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年七月三十日,在大兴安岭北部丛山密林中的嘎仙洞内(见图一),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四四三年)的石刻祝文。这一重大发现证明了嘎仙就是《魏书》所记载的拓跋鲜卑祖先居住的旧墟石室。嘎仙洞是一个天然山洞,多少年来一直存在。在鄂伦春人中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嘎仙洞神话传说。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恶魔,名叫满盖(满盖是鄂伦春语),盘踞着这  相似文献   

2.
早期拓跋鲜卑遗存试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兴安岭深处嘎仙洞北魏祭祖祝文的发现,为拓跋鲜卑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表明至少在北魏时期拓跋鲜卑所能追溯的发源地就在这一区域,因而呼伦贝尔地区的有关发现,在早期拓跋鲜卑的研究中也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物》2014,(11)
<正>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启动,将嘎仙洞遗址列入发掘和研究计划。由此,嘎仙洞遗址的研究再次迎来发展机遇,有必要系统总结嘎仙洞遗址发现、定性过程和研究进展,为开创新的研究局面探明方向。嘎仙洞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约10公里处,属嫩江西岸支流甘河上游流域。嘎仙洞是在大兴安岭北段东麓的花岗岩峭壁上形成的山洞,洞口距地面25米(图一)。作为天然洞穴,嘎仙洞本  相似文献   

4.
鲜卑石室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但石室位置究在何处,多少年来,中外学者屡有考证,诸说纷纭,迄无定论。近一年来,我们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对大兴安岭北部丛山密林中的嘎仙洞,经过多次调查,反复考证,终于在1980年7月30日,于洞内石壁上找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石刻。内容为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这里致祭时所刻之祝文。经拓印,大部清晰可辨。可以确证,嘎仙  相似文献   

5.
1980年7月30日,在大兴安岭嘎仙洞中,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所刻的摩崖祝文(以下简称《祝文》)。它是现在所知龙江西部最早的刻石,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献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以下略言数端。  相似文献   

6.
《文献》2020,(3)
嘎仙洞石刻祝文与《魏书·礼志一》祝文存在句读和书写程序的差异。综合来看,石刻本祝文的完整性胜过出现错简、脱讹的《魏志》本;在拓跋焘的语气与态度方面保存了最初的真实情况:谦称但饰功,而非后者所记的谦恭到底;对于石洞发现的程序,石刻本并未抹杀乌洛侯国使者的贡献。而《魏志》本存在脱讹、以作者之意删削的痕迹,直接造成中华书局标点版句读错误;改动了太武帝的语气,并且与同书《乌洛候传》的记载相抵牾,着意掩藏乌洛侯国使者贡献信息的重要性。《魏志》本脱落太武帝自称"天子臣焘"的"臣"字,太武帝所表露虔敬之意与祭祀规格都有缩减;而不载库六官,挪移并删削"可寒"、"可敦"的处理,很大可能是出于《魏书》全面肯定孝文华夏化政策的历史观。《魏志》对于嘎仙洞第一次发现的记载,和对祝辞文本的改动,反映出的是太武帝存在以此建构祖先集体记忆的政治意图。  相似文献   

7.
拓拔鲜卑部落联盟是以嘎仙洞系统鲜卑王族为核心形成的部落联盟政权,公元3世纪初到4世纪初,主要活动于阴山和河套一带。拓拔鲜卑部落联盟发展为拓跋代国,拓跋代国又是北魏建立的根基,但很少论及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与拓跋代国的论文。本文略抒管见,希冀有助于对北魏前史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在嘎仙洞东侧背北石壁新发现的文字 ,很可能是与《魏书·礼志》记载相一致的正本 ,而西侧刻石是与《魏书·礼志》记载不一致的副本。  相似文献   

9.
《文物》2014,(12)
<正>《文物》2011年第12期刊登了《山西大同阳高北魏尉迟定州墓发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和《北魏尉迟定州墓石椁封门石铭文》(以下简称《铭文》)两篇文章,介绍了新近发现的一座时代为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457年)的墓葬,为大同地区北魏墓葬的分期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材料。但是,两文都根据石椁封门石上的铭文,将墓主定为尉迟定州,笔者认为这一结  相似文献   

10.
我曾撰《记明前拓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一文,刊登《文物》1962年11期。后来该得蒯氏旧藏之明前拓半截本,已为南京博物院收得,一九六四年二月,承蒙寄来北京,得以校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鲜卑山”的几个问题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米文平先生经过长期查访和研究,终于找到了鲜卑拓跋氏在《魏书》中记载的“旧墟石室”“嘎仙洞”,用他自己的话说:“石室的发现,结束了史学界长期以来对拓跋鲜卑发源地和大鲜卑山方位的争论,解决了北方民族史上多年未决的一桩学术公案.”陈连开先生也评价道,鲜卑“嘎仙洞”的发现,“解答了史学上一个千古之谜”,是“鲜卑史研究的一座丰碑”.2的确如此,鲜卑“旧墟石室”的发现不仅为鲜卑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性坐标,同时为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2.
金申 《文物》1998,(10)
笔者与易县文管所合写的《河北易县发现一批石造像》一文(见《文物》1997年第7期)中介绍的北魏和平六年残交脚菩萨像是一件重要的北魏带纪年造像,对于判断国内有关造像和石窟时代纪年有可靠的作用。文章发表后,引起海内外有关学者的注意。由于我们工作的疏忽,发表的照片、拓片不甚清晰,录文亦有遗漏之处。经宿白先生指出,漏掉了“曹尚书”等字(见《文物》1998年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82年第6期《高句丽丸都山城》一文中,有"在小板岔岭发现了北魏毋丘俭刻石碑残段"的注释,此说年代不确。按毋丘俭三国魏闻喜人,字仲恭。《三国志·魏志》卷  相似文献   

14.
(一)1965年山西大同石家寨发现了北魏司马金龙夫妇的合葬墓,墓中出土的文物很多,《文物》1972年第三期已有专文报道。墓中的文物群里有一件漆屏风,上画古代历史人物故事,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意。因为它不但给予我们关于古代历史上人们生活习惯的  相似文献   

15.
《文物》2010年第5期发表了《山西怀仁北魏丹扬王墓及花纹砖》(以下简称《简报》),对这座发现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1993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怀仁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发掘的墓葬进行了报道[1],此前也有对此墓的介绍,但很简略[2]。《简报》中虽然没有发表对于研究墓葬十分重要的平、剖面图和壁画的图  相似文献   

16.
李志敏先生《嘎仙洞的发现与拓跋鲜卑发祥地问题》关于宣帝推寅南迁大泽在今河套一带,诘汾所居之匈奴故地是今鄂尔多斯高原大部或全部的论证过程和结论都是错误的。该地在东汉的有效管辖之下,是汉人和南匈奴人的居住区,魏初拓跋鲜卑也没有到达这里,魏末则力微已定都盛乐。李文论拓跋鲜卑为赀虏,宣帝推寅与秃发氏同由漠北迁河西走廊,再迁"河东西",同样是错误的,因为拓跋鲜卑不是赀虏,秃发始祖匹孤乃诘汾之长子。李文否定嘎仙洞为拓跋鲜卑旧居石室,也是凭借杜撰的概念、曲解的史料和混乱的逻辑演绎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63年第1期简讯栏刊登了《青岛的四尊北魏造像》一文,现提出两点补充意见,以供参考。一、关于四尊造像的来历,说他们是由淄川龙泉寺运来青岛,不确。据青岛市文物管理员会调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河南则是摇篮里的一颗明珠。我们的祖先,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袤无际的土地上。日月交替,沧桑更迭,漫长的历史岁月过去了,无数的遗迹和遗物,被掩埋在地下,零落于荒烟野蔓之间。解放后,这些文物得以重见天日,归人民所有,成为振兴中华不可缺少的精神和物质力量。1979年10月建国三十周年的时候,《河南文博通讯》(即今《中原文物》)曾刊登专  相似文献   

19.
《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第二期发表我的《北魏宁懋石室和墓志》一文,对宁懋墓志作过录文和浅释。《中原文物》1981年第一期刊登了胡顺利同志的《北魏宁懋墓志释补》,对我在墓志录文中:“妻荥阳郑□女,太武皇时,蒙授服常侍,郑口女遗姬以去。”几句提出不同看法,并在结语中认为:“郭同志所作宁懋墓志录文中的‘太’字,似应作‘宣,字为是,‘太武皇时’实应是‘宣武皇时’。墓志所云当指为北魏宣武帝诏  相似文献   

20.
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在收到的文物中,发现有残碎的铜禁一件,经带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进行修复,修复后曾举行过展览.一九七五年又在《文物》刊出《西周夔纹铜禁》一文,正式发表了铜禁的照片(图一).这是目前在国内所能见到的唯一的一件西周铜禁,这是天津文物管理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重大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