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弄清镇江出土的萧梁钱范是铸造铜钱还是铁钱,或是两者兼铸。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其配备的X射线能谱仪(EDS),分析了出土的萧梁公式女钱范的残留物。钱范ZJ1的正、反面和胎的点扫描和面扫描分析结果表明,其应为铸造铜钱之范。而钱范ZJ2剖面的线扫描分析指出,其铜含量从正、反表面向胎的内部呈现明显的梯度分布,从而进一步验证了这些钱范铸造的是铜钱,而不是铁钱。  相似文献   

2.
目前,顶杆热膨胀法在测定古陶瓷烧成温度中应用最为广泛。本研究首先对该方法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梳理,再通过中国古代陶器、白瓷、黑瓷的具体应用实例,详细分析了它们的热膨胀曲线特征,并结合对高铁胎的模拟实验研究,提出应从800℃以下的早期低温陶器样品、800℃以上且具有明显收缩转折点样品和高温没有收缩只有膨胀转折点样品这3种类型来进行具体分析。利用切线计算烧成温度只有在800℃以上且具有收缩转折点情形下正确率较高,而高温阶段的膨胀转折点温度只能作为参考;同时,也要利用较完整的烧结步骤曲线从化学组成等方面研究其原料特性,并结合吸水率等物理性能指标来进行验证。这些结果为该方法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萧梁钱范原料的矿物组成及其处理技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言通过大量的实物观摩和资料调研 ,我们发现萧梁铸钱工艺思想之先进 ,钱范的设计、布局之合理 ,钱范的制作水平之高 ,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和丰富的科学内涵。萧梁钱币叠铸工艺思想先进且技术上也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这就说明 ,萧梁钱范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优良性能 ,是不可能满足萧梁钱币叠铸的复杂工艺的。按照现代铸造学和造型材料的理论 ,并且参考有关学者对古代陶范研究的成果①②③ ,可知萧梁钱范应具有下列基本性能 :1 可塑性、复印性、脱模性良好 ;2 足够高的干湿强度和干硬度 ;3 足够高的耐火度和化学稳定性 ;4 收缩 -膨胀率…  相似文献   

4.
针对常规热膨胀法不适用于低温陶器原始烧成温度测定的现状,我系师生经过几年努力,建立健全了测定低温陶器原始烧成温度的热膨胀方法。本文旨在介绍完善健全这一方法的模拟实验和相关理论,以及它在东胡林遗址出土陶器烧成温度测定上的成功应用。显然,这一方法的健全和东胡林出土陶器烧成温度的测定,对于早期陶器烧制工艺的研究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京出土萧梁钱范、铁钱初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历史上的南梁(502年一557年)曾建都于南京,根据史志记载,梁朝的首位皇帝梁武帝在天监初年(502年)“乃铸钱,肉好周郭,文曰‘五铢’,重如其文。而又别铸,除其肉郭,谓之女钱,二品并行。”①这就是天监五铢和公式女钱。但流传下来的五铢中哪些是梁钱,尤其是如何从大量的无边郭五铁中区分出公式女钱,相当困难。一方面文献记载过于简疏,另一方面,有关梁钱的出土资料又相当少,缺乏对出土地层文化内容的记载。因此,1998年初在南京城东南部的东八府塘西井巷发现的萧梁时期铸钱遗址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建国以来在南京…  相似文献   

6.
邵磊 《中国钱币》2003,5(1):14-20
一、序言1 935年冬 ,江南铁路公司在中华门外绕通济门达光华门一线修筑铁路。施工过程中 ,因在中和桥西南草场圩取土 ,出土了大量萧梁时期的五铢钱土范 ,是为迄今所知六朝铸钱遗物的首次发现 ,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古董商与附近村民私挖滥掘 ,以致出土钱范流失殆尽 ,给学术研究工作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上述经古董商售出的钱范 ,多为沪上钱币收藏家郑家相所收 ,遂有编纂《梁五铢土范图说》之议 ,并于民国二十六年夏 ,制成泉图铜模 ,拟委托军法司监狱署刷印。未果 ,寻将《梁五铢土范图说叙言》刊于《泉币》总第 7期 ,广为流传。在此文中 ,…  相似文献   

7.
高阿申 《收藏家》2006,(10):33-40
众所周知,陶器是世界共有的,瓷器是中国人民创造的。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经生产出原始瓷。之后,经过一千多年的改进和提高,至东汉有了质量很好的瓷器(图1)。当时浙江上虞小仙坛生产的青瓷,釉的质量较好,胎质致密,叩之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经仪器测定,烧成温度达1310±20℃,显气孔率和吸水率分别为0.62%和0.28%①。当然,上述小仙坛青瓷那么高的烧成温度,不排除有其偶然性。因为我国当时众多的著名窑场,诸如东汉至隋唐时期的越窑、婺州窑、瓯窑、岳州窑、洪州窑、寿州窑等“,一般青瓷烧成温度在1230±20℃-1300℃,吸水率在0.5%-1%之间…  相似文献   

8.
分析萧梁一代县官选任和调动案例可知,“县制七班”“大县六班”是当时客观存在的制度。但在制度的实际运行过程中,许多县官都会出现超班用人,即任职者官资超过县官对应内职班次的现象。正史所见高班大县全部位于扬、南徐二州境内,且主要隶属南朝国家腹心地区的丹阳、吴、吴兴、会稽等郡,这与史书记事的偏向性不无关系,但同时也是上述地区政治地理条件的直观反映。影响县官班次的最主要因素是人口,结合其他制度推测,等第最高的六班大县有可能是以领民满五千户为定等标准。探索县官班次,也可增进对当时人口地理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铸钱工艺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遗留下了种类丰富的钱范,有平板竖式铜母范、平板竖式石子范、叠铸铜母范、叠铸泥子范等,通过对钱范的研究,可以确定这一时期的铸钱工艺既有平板竖式铸钱法,也有叠铸钱法,并在北朝晚期孕育出了新的铸钱工艺——翻砂铸钱法,而翻砂铸钱法在北朝的出现与当时较为宽松的铸钱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以来,南阳以汉宛城遗址为中心出土了数批汉代钱范,这些钱范反映了汉代铸钱技术的发展和南阳郡的铸钱业概况.  相似文献   

11.
彩绘陶器以其绚丽多彩的彩色装饰为主要特征,对它们的相关研究将不断丰富古代制陶工艺及颜料加工技术的认识。为此,本研究利用EDXRF、XRD、SEM、热膨胀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和沂源战国墓葬出土彩绘陶器的组成结构及烧制温度进行了深入分析,首次发现了先以滑石粉打底其上再绘朱砂的彩绘陶品种。沂源战国墓葬中出土了表面用锡层作装饰的陶器,这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墓葬中首次发现这种"锡涂陶"。青州香山汉墓出土的陶俑和器物的胎料组成相近,而烧成温度存在明显差异,陶俑的烧成温度要高于器物。这些结果可为研究彩绘陶器的工艺发展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12.
高温技术是我国古陶瓷科技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而古陶瓷测温是古陶瓷研究领域中的核心研究内容。热膨胀法具有比较直接和精确判定古陶瓷烧成温度的特点,然尚存在部分标本测量误差较大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充分考虑我国南北方古瓷胎组成配方和结构性能特点,运用实验考古学方法模拟制备具有我国古陶瓷典型瓷胎配方和不同烧结状态的标准参考样,采用热膨胀仪科学化表征瓷胎重烧热膨胀曲线上转折点与其化学组成、烧成温度间的耦合关系,并深入剖析其影响规律及内在机理,同时确立瓷胎化学组成中Al2O3含量和自身烧结状态是影响热膨胀法判定古陶瓷烧成温度准确性和适用性的关键技术参数。本研究有助于科学化认知现有热膨胀测温方法,补充和完善使用热膨胀仪判定古陶瓷烧成温度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在1955年出土了半两铜质钱范一块。对此,有三篇相关文章发表。一篇是1959年《文物》第二期上刊载朱活先生的《汉四铢半两阴文钱范》。此文对这块钱范进行了断代考证,认定是西汉文帝时郡国铸钱遗留之器物,为四铢半两钱范。第二篇是1988年《文物》第二期上发表的《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发掘简报》,记述了1986年徐州博物馆和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在北洞山进行汉墓发掘清理情况,介绍了地理环境,发掘经过,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等。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南澳Ⅰ号"出水青花瓷的产地、材料特征和制作工艺,对"南澳Ⅰ号"出水的6片外销青花瓷进行分析。元素成分结果显示,其中2片为景德镇所产,4片为漳州窑所产,两类外销青花瓷所用胎釉原料不同,但都采用了国产青花料;显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漳州窑所产外销青花瓷的工艺有别于景德镇青花瓷,景德镇青花色料集中于胎釉结合处而漳州青花色料在釉层中间或在釉层内扩散。对漳州窑青花进行OCT无损分析显示青花部分呈弥散状亮点,显示青花料散布于釉层中。仿烧青花瓷片样品的显微结构对比也显示这批出水漳州窑青花可能采用了不同于景德镇釉下青花的工艺技法。热膨胀分析表明出水的两类青花瓷烧成温度接近,分别为1 160℃与1 175℃,当时可能采用相似的烧成技术。  相似文献   

15.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11枚青瓷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青瓷胎的主量元素含量(SiO2、Al2O3和K2O)变化较大,即使是相同窑口的龙泉窑青瓷(南宋和元)稳定性也不高;热膨胀分析表明,南宋和元龙泉窑青瓷胎的烧成温度较其他样品低,这与厚釉高温容易流釉变形和瓷胎使用二元配方有关。根据元素分析结果,可推测样品中南宋、元和明的6件青瓷胎的原料可能出自同一地区,而晚唐和北宋青瓷样品则不属于龙泉窑的瓷器。  相似文献   

16.
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先民将制陶技术运用于房屋建筑中,发展了一系列强度与耐水性能显著提升的烧土建筑材料,极大地改善了居住环境。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房屋建筑发展脉络清晰,广泛利用红烧土材料。采用XRD法、XRF法、磁化率法和色度法从物相组成、元素成分、磁化率、色度等方面对湖南七星墩遗址出土的不同文化时期的烧土样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6件红烧土样品应均为就地取土,并在泥料中加入了稻壳和稻草等植物残骸作为羼和料,经人工烘烤而成的建筑材料,等效烧成温度区间为550~700℃。研究结果可丰富史前建筑史的研究,磁化率测温法为未烧制黏土考古材料的烧成温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进一步可尝试应用于早期陶器(尤其低温陶器)的烧成温度研究。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以及激光拉曼分子探针等测试技术对唐代和五代典型耀州青瓷残片釉的显微结构构造以及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依据众多的微构造参数和化学组分特征对各时代青瓷的烧成温度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耀州青瓷的烧成温度均在1200℃以上,唐代的约在1220-1270℃,而五代的则在1260-1310℃。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用显微观察法和植硅体分析方法,分析了取自淅川沟湾遗址的红烧土,对红烧土内掺和的植物种类进行了辨别,结果发现,一块样品掺和的是竹亚科植物,另一块掺合的是芦苇,即两个样品所含的植物品种存在显著差别。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植硅体和遗址所处小区域地理分析,进一步证实,该遗址存在时期的气候偏湿润。红烧土烧成温度的分析指出,竹亚科植硅体在980℃高温下,其形态仍能保持完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热膨胀仪、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川渝地区宋代黑瓷胎釉的组成配方、烧成工艺及成瓷机理,并与吉州窑、建窑宋代黑瓷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为科学判别川渝地区黑瓷与吉州窑、建窑黑瓷的产地特征提供了可靠依据,为探究各窑口在黑瓷制作工艺方面的交流传播提供了参考线索。中国烧制黑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