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近年写黄宾虹先生的文章,常出现意思相同、但版本不一的说法:据说黄宾虹先生曾说自己的画要在他死后50年人们才看得懂。于是有文章演绎,2000年后(还有的精确到2005年),黄宾虹的画开始大涨,从他逝世时算起,正好50年左右。关于黄宾虹先生在什么场合说、对谁说过此话,许多文章都是语焉不详。对此,我是一直持怀疑态度的。即使黄宾虹先生真说过这种话,我觉得也丝毫不会因此而抬高黄宾虹先生的艺  相似文献   

2.
2007年9月.甘肃省博物馆举办了“黄宾虹书画作品展”。本次展出的是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黄宾虹作品。系其家属遵先生遗愿捐赠的,是省内外最具水平的一批精品。展览中选取了70余件作品,涵盖了黄宾虹先生早、中、晚时期的代表作品,其中包括了山水、花鸟、书法等,内容丰富且多为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3.
黄宾虹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国画大师,晚年定居杭州。逝世后,其家人秉承先生遗志将其遗作、遗物捐献给国家。为纪念他在民族绘画上的成就与贡献,浙江省文化局决定成立黄宾虹纪念室。本文详述了黄宾虹遗物捐献、鉴别、整理、编目等工作以及纪念室开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崔文海     
《收藏家》2009,(6):95-95
崔文海,字竞文,河北饶阳人,定居保定市,职业画家。少年时期受赵孟頫目染,对国画产生兴趣。青年时代从师王晓初先生,钱慧安再传弟子陈秀谷先生学习绘画,后又得黄宾虹入室弟子倪仟先生指点研习黄宾虹。后多习宋元慢慢形成自家风格。1987年在北京画店办展;1991年在日本东京九段画廊办展;1995年在日本米子市办展;2000年出版《刘志义崔文海画集》。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08,(12):96-96
崔文海,字竟文,职业画家,河北饶阳人,定居保定市。少年时代目染赵孟颊对绘画产生兴趣。青年时代跟随王晓初先生,钱慧安再传弟子陈秀谷先生学习绘画。三十岁后受黄宾虹入室弟子倪仟先生影响研习黄宾虹。后多习宋、元慢慢形成自家风格。1987年秋在北京画店办展并长期卖画。1991年在日本东京九段画廊办展;1992年在保定直隶总督署办展;1995年在日本米子市举办画展。  相似文献   

6.
<正>《黄山汤口》,黄宾虹画作,黄宾虹一生九上黄山,此作绘于1955年,这年黄宾虹92岁,患有严重的眼疾,他凭着记忆勾勒出了《黄山汤口》,是其绘画生涯中的绝笔巨制。作品流传有序,曾是黄宾虹知交陈叔通旧藏。画作内容为著名风景胜地黄山秀美风景。画面山势巍峨屹立,耸入云霄。山中林木葱郁,浑厚华滋,烟云出没,气象恢宏。山下房舍隐现,二人坐树下。潘深亮先生撰文《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几件黄宾虹画作》(1998年《收藏家》发表),行文着意描述此件:"图中山石先用遒劲圆润有顿挫的线条勾轮廓和脉络,后用浓淡、干湿墨繁皴密点,赭色相参。苍松老树,以古篆法写之,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适逢黄宾虹诞辰150周年,年初,安徽博物院与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歙县博物馆、歙县黄宾虹纪念馆联合策划推出《氤氲长虹—纪念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特展》,共遴选展出宾虹先生92件(套)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包括山水画51件(套)、花鸟画9件(套)、行草篆书28件(套),还有书信手札4件(套)。其中9件(套)20幅花鸟画作品是安徽博物院首次集中展出,其"刚健婀娜,自自在在"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近现代中国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的黄宾虹先生,其说不完道不尽的艺术人生、艺术创造令后来从艺者着迷,每每欲探其奥。今笔者不揣浅陋,就三个方面来同大家共究宾虹老人的人和艺。关于年龄、身世及家乡观念黄宾虹先生1865年生,1955年逝,实龄90岁。按中国人以虚岁计龄,享年91岁。大约在十余年前,我每次以画上干支年款按虚龄推算,后发现有干支纪年款又有自署年龄的,推  相似文献   

9.
师生两馆员     
恩师徐生翁先生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画大师。他的书画艺术,受到周恩来总理、黄宾虹、潘天寿、沙孟海、萧蜕庵、邓散木、陆维钊等大家的推崇和肯定。先生一生清贫,布衣终身。1939年周恩来为抗日救亡运动到达绍兴视察,在大禹陵见到“地平天成”四字碑刻,非常欣赏,陪同者告知为绍兴著名书画家徐生翁先生所书,而且人品高尚。  相似文献   

10.
年已92岁的著名画家龚柯先生,至今仍然活跃在中国画坛。龚柯擅长画山水画,被誉为继黄宾虹、汪采白之后中国又一山水画大家。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中国山水画大家与敦煌有着非同一般的情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朱邈 《收藏家》2000,(5):60-63
宾虹长者,一代宗师。余生也晚,无缘亲见,所幸先外祖李一平先生与黄宾虹先生结忘年交,留下许多往事。家中保存宾公手迹若干,记录两人交往的经过,也让后辈有幸得见宾公真迹。外祖李一平先生,早年投身北伐革命,后以教育为终生职业。他好交友,与许多政治家、学者、艺术家来往密切,宾虹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宾虹先生长寿,他生于1865年,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已是60开外的老人了。外公当时很年轻,30岁不到,他们相识的时间已无从考证,我只是知道外公有一个极要好的朋友黄居素跟随宾公学画,  相似文献   

12.
黄宾虹《蜀游画册》的点法墨法是在蜀游夜行中所得到的感悟,是黄宾虹绘画的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13.
赵榆 《收藏家》2004,(11):53-53
陆俨少先生是一位绘画、书法和诗词都极有造诣和个人风格的杰出艺术家。他的画风,完全是从中国固有的传统中蜕变而成,是继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之后,又一位“传统派”代表画家。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艺术的磨练, 他晚年变法终于获得成功,形成一套“陆氏山水”的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最近我看到一幅陆俨少先生的《巫山云涛图》,使我想起一段结识陆俨少的往事。  相似文献   

14.
陆衡 《收藏家》2000,(6):26-31
林散之先生(1898-1989年),初从乡先生范培开习楷书,得安吴执笔之法;继从含山张栗庵进士学古诗文辞,书学褚、米;后至海上,从黄宾虹先生研习书画金石,得“五笔七墨”(五笔,指锥画沙、印印泥、拆钗股、屋漏痕、壁坼纹;七墨,指积墨、宿墨、焦墨、破墨、浓墨、淡墨、渴墨)之秘,艺事大进;肄业三年,归后闭户潜修,致力于摹习历代名家书法,渔古猎  相似文献   

15.
<正>最近某省有一位画院院长对黄宾虹的艺术提出了一些质疑,其中有三点:一是黄宾虹艺术是"垃圾筒",二是黄宾虹绘画之道"害了几代人",三是说黄宾虹是一位"业余画家"。真是如此吗?笔者在浙江省博物馆工作近三十五年,这种"评价"闻所未闻,令人惊讶。笔者的观点与此截然相反,认为黄宾虹应是一个真正的"艺术金库"、职业的"画之大者"和"几代人追求的标杆"。今年3月25日,在浙江省博物馆等承办的"纪念黄宾  相似文献   

16.
世人都说,黄宾虹的水墨画在时间和空间掌握的分寸上发挥到了极致。时间和空间的发挥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破墨法”,这一个“破”字,不仅仅代表着简单的字面意思,且意味深长、意境深远,其中蕴含的内容也是变化丰富的。如今“破墨法”的使用已经比较普及,那么,黄宾虹对于“破墨法”的掌控与理解又有着怎样的深度呢?文章针对黄宾虹山水画中对于“破墨法”的运用与理解进行简单探析,主要从黄宾虹一生所留下的山水画作品中探索其“五笔七墨”中的“破墨法”理论,并结合具体作品来分析其对于“破墨法”的使用,以及研究黄宾虹给后世学者带来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黄宾虹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着浓重的一笔。他的艺术理论及作品影响着众多画家及美术爱好者的艺术素养、审美感觉。他的画功力深厚、笔法厚重、层层渲染,达到了他毕生所追求的"浑厚华滋"的最高境界。天津博物馆共收藏有黄宾虹书画作品26件(不包含合作),书法作品3件,花卉3件,山水20件。其中大部分为70岁之后的作品,正是黄宾虹的笔墨成熟期。黄宾虹早期受新安画家查士标、李流  相似文献   

18.
秋拍综述     
《收藏家》2003,(11)
嘉德2003秋拍于11月22日-26日在北京昆仑饭店举办。本届秋拍推出“中国油画及雕塑”,“集珍一三家藏张大千、黄宾虹、齐白石等中国书画”“中国近现代书画”、“中国古代书画”、“中国扇画”、“瓷器工艺品”、“俪松居长物—王世囊、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艺跡轩藏明清印章”、“占籍善本”、“邮品”、”钱币”等11个专场共4000余件艺术珍品。中国书画部分分设4个专场,拍品几L近900件。“集珍一三家藏张大千、黄宾虹、齐白石等中国书画”专场来自三位藏家的珍藏。第一部分由张大千先生的故旧提供,以张大千先生30—40年代作品为主。其中1929年张大千画的《钟馗图》就是一幅以自己做“模特”绘就的精心之作。第二部分是香港著名报人,《大公报》社长费  相似文献   

19.
张凯 《收藏家》2007,(12):75-78
众所周知,黄宾虹是现代杰出的山水画大师、书法家、诗人、书画鉴定家和美术史家,他对中国水墨山水有着的承前启后地位和作用。黄宾虹的绘画标识着当时代山水画的最高经典,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0.
“与天地精神往来——黄宾虹艺术研究展”是年轻的成都市美术馆新馆第一次与博物馆合作的展览。尽管由于传统书画材料的脆弱性、灯光、温湿度、安保等各方面的硬性条件限制,黄宾虹的作品几乎与裸展无缘,但在这次展览中,策展团队通过策展语言和展陈手段的创新,用多个体验式景观呼应黄宾虹的艺术创作精神,用不同维度的表现手法,为观众打造出多层次的观展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