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作梅 《区域治理》2022,(4):145-148
现阶段,植物造景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领域中.其对于优化大众的生活环境、降低城市空气污染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首先从植物造景技术本身出发,针对其应用现状、造景方式进行探讨,以此来阐明植物造景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意义,并提出植物造景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最终得出以建筑物与植物相融合、植...  相似文献   

2.
城市园林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程之一,在园林的设计建设中,植物的配置与造景工作十分重要,优秀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能增强视觉效果,并为人们塑造出优雅舒适的自然环境,使人得到舒适的享受。接下来,文章就分析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作用及相关设计策略,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3.
马妹丹 《风景名胜》2021,(6):0043-0044
当前我国的整体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也在大肆发展,作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园林景观不仅可以很好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以体现城市的精神风貌、文化风采。而园林景观的打造需要众多元素的合理搭配,微地形可以从中发挥很好的配合作用。因此目前园林工作者们对于微地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在实际的园林景观中通常会借助微地形与绿化植物、园林道路、水体等设计出更为丰富多变的园林景观,这样有助于提升园林绿色景观的整体展示效果。有鉴于此,文章从微地形在园林景观中发挥的作用和应用原则出发,对微地形在园林景观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介绍,以期促进城市园林工程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4.
傅金生 《风景名胜》2021,(1):0022-0022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在此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通过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应用植物造景,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可以提高城市设计的效果。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植物造景的作用及造景原则,随后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植物造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园林景观绿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不光是美化了城市环境,还改善了城市生态系统,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文章首先探讨的植物造景原则,然后对植物造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论述,以促进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绿色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罗锐 《风景名胜》2021,(2):0011-0011,0013
现阶段,我国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在风景园林中通过大量的植物景观,能够使城市的绿化工作与城市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植物造景设计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设计人员在通过植物造景进行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保证城市的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同时,通过植物造景的方式对周围环境进行改善,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本文就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7.
曲力龙 《风景名胜》2021,(2):0020-0021
现阶段,我国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在风景园林中通过大量的植物景观,能够使城市的绿化工作与城市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植物造景设计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设计人员在通过植物造景进行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保证城市的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同时,通过植物造景的方式对周围环境进行改善,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本文就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竹类植物生命力强、易栽培,而且形态各异、风格优美,具有很好的观赏性。从园林角度来看,用竹类造林能表达出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加上现代人们的设计思想,用竹来制造景,竹就会因景而活。文章分析了园林中竹类品种、每一种竹的功能和造景艺术等,结合现代园林工艺进行理论设计,突显园林的植物造景的技艺。  相似文献   

9.
黄鹏 《风景名胜》2021,(5):0118-0118
本文为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艺术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公园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文章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方法为切入点,以植物造景所占据公园景观效果的比重为研究对象,根据城市公园各个功能分区,从主次入口、活动场地、道路几方面的植物配置分别展开具体讨论,论证合理植物配置与形成优质景观效果的潜在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介绍了数字化地形测量技术的概述,然后详细阐述了数字化的地形测量技术的组织,文章最后详细说明了GPS技术在数字化地形测量相关技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黄玲瑶  易梦  赵敏  张维锋 《风景名胜》2020,(1):0050-0051
1951 年 11 月重庆交通大学于重庆市南岸区七公里建成了南岸校区,2011 年又于重庆市双福镇建立了双福校区。新老校区成立于不同时间,所配置的植物景观也有各个时代的特点,通过对不同建成时期校园的植物种类、植物空间、植物季相、植物风韵等方面特征的认知与比较分析,从植物造景的角度入手,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建成时期校园的植物景观特征,总结校园植物造景的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黄艳娜  岳琳方 《风景名胜》2021,(4):0063-0063
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日渐严格,构建绿色环保型、智能化城市为当前城市发展趋势。若想实现此目标,需在城市建设中,切实提升绿色植被覆盖率,充分应用城市空间,发挥微地形价值。微地形为园林设计中核心载体,为植物及水体提供重要附着平台,只有科学、合理地设计微地形,才能展现园林绿化的丰富性、景观层次性。探讨了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市政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居住区中的植物造景具有生态平衡、气候调节作用,如形成住宅小区小气候和减轻环境污染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美化环境的作用。彩叶植物叶色与绿色植物不同,在植物造景中更能为居住区的植物景观增添色彩。  相似文献   

14.
吕桂珍 《风景名胜》2021,(2):0028-0028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对自然界造成的影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意义,植物造景就是以自然为主的一种体现。通过对周边自然环境的调研和了解,因地制宜,扩大绿植面积,进而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在风景园林设计总的植物造景过程中,需要注意植物的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及园林的土壤质量选择合适的植物,通过科学的手段,提升植物造景的水平,使得植物造景能够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需要全面提升植物造景技术,选用现代化植物造景手法,提高风景园林的观赏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作为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自古就极度崇尚园林艺术,植物造景的历史源远流长。园林植物造景可以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的单一面貌,让人们的生活变的丰富充满趣味。原理植物造景也可以带有一定的功能性,使实用价值与经济价值得到完美的结合。今天,我们就结合园林植物造景的各种特点浅析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地形因子通过对光、温度、水分等生态因子的空间再分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从而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文章主要讨论地形因子中海拔、坡向、坡度等对山区森林地表植物多样性与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周书真 《风景名胜》2020,(3):0006-0007
近现代由于受到西方造园思想的冲击,中国的园林以岭南地区为开端深受影响,植物造景方面体现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目前国内的造园受到西方影响,虽然紧跟设计领域的前沿步伐,但是不能与场地环境相适应,反而丧失了地方原有的个性,广西属于岭南地界,近代受到西方影响,是中国园林文化百年来在西方园林文化影响下的缩影,以武鸣明秀园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造园的空间组合、风水运用、植物选择结合地形、景观布局、景观氛围、视觉序列为研究植物配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建筑、山、水、植物是古典园林造园的四大要素。植物是自然的精华,是四大要素中唯一基有生命属性的要素,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造景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历史遗留下的瑰宝,而其中的植物造景方式亦是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魅力。[1]本文从古典园林植物发展历程出发,归纳古典园林植物特点,并探讨其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平泉山居是晚唐洛阳地区最为重要的园林之一,花木种类繁多,但迄今尚未解读。此园植物见诸唐宋文献记载的有69种。本文采用植物考据法共考释出59种、存疑10种。同时,分析了植物的地理成分,进而推测平泉山居的植物造景特色及其成因,以及造园艺术和新品种培育技术对唐宋洛阳园林的深刻影响。平泉山居植物造景以原产亚热带尤其是江浙地区植物为主,归因于园主人长期游宦江浙地区,吸收了江南园林的造景手法。受其影响,宋代洛阳园林也有大量采用亚热带植物做法,且重视新园艺品种培育。  相似文献   

20.
吕丹妮 《风景名胜》2020,(2):0056-0056
在我国大力推行建设绿色城市下,各城市地区纷纷开始加大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建设力度,从而为广大市民打造舒适自然、宜人温馨的生活环境。而充分把握植物与环境配置,则是实现生态园林景观优化设计的重要前提。基于此,文章将从简单说明植物景观设计与环境配置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入手,结合具体实例,重点针对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与环境配置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