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润民 《收藏家》2009,(9):41-44
中国佛教按照流行地区与使用语言,可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三大体系。流传地域广泛,影响最大的是汉藏两系佛教。汉藏佛教造像足以代表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精华。汉藏佛教艺术联系密切,但因传播的地理环境各异,历史发展轨迹不同,内容题材、艺术表现手法部各具特色,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2.
东艺 《中华遗产》2007,(6):146-147
中国的佛教造像主要可分为汉传、藏传两大体系,其中藏传佛教艺术创始于7世纪,随着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先后入藏,作为佛教重要象征的佛像及佛教艺术也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传入了西藏。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藏传佛教造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为佛教的三大体系。它是以佛教教义为基础,经过和苯教长期斗争、吸收、融合以后形成的特殊的西藏地方形式佛教。本文以藏传佛教的发展为脉络,阐述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4.
六世班禅在京朝觐期间与汉传佛教贤首宗代表人物达天通理进行了会晤,此为清代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交流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作者以藏文版《六世班禅传》与《三世章嘉传》为中心,结合新发现的汉文史料考证认为,二者会晤缘起于六世班禅为深入了解汉传佛教而临时起意,时间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九月初六日,地点是觉生寺,内容为二者在章嘉国师翻译辅助下就佛事科仪等进行的简单交流,直接成果为九月二十七日达天通理获赐"阐教禅师"尊号。  相似文献   

5.
今甘肃岷县一带在历史上地处边僻之地,唐代汉传佛教就已传入,北宋时期兴建了广仁禅院,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兴盛,清代藏传佛教有所衰落,逐渐形成藏传、汉传佛教长期与当地民间宗教信仰共存的局面。近年,我们对岷县境内现存宗教寺庙进行了全面考察,搜集了这些寺庙主供神像和主体壁画方面的数据资料,为深入研究岷县宗教寺庙雕塑与壁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卓尕措 《攀登》2012,(4):161-164
我国佛教寺院图书馆对普通民众开放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佛教寺院图书馆在普及大众文化,方便社区民众,为民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新产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就我国佛教寺院图书馆发展状况作一简要论述,从中窥探港澳台与大陆、沿海与内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寺院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性。并通过比较对藏传佛教寺院图书馆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宁晴 《敦煌学辑刊》2016,(4):104-113
菩萨戒是汉传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戒律,为汉传佛教的僧人与《四分律》一同受持的大乘戒律。敦煌文书中保存了一定数量的菩萨戒经典、大乘布萨文、菩萨戒牒等菩萨戒文书,说明菩萨戒在中古时期的敦煌地区也有流行。论文认为莫高窟第196窟前室壁画中高僧传授戒律画,主室窟顶赴会佛及千佛图像、南北壁下部的菩萨屏风画与东壁门两侧独特的文殊变与普贤变等图像内容是对敦煌大乘佛教菩萨戒自誓得戒、忏悔等思想的生动反映,而第196窟即为敦煌莫高窟菩萨戒坛窟的一个代表性洞窟。  相似文献   

8.
西夏时期,随着藏传佛教被首次引进宁夏境内,随之而来的,还有汉传佛教的寺院  相似文献   

9.
楚翘 《中国西藏》2013,(2):15-17
2013年1月16日,来自全国佛教三大语系(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及南传上座部佛教)、四大名山的高僧大德和专家学者共计40余人汇聚成都,举办以"慈心悲愿,善待生命"为主题的佛教生命观研讨会,针对一段时间以来在四川、青海、甘肃三省藏区发生的自焚事件进行研讨。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斯塔、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四川省副省长曲木史哈等出席研讨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活佛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0.
世界佛教三大体系之一的藏传佛教是七世纪到十一世纪、由印度引进的大乘显宗佛教和金刚乘密宗佛教思想文化在号称世界屋脊的中国青藏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是具有广泛思想文化内涵和鲜明地方与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和信仰体系。作为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南传小乘佛教之  相似文献   

11.
1971年初为抗议美、日两国拟将中国的钓鱼岛群岛随冲绳“归还”日本,中国留美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保卫钓鱼岛运动。这场运动自1970年11月起历经酝酿、兴起、发展而走向高潮。尽管这场运动最终没能完成其既定的目标,但“保钓运动”的参加者们由保卫钓鱼岛而开始思考如何维护中国的领土与主权完整,由捍卫国家主权而开始认识祖国,并致力于促进国家统一的活动,这场运动对一代人的政治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点摘编     
《中国西藏》2007,(4):84-84
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及其社会影响;从亚谿家庭的出现看贵族社会的变迁;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前宗派时期之比较;《四部医典》中的心理治疗思想;略论南诏与吐蕃公开结盟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史博览》2008,(5):30
在汉传佛教的寺院墙壁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六个大字“南无阿弥陀佛”。很多人不明白“南无”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4.
《文博》2016,(4)
本文将文字记载与野外调查相结合,通过对陕西省境内现存的喇嘛塔遗迹进行了初步的资料汇总与整理,依据残留的铭文或碑文的确切年代,发现两种主要形制一喇嘛塔的典型形制与汉藏佛塔构件的组合形制,多为明清时期西安府与榆林卫两个地区的汉传佛教寺院内的高僧墓塔。结合明代的宗教政策与当地的宗教信仰,探究出明代陕西布政使司东部的汉传佛教与西部的藏传佛教并行不悖,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常常在想,大陆改革开放30余年来,佛法的弘扬,已达到相当的广度。从经济层面上看,少林寺与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嵋山、九华山、普陀山的积蓄,比宝岛台湾的五大佛教道场如佛光山、法鼓山、灵鹫山、中台禅寺与慈济会的收益少不了多少。可是,从佛文化意义考毓,台湾星云、圣严、证严与净空等法师的影响如日中天,大陆汉传佛教的各位名寺方丈不能望其项背。  相似文献   

16.
正1955年7月至1960年9月,中共中央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肃清内部反革命分子的运动(简称肃反运动)。这场运动涉及面广,被清洗人员多,持续时间长,对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共中央为什么要发起这场运动?学术界有过一些讨论。迄今为止,大致有三种看法:  相似文献   

17.
民国佛教革新运动中的真假佛徒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佛教革新运动中的真假佛徒之辨李少兵民国建立以后直至30年代中期,佛教界有识之士开展了佛教革新运动。但由于没能解决教徒本身真假难分、良莠不齐、素质过低等问题,导致革新运动的成效很不理想。当时革新运动的领袖之一太虚在总结这场运动失败的原因时就指出:“...  相似文献   

18.
西夏是党项羌人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为中心所建立的政权,其境内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鞑靼等多种民族。西夏建国前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自德明开始,先后六次从中原宋朝求得大藏经,并据之用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进行翻译,现传世的百种西夏文佛经,大部分都译自汉文。西夏境内尽管民族众多,但无疑应以汉族人口居多,在前期的译经及后期的校经施经活动中,都有许多汉僧参与其中,加上中原佛教发展水平较高,故而汉传佛教对西夏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史料中对西夏汉僧的记载却远远少于吐蕃僧人。从黑城出土的西夏佛教文物与文献,尤其是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等文献的记载,结合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汉僧在西夏社会中的地位既不如回鹘僧人,也远逊于吐蕃僧人,更无法与西夏僧人相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首先是由汉人在西夏境内社会地位低下这一因素决定的,其次应与西夏长期与宋朝为敌。西夏统治者对汉人僧侣怀有戒心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9.
西夏历代皇帝都崇佛敬僧,把佛教视为国教,在国家政权的大力庇护下,佛教空前发展。汉传和藏传佛教在其境内广为流传,僧人、信众十之九九。几乎达到了全民信佛的境地。在如此大环境的影响之下,河西佛教也在归义军政权之后继续保持繁荣兴盛的局面。但西夏晚期各种矛盾激化,朝野争权夺利,皇帝更迭频繁。加之统治者目光短浅,胸襟狭窄,缺乏政治抱负和治国手腕,内政外交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夏金相攻十余年,国力迅速衰退,在新崛起的蒙古军队大举进攻下,节节败退,丧师失地,纳女乞和,且盟信不坚,终于1227年招致灭国之灾。蒙古为了报复西夏军队的顽强抵抗,对其实施毁灭性打击,很多城市军民几被屠戮殆尽,西夏建筑、艺术、文化被野蛮破坏。西夏虽亡,但大量遗民还是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活跃在蒙元时期的不同阶层,其文化、习俗和宗教对蒙元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代城市兴起并进一步发展,爱国知识精英掀起了一场旨在规范人民文化生活的通俗教育运动。这场运动是晚清“开民智”历史课题的继续,也为知识分子走向大众提供了范式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