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闻速递     
《神州》2014,(10):6-9
<正>《大众电影》停刊3年后复刊跻身行业第一由万达集团与中国电影家协会共同合办改版后的《大众电影》3月9日在京举办全新改版记者会。《大众电影》2011年停刊3年后复刊,单期销量达76万册,销量迅速跻身行业第一。《大众电影》曾是中国时尚第一刊,1950年在上海创刊。1962年,其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电影评奖——大众电影百花奖。在它最辉煌的时期单期杂志印量一度高达947万册。2011年5月,出现停刊危机。今年3月,万达集团"注血"《大众电影》迅速使它销量跻身  相似文献   

2.
白洋淀、黄皮书、手抄本、星星画展、十三号公车沿线、东四胡同"七十六号"大杂院……一段且行且诗的交往忆述,一个渐行渐远的时空坐标。作为中国当代诗歌重镇《,今天》海外复刊后,开始设立"今天旧话"  相似文献   

3.
回忆张恨水     
1938年,张恨水从战区来到“陪都”重庆,经老友张友鸾介绍,结认了当时即将复刊的重庆新民报总经理陈铭德,当即受聘为该报主笔兼副刊主编。不久重庆新民报复刊,素负盛名的小说家张恨水在报上露面,引起了社会不小的轰动,新民报十分畅销。  相似文献   

4.
徐则浩 《安徽史学》2004,(1):110-112
值此<安徽史学>复刊20周年之际,我想把我所经历、所知道的当年<安徽史学>复刊的情况写出来,作为一种史料,以资备考.  相似文献   

5.
《安徽史学》复刊10周年随感苏州大学历史系教授董蔡时国内省一级的史学专刊,实在很少,而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并不宽裕,却办了主要宣传爱国主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史学专刊《安徽史学》,并且坚持下来了,忽忽复刊已经10年,在海内外颇有声誉,这是天大的好事,...  相似文献   

6.
<正>2009年11月28、29日,"文博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前景研讨会——纪念《故宫博物院院刊》复刊30年"在故宫建福宫静怡轩举行,会议由本院科研处召集,邀请了国内文物局、考古所、博物馆主办文博学术期刊的主编、编辑部负责人,以及清华大学电子杂志社负责人,与《院刊》的全体编委及本院2009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安徽人,且又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我为《安徽史学》的复刊感到特别的高兴。当然,我亦愿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来支持这个刊物。下面,我想讲几点想法和建议: 一、《安徽史学》复刊启事提出的“四性”,依我的浅见,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刊的《中国青年》杂志社拟定于1978年复刊,复刊后的《中国青年》定于9月11日出版。复刊号有介绍“天安门事件”中勇敢斗争,在“四人帮”疯狂迫害下坚强不屈的青年工人韩志雄事迹的文章《革命何须怕断头》,还选登了“童怀周”编辑的《天安门诗抄》。9月10日,北京承印的60万份《中国青年》第一期已全部印完,北京地区已有四万多份邮送到读者手中。9月10日下午,共青团十大筹委会负责人韩英接到汪东兴的一个电话,具体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中国青年》第一期为什么只有叶副主席题词,没有华主席题词。二、《革命何须怕断头》所宣传的韩志雄,你们了解清楚了吗?这个人有问题。三、童怀周的《天安门诗抄》怎么又出来了。  相似文献   

9.
祝贺《安徽史学》复刊10周年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德宏安徽史学编辑部:欣逢贵刊复刊10周年,特表示衷心的祝贺!贵刊是国内有数的几家史学刊物之一,望不断提高质量,越办越好!特别希望多刊登一些有份量、有质量、有见地的现代史方面的文章和资料,为推进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世纪末留言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史学集刊》复刊十九个年头了。作为一个兼职编辑,回首往事,感慨万千。一九八一年,在全国知识分子春意盎然的日子里,经系内诸位老师的多方努力,“《史学集刊》在停泊二十余年后又重新起航了”。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复刊后的《史学集刊》主编李时岳老师在“复刊词”中说:“重新起航,并不意味着回到原路上行进,我们将驶入新的海域,获得新的高度。”这是我们当时的心情,也是我们的誓言。十九个年头过去了。尽管走过的道路很艰难,常为办刊人手不够、经费拮据所窘迫,甚至有难乎为继的忧虑,但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  相似文献   

11.
复刊寄语     
《安徽史学》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积极筹备,现在终于复刊,同广大读者见面了。  相似文献   

12.
孙兴盛 《百年潮》2008,(10):46-53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国青年》杂志复刊30周年。1978年9月11日正式复刊的《中国青年》第1期,由于公开宣传报道“天安门事件”,一度被下令停印停发,引起一场颇为轰动的风波。一经过编辑部同仁的据理力争,由于中央主要负责同志的特别宽容,也得力予一些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刊物说话,这场风波最终得以圆满解决。现在回忆此事,对加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是颇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13.
1949年胡适等人在台北创办《自由中国》之前,1938年的武汉和1945年的上海已经出现了两份同样以《自由中国》为名的刊物。三份杂志呈现出"自由中国"不同阶段的演变。前者得到左翼文化人和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主张牺牲个人的自由以争取中国的自由,抗击日寇,保卫国家民族的独立。该刊后在桂林复刊,但左翼色彩有所减褪。太平洋战争前后,"自由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对坚持抗战的中国的尊号。这也使得恢复公开活动的上海国民党组织1945年创办的《自由中国》,在重光声中欢迎自由中国的领袖和将士,却很快就从重庆来人异样的目光中感受到不自由的气息。这与冷战思维下以反共为基调、唯美国主导的自由世界马首是瞻的"自由中国"追求迥异。  相似文献   

14.
徐象平 《人文地理》1994,9(2):25-30
本文论述了黄国璋教授在《地理教学》创刊和复刊过程中的重要贡献,通过对其两篇载文的主题内容和特点进行翔实分析,指出它们在我国抗战背景下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客观评价了《地理教学》在我国地理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党刊是我国伟大改革开放历程的重要见证者。《群众》杂志作为江苏省委党刊,与我国的改革事业有着不解之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伴着改革春雷,《群众》杂志于1979年1月正式复刊。四十多年来,《群众》既与改革同行,更与改革同频,始终与党中央的改革方针保持高度一致,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昂扬挺立、坚守使命、凝聚人心。据统计,仅标题中出现"改革"这一关键词的文章就有近千篇,以"改革"为主题的文章有两千多篇,几乎每期杂志都刊发与改革相关的内容,形成强大的改革宣传阵势,铭刻  相似文献   

16.
<正>《救亡日报》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于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办的机关报。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报纸广开言路,报道各党各派、各种政治力量的抗日主张和活动,宣传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不少著名政治家、学者、文化人为报纸撰稿,很受读者欢迎,影响遍及西南、华南各省与海外。这份报纸从创刊到1941年2月28日停刊,其间复刊二次,三次迁移社址,体现了文化人士坚持宣传抗战保家卫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救亡日报》与广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一次复刊就是在广州,但相关记载史料不多,现存的描述也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为丁则良同志生前的学术报告,保留在苏金源同志手里。1957年丁同志含冤逝世后,遗作未得机会发表。现值《史学集刊》复刊,为纪念本刊的创办者,特发此文。 本文由苏金源同志作了技术性处理,并增补了全部注释。  相似文献   

18.
王秀涛 《百年潮》2009,(11):52-55
1976年1月《人民文学》复刊,但刊物仍然被“四人帮”所控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文学》通过改组夺回了刊物的领导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代行作协的职能,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文学体制的重建,走在了文坛拨乱反正的前列,成为文坛复兴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的文化音乐事业逐渐复苏,各省、自治区陆续复刊或创办本地的音乐刊物。为了顺应形势的发展和龙江音乐工作者的要求,促进音乐园地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黑龙江迫切需要有一个能够正式、定期发行的音乐类刊物。在各级领导和广大音乐工作者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一代报人成舍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国涌 《炎黄春秋》2003,(10):39-43
结束了长达8年零3个月的厄运,1945年11月20日,《世界日报》、《世界晚报》终于在北平原地复刊,当天成舍我发表《我们这一时代的报人》长文,深情地回顾了《世界日报》和他本人的办报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