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生金 《攀登》2000,19(9):114-116
新闻倾向根据政治需求或现实发展不断进行调整,新闻倾向的调整要以事实为根据,其调整一方面来自外部力量,一方面来自新闻主体自身的调整。我们的新闻倾向必须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服务,这对于我们当前的新闻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闻倾向根据政治需求或现实发展不断进行调整 ,新闻倾向的调整要以事实为根据 ,其调整一方面来自外部力量 ,一方面来自新闻主体自身的调整。我们的新闻倾向必须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这对于我们当前的新闻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经历了三次较大的调整。即:1993-1996年政府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降低高通胀率,使国民经济顺利实现第一次“软着陆”;1998-2002年财政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向积极有限度扩张,扩大内需,降低高失业率,使国民经济顺利实现第二次“软着陆”;2003年下半年至今政府采取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抑制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减缓物价上涨压力,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避免大起大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冀秋燕 《神州》2014,(17):250-250
自2001年开始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对贫困山区义务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从调研地布局调整后的实际教育情况入手,指出布局调整政策给当地义务教育带来的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 ,农业和农村的四次战略性结构调整之间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回顾这四次战略性结构调整 ,可以看到其历史规律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绝不仅仅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而是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方方面面 ,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是生产力的解放。只有从体制和政策上入手 ,对交织为一个整体的体制和政策问题都进行根本性的、配套式的调整 ,中国的“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相似文献   

6.
严维青 《攀登》2004,23(4):54-56
2003年是我国经济发展里程碑式的一年,它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周期,同时,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针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国家宏观调控中出现的新情况,分析了2004年的经济走势和政策取向,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9.11"事件以来世界和德国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德国防务政策也随之进行了调整,在防务观念和防务实践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调整。调整的内容包括联邦国防军的性质和任务、对付安全威胁的手段、反恐政策、安全政策的目标等。  相似文献   

8.
60年代前期 ,党对知识分子政策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成为贯彻知识分子政策最自觉、最全面的时期之一。 1 958年秋冬至 1 960年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反思和重新认识 ,为 1 961年开始的知识分子政策调整准备了条件。 1 961年开始的调整主要从制定科研、教育、文艺的工作条例 ;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及为被错误批判的知识分子甄别平反等方面进行。 60年代前期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 ,范围广 ,力度大 ,措施实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论全球化时代的人地关系与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静  陈彦光 《人文地理》2003,18(5):7-10
本文的主题是讨论经济全球化对人地关系的影响。首先,认为全球化强化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在全球化推动现代性区域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外化的空间及可能性在递减。全球性经济活动受到了地理环境的更大程度的制约。同时,经济全球化不会改变人类活动的基本空间型式和相互联系,也不意味着人类会自觉减轻对地理环境的巨大压力。其次,分析了全球化给人地关系带来的新变化。全球化条件下的人地关系呈现出从区域扩展为全球、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孤立化走向网络化三个新特点。最后,提出了全球化条件下优化人地关系的政策调整的新思路。一是倡导全球化条件下的先行性的人地关系伦理,二是要建立优化人地关系的全球性评估网络和政策网络。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我国最大的援助国家,最大的投资国家之一.从1972年9月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经贸关系总体来说发展顺利,但在不同时期日本采取的对华经贸政策是不同的,是不断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70年代日本对华经贸政策是以发展本国经济为前提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向前发展;80年代继承了70年代的对华政策,但政治色彩加浓;90年代采取不断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政策;展望21世纪发展友好的中日经贸关系仍为日本对华的主导政策,但摩擦会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区划调整的类型、问题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回顾和总结近3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区划调整的过程、类型与特点的基础上,对国内学者关于城市化中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进行总结、梳理。行政区划调整在适应和促进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市制改革、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规划耦合机制、行政区划调整与农村城市化、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群发展等四个方面;未来我国城市化中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的重点是理顺撤县(市)设区后的城市管理体制,市辖区范围调整,城市群的行政区划调整与管理体制,市制改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线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2 0世纪 80年代 ,三线建设遗留下来的问题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愈发不协调 ,国家着手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 ,主要内容与方式是中观和微观的布局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以及一线、三线合作等方面 ;三线调整改造具有布局调整为主与其他方式兼顾、政府扶持与企业自谋出路相结合等特点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过去三线建设遗留问题的矫正 ,是三线地区经济、国防建设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张志梅 《沧桑》2014,(6):26-28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至战时,因受国内因素和国际背景的制约,美国适时调整了对外政策。政策的调整经历了从战前的中立到战争开始时的扩军备战再到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过程。政策的调整同时兼顾了美国国内垄断财团的需求、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国际上与英帝国、社会主义苏联的矛盾及对外扩张。二战中美国外交政策的适时调整不仅进一步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于锡涛 《纵横》2014,(5):4-9
20世纪60年代,由于当时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和国内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和对付可能发生的外敌入侵、保卫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线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任志江 《沧桑》2009,(2):40-42
在国民经济调整的第一阶段,由于经济政策上的双重目标,致使经济管理权力在集中与分散上陷于两难选择。在第二阶段,为碗合一系列覆盖面广、实施力度大的调整政策,中央采取了更为严厉有效的收权措施。在继续调整的三年中,伴随着重工业优先发展原则的延缓和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央对经济管理权力的配置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潘兴明 《史学月刊》2005,73(8):75-80
南非的沃斯特政府在当时的国内外历史背景之下,为应付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维护白人统治和推进现代化进程,在坚持种族主义统治的前提下,以较为切合实际和讲求灵活性的方式,对南非种族政策的取向作出重大调整,对内着手逐渐放松“次种族隔离”的某些方面;对外则奉行“向外看政策”,其意义不仅旨在暂时缓和种族矛盾和改变南非的孤立地位,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南非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心环节———南非民主改革开了先河,作了有意义的尝试,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可以说是南非民主改革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7.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以自己鲜明的国际政策活跃于广阔的外交舞台。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了搞好国内的革命与建设,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反对霸权主义,就如何处理好无产阶级政党的党际关系提出了独立自主、互相援助、完全平等、协商一致等一系列基本准则,得到各兄弟党的广泛共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当前仍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目标、调整的方式和国有经济调整的现代企业支持体系分析等三个方面对国有经济的调整进行一些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与协调发展——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差异是区域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是缩小区域差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江苏省为例,根据江苏省当前存在的区域差异,以及区域差异在空间上的表现,指出 1990年代以来,随着江苏省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空间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沿江的轴线发展为带状,线形结构向菱形结构转变,以苏南沪宁线为主的沿江"一"字型空间结构将逐步向处于形成中的"工"、"Ⅱ"字型转化。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将会推动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缩小区域间的差异,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西方集群和集群政策的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者和政策决策者对集群的集群政策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由于现行的集群理论源自西方工业化国家,作为发展中的中国能否和如何吸收运用这些西方理论和研究经验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探讨西方集群研究和集群政策的理论基础,以期能带给中国的相关研究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首先对波特和经合组织两学派的集群概念的起源、发展和着重点进行了回顾。然后分析了集群起源和发展的条件、生命周期、发展机制、空间维度、类型等西方集群研究的要素,阐述了西方工业国家的集群政策概念及相关评判。相对于发达国家丰富的关于技术创新区域的研究而言,针对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和集群的理论性及经验性研究则要少得多。所以发展中国家的集群研究及集群政策需要更合适自身实际情况的理论。最后笔者以集群理论和中国实际情况为例,通过问题的分析、理论的分析和理论的调整三步骤说明新理论发展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