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曹沫之陈》第32号简“戟连”进行了重新考释,认为“戟连”当读为“赣辇”,指服务于军事活动的运输工具。简文中供“戟辇”役使的“白徒”,为获罪没身服劳役的罪隶。  相似文献   

2.
《旧唐书·宦官传序》叙唐内侍省之"五局",云"内仆局掌宫中供帐灯烛,内府局主中藏给纳"。检明闻人诠刻本,原无后一句,清武英殿重刻《旧唐书》乃据《新唐书·宦者传》补之。但据《唐会要》卷六五《内侍省》,《旧传》此处并非脱去"五局"之最后一局,而是"内仆局掌宫中供帐灯烛"中间有脱文,即"掌宫中"之下脱漏了"舆辇导从内府局掌宫中"十字。殿本知其误而不明误在何处,故有此妄补,中华书局点校本又不察其误而沿袭之。今当删去殿本所增"内府局主中藏给纳"一句,而校补作"内仆局掌宫中舆辇导从,内府局掌宫中供帐灯烛"。至于《新唐书·宦者传序》称"四曰内仆,主供帐灯烛",则承袭《旧唐书》误文之故,当仍其旧。《旧唐书·宦官传》的误校,不仅可觇见武英殿刊本窜改古书之陋习,亦可知点校本底本选择之失当,同时可警示后人:校改古书,当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3.
陈斯鹏 《江汉考古》2008,(2):122-128
上博简《周易》30号对应今本"说"之字由"又"、"兑"二部件构成,因二者发生合笔而难识,字实为"敚"之异体。《曹沫之阵》16号简原释"繲"之字应分析为从"纟"、"■",读"属",训为"连属",与"纪"为近义连文。《君子为礼》6号简原释"正"之字应释作"■"。读为"俛"。《弟子问》简5原释"连"之字应释"■",读为"略",义为要约:"■"由"■"之省体"■"变形声化而成。  相似文献   

4.
举辇司马     
孙正军《也说(隋书)所记梁代印绶冠服制度的史源问题》(《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第1期)认为《隋书》所载梁制实以《宋书》为基础。其中引到《隋书.礼仪志六》有“舆辇、迹禽、前驱、由基、强弩司马”,对应的《宋书.礼志五》作“举辇”司马,《通典.天子诸侯玉佩剑绶玺印》引文亦作“擧辇”。  相似文献   

5.
刘凯 《华夏考古》2019,(3):82-87
本文在对《张琼墓志》进行录文、标点、补残的基础上,对碑文及志主相关问题进行了疏证。考察以为志记张琼死于东魏天平五年十一月有误,许和杀张琼时间当定在天平四年;志称琼字"德连"正确,而《北齐书》《北史》作"连德"为颠倒。志称琼为"燉煌"汉人,而非史书所谓鲜卑乌丸种之"代人",可视为墓志书法中攀附先世的行径。"谥曰礼也"的书写是墓志"异刻"现象之一——"谥号空位"。对于琼历官的书写,有意隐去了从葛荣事,是褒赠高洁之外隐晦于当时而言不甚光彩的起家事迹。  相似文献   

6.
说“轿”     
正轿子,古称肩舆、步辇、担舆等,由先秦时代的辇舆转变而来。汉朝,达官显贵习惯于乘坐车马,然途经山路车马不便行,有人便想出一个办法,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固定两根杠子,乘着盘坐其上,让人抬着走,形似现在的木板担架,此即为最原始的轿子。故《汉书·河渠书》中称:"山行即轿。"轿在一前一后两人肩上,望去"状如桥中空离地也",所以又称轿为"桥"。两晋时期,因轿子式样酷似车,只是车置轮而手推,轿舁竿而肩扛,遂谓之"肩舆"  相似文献   

7.
成吉思汗墓地所在是历史-考古学界长期探究的问题。依据可信的汉、蒙文和波斯文史料,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元诸帝)的葬地在不儿罕山(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上游北的"起辇谷"(即《元朝秘史》所记"古连勒古"),其地当在今蒙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曼达勒苏木境。1990年代以来,蒙古国和日本的考古学者追寻蒙古古代遗迹收获甚丰,特别是在阿兀拉嘎遗址(认定为成吉思汗大斡耳朵)的发掘中找到可能是"灵庙"的废墟和祭祀遗物,为寻找成吉思汗墓地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利用他们的新考古研究成果,结合文献资料,进一步探讨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和葬地,并追溯早期蒙古-成吉思汗先世在鄂嫩河流域的活动和势力逐步兴盛的过程,以及相关的历史地名方位。  相似文献   

8.
搁二十多年前,可能连孩之宝公司都没有想到以后会有真人版《变形金刚》的推出。更想不到的是,当动画片《变形金刚》在中国甫一落地,孩子们便都着了魔——嘴里哼上一段插曲,大喊一声"汽车人,变形,出发",然后自配上"嘁嘁库咔"的声音,趴在地上摆个造型。看着因为真人版《变形金刚》  相似文献   

9.
窦磊 《江汉考古》2013,(2):126-128,125
霍贺墓出土《衣物疏》记"□□□衣一领",首字即"缃"字,指浅黄色。同牍记"白□□衣一领",第二字整理者释为"索",当读为"素"。高荣墓《衣物疏》记"故帛纑不□一量",第五字即"措","不措"即"不借",指一种麻制草鞋。长沙东晋墓《周芳命妻潘氏衣物疏》记"臂珠一具","臂珠"即"系臂珠",为一种女性饰物。尹湾M2《衣物疏》记"青幕一、白幕一","幕"可读为"鬕",指一种绕在妇女发髻上的结带。  相似文献   

10.
利用古文字材料,在分析字形、考察文献的基础上,重新考释了《诗·关雎》"寤寐思服"、《尚书·康诰》"要囚服念五六日"之"服"本应作"",应读"報",由于"服"、"報"均为""的孳乳字,在传抄过程中""误抄为"服",在《关雎》中训"答",在《康诰》中应依《说文》训为"当罪人";《荀子·儒效》"逢衣浅带"之"浅"本或为"菐"声字,可读"博",该字与楚简中用作"浅"、"窃"、"察"诸形以及文献中的同义换读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11.
马王堆汉墓帛书[壹]《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德圣》四五二中的"爱"当释为"要";《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十六经·顺道》一四一下的"尊"字当释为"奠",读为"尊";《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十六经·称》一六〇下的"慧"字当释为"若",训为"善"。马王堆汉墓帛书[叁]《春秋事语》九二的"迥"字当释为"迵",读为"通";《战国纵横家书》八八的"之"字当释为"至";《战国纵横家书》一四三的"尝"字当释为"当",读为"尝"。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史惠鼎》、《(?)钟》中的两处字词进行了考释:把《史惠鼎》中的"褐化(?)"读为"遏过去怒",是遏止过错,除去怨怒之意;把《(?)钟》中的"埶"读为"杰",是杰出人材之意。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西厢记》与《梧桐雨》描写了不同的两个别离故事。前者为"生离",后者为"死别",但它们都展现了佛教中所说的"人生八苦"之"爱别离苦"的多个侧面。本文将基于佛教中对于"爱别离苦"的释解,论述《西厢记》和《梧桐雨》中的别离之苦的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14.
元淑墓志考释——附北魏高琨墓志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4月,大同市博物馆在大同东郊一座北魏墓中,清理出了元淑墓志(录文见本刊本期《大同东郊北魏元淑墓》)。本文就墓志涉及的有关问题略作考释。一、元淑的家世、籍贯与谥号根据墓志可以推知,元淑曾祖父为北魏昭成皇帝什翼犍第五子寿鸠。其祖父及父在《魏书·昭成子孙列传》、《北史·魏诸宗室列传》中均有传。祖父常山王遵,史载其"少而壮勇,……太武初,有佐命勋,赐爵略阳公。……及博陵、勃海群盗起,遵讨平之,迁州牧,封常山王"。父常山康王素,即元昭墓志所载之"连",元侔墓志所载之"素连"。素袭父爵,史载"素有威怀  相似文献   

15.
刘咸炘经学思想的根本是"六经皆史",其读书治学的首要在于"辨体知类",故其《礼记》学能够在晚清民国独树一帜而别具特色。刘咸炘认为《礼记》的体例是"儒家丛书",宗旨为"儒门大义",其本质与诸子异体同实,俱为说理之文。因此,他提出研治《礼记》分理篇章的学术方法,摒除《礼记》中与《仪礼》类似的曲节仪度之文,专取其中说理之篇如《礼运》、《礼器》等,进而比类相连、贯通章句,又标举礼学的大义在于"养生送死事鬼神"八字。凡此,在不动摇《礼记》经典地位的前提下,开创了《礼记》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上博八《子道饿》"嘼攻"应读为"兽工",指禽兽和工匠;《颜渊问于孔子》"■又过"应读为"柔有过",意为怀柔有过者;《成王既邦》简12应读为"道大哉!沌乎!吾欲举之不果,以进则伤/逿焉";《成王既邦》简14应与简11连读,简11"先■■"应读为"先二事",指夏、鄫二国的执政;《王居》篇"韦谗"应读为"惎回谗媢";《兰赋》简1"决去选物,宅才幽中","选"疑读为"群","才"读为"兹",此句是说兰离开群物,居于幽隐之地。  相似文献   

17.
银雀山汉简《尉缭子》"甲不出睪""睪甲而胜"之"睪",当改释为"皋","皋"读为"櫜"。"睪"的读音是"羊益切","歌鏖切"是后人误认"睪"为"皋"而给"睪"增加的读音。《群书治要》引《尉缭子》、宋本《尉缭子》"睪"作"暴",此"暴"乃"睪"之形讹,也应改释为"皋"。  相似文献   

18.
吴祺  张学城 《华夏考古》2020,(3):111-115
本文参照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两篇简文中的部分字词进行新的解释。将《武王践阼》"■"读为"程",训为法、式;将《君人者何必安哉》"薾"读为"队""坠",与简文"云(陨)"为同义连用。  相似文献   

19.
孔子作《春秋》,继承了蕴含在《诗》乐中的道义、德义,将之作为价值共识,形成了历史道义观;并将《诗》中的"乐义"转化为"礼义",作为社会共识,用于评骘历史事件。孔子还将《诗》的"微言相感"转化为《春秋》的"微言大义",在乐治体系消解的学术背景下,完成了乐治向史评的学理转化。  相似文献   

20.
《文献》2010,(3)
<正>出土楚简的释读往往须在《方言》中才能找到最佳例证,同时又为补《方言》用例提供了大量可靠资料,因而《方言》与楚简的综合研究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本文列出以《方言》解楚简24例,其中引到的辞例绝大多数有补于《方言》。例如《方言》释楚地方言"熬"为"火干",楚简遣策记有"熬鸡"、"熬鱼",堪称楚方言"熬"之佳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