反映着我们的思想和观点。它能帮助我们理清是非,辨别真题。一旦我们做了违心事,负罪感便油然而生,这种感觉会困扰不散,终其一生。有时,在情绪低落时、或沮丧失望无法释怀时,我们似乎  相似文献   

9.
戴安 《神州》2014,(12)
翠翠与苔丝分别是《边城》和《苔丝》里两位集爱与美为一体的女性形象,她们是纯洁的化身,是大自然里的精灵。由于受到一定伦理道德观念影响,最终走向了爱情悲剧。本文将从文学伦理学角度试探支配两位主人公命运的伦理因素,解构她们的伦理选择,以期挖掘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鲁曦 《南方人物周刊》2013,(18):116-116
刚过去的冬天很冷,此前的中秋时节我失去了你——相濡以沫的老伴,那个曾为我遮风挡雨的港湾。你的消失让我独自走进这个寒冬。相知牵手39年,去年春天。你开始了与命运的抗争,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你都无法正常进食,却始终坚持下床,力图自理,直到因为无力而卧床后你都还想尽力配合我,对我说:“我这几天很折腾,辛苦你了,对不起。”让我心酸流泪。我恨自己无法代你承受痛苦.只能信守自己的承诺:让你活着的每一天都不失尊严。  相似文献   

11.
蚀后月更明     
张玲 《世界》2004,(4):62-64
我逃会了,在第十四届国际哈代双年会第三天。并非当日节目无趣,是会址英格兰温切斯特附近另有一座城市伯恩茅斯。在哈代所谓的这座“时髦”的海滨避暑胜地,那位德伯家的苔丝遭丈夫遗弃和娘家破产,走投无路卖身亚雷后,又与安玑·克莱重逢,杀死亚雷,与安玑潜逃,就发生在这里。哈代给它取名沙埠。但是它吸引我,却另的原因,而且已经迷惑了我多时。  相似文献   

12.
鸢尾 《世界》2013,(5):40-71
佛罗里达是北美大陆随意踢进太平洋的一个脚尖,自由奔放是它的胎记,拉丁美洲式的明媚开朗是它姣好的面孔,西班牙殖民文化标注它超然的艺术地位。然而,就像这个脚尖伸向拉丁美洲,无限接近却又永远无法真正抵达那样,它还是它自己,是魔幻奇诡的时间隧道,也是世人钟爱的忘忧岛。幸福的身影长长,投注在每一缕夕阳、每一寸细沙、每一片海浪、每一个微笑中,等你拥抱。  相似文献   

13.
问父     
Q:你在不到三十年里创造了几代人都用不完的财富,当钱已经变成数字游戏,你为什么活着?A:我多年习惯了强大的自我,这是我给自己构建的求存模式,否则我无法活到今天。我也习惯了孤独,但我的心灵赴长期趟载的,它极其需要治愈和修复,我到最后竟然发现事业做得越大,我的内心越惶恐,早年追求财富和社会影响力带来的快乐感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4.
秦惠英,你在哪里?文/方刚她曾被作为中国第一个变性人而广为宣传;为了公众的利益她决定公开自己的身份;女生们一字排开将她轰出宿舍;学校里的浴室和厕所她无法使用;她对一个不知情的女生说:"我欢迎你住在这里,但你离开我也不会怪你";男友要求和她作爱,她与其...  相似文献   

15.
真实的与虚伪的,你选择什么?让“真实”胜出,我选择真实!相信有许多人会无法说服自己选择真实:很多人花大笔大笔的金钱包装自己,将自己真实的脸层层包裹在名牌化妆品下;很多人原本明明是爽朗的、大大咧咧的,却要掩饰自己真实的个性,装作小家碧玉,抿嘴一笑只为博得他人倾心……一切的一切表明真实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所以他们放弃了真实。的确,真实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所以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放弃真实就能够换来成功,那么放弃真实又怎样?暂时的虚伪又如何呢?”我无言以对。真实,难道如此无足轻重吗?难道你就甘心沉湎于矫揉造作之中吗?相信我,那…  相似文献   

16.
正走在伊斯坦布尔老城区,有时候你会无法确定自己身处何地,它就像是一座历史博物馆,不同的历史时期留下的那些残垣断壁就像是不同馆内的藏品。作为有着2600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老城区就像一个舞台演绎着不同文明板块的兴衰,它不断在征服中衰败,也不断因为文明的融合而兴盛。  相似文献   

17.
成人游乐园     
我从自己身上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fantasy land。别跟我说你没有,别说谎,我知道你有。那些性幻想,有些人只肯说给自己交心的朋友;有的人觉得不可告人,只能自己晚上躺在床上自慰的时候暗暗咀嚼;大多数人认为最不能告知的就是自己的老婆/老公,有的人觉得只有自己那一半才能分享。性幻想的基本效果就是让你竖起来或者湿起来,有时想把它实现一下。  相似文献   

18.
有个鼠王,它有一个女儿,长得很漂亮。一天,鼠王说:“要找一个世界上最有名、最能干的人做我的女婿。”有人告诉它说: “你最好找一个风神爷,因为它的本事最大,它能把房子和树木都吹得倒。”鼠王听后就去找风神爷说:“风神爷呀,我听说你是世界上最有本事、最能干的人,你能把房屋、大树都吹得倒,我的女儿长得很能干,又漂亮,该同你配成一对,你就做我的女婿。”风神爷说;“我的能力是不小,房子、大树我都吹得倒,可是还有长角水牛,我无法吹倒它。你去找它做你的女婿吧!它的  相似文献   

19.
木鞋     
素素 《旅游》2006,(9):10-11
我听说,荷兰人祖先的脚上人人都套着一双木鞋。风俗是一种植物。就是说,风俗是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东西。在它还没发芽的时候,你无法想像出它的样子,在它长大之后,你无法把它移植到别的地方。它充满风味,只属于某一块土地,只能发生在这里,而且是永远的不被忘记。就像荷兰人脚上穿的木鞋。我曾经想,一个大人或一个孩子,穿着木鞋走路,只能是木偶戏演员,他们穿着怪模  相似文献   

20.
1、不适当的表扬和指责表扬太多对孩子并非有利,心理学家詹姆士·温德尔说:“一个依赖于夸奖的孩子只追求让父母满意而不是让自己满意,久而久之,哪怕是做一些日常的家务活,孩子都期望得到家长们毫不吝惜的称赞,或者,如果没有表扬作动力,孩子就无法完成一顶工作。”对孩子过分的挑剔、指责也是十分有害的。如果你总是喋喋不休地专拣孩子的缺点去指责,那么“失败”可能真的要与他相伴了。心理学家指出,一般而言,赞美应超过批评二至三倍,如果你的表扬太多,你的称赞也许不够真诚或夸大其词;如果太少,你末免过于挑剔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