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州市城市意象空间分析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李郇  许学强 《人文地理》1993,8(3):27-35
通过城市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是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利用对广州市279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在论述成市意象空间理论基础上,对广州市意象空间进行了分析,包括各构成要素的出现频率,组合,变形及图形类型。确定了一套定量化指标对每份同卷进行等级化处理,用x2检验求出影响广州市城市意象空间的因素:文化程度、居住地点和交通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广州市城市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古乐府诗中的城市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分析,认为在这一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构成包括城市景观意象内容和城市文化意象两部分。长安、洛阳以及其它城市的城市意象均以历史时期、主要是西汉时的城市景观为蓝本,中古乐府诗人独特的认知过程和表现方式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现象与意象:近现代时期北京城市的文学感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从行为地理学和人本主义地理学的思路出发 ,引用常见的对近现代北京城的文学描述 ,对城市地理现象与城市意象进行了列举和分析。在市政建设、城市地标及若干地段认知等方面比较了意象与现象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分析了近现代北京城市意象的若干显著特征。指出准确理解并利用北京城市意象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大多数市民和游客对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认识更多地来自老舍、梁思成、侯仁之等权威人物建立的城市意象 ,一方面又来自城市内部现实的文化遗存、客观历史记录和学者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4.
渝中半岛作为重庆的母城,具有独一无二的山水资源禀赋。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孕育出渝中半岛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环境。渝中半岛东西向交通发达,南北向交通则较为不便,山城步道作为贯连渝中半岛南北的重要交通形式,通过网络化的规划布局,沿途串接公交站点、公服设施、历史遗存和城市开放空间等城市功能,在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向世人展示山城重庆的地域特色,成为重庆市重要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5.
杨怡 《旅游纵览》2013,(6):106-107
城市旅游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利用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旅游者前来开展各类休闲游憩活动。促进城市旅游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是目前城市旅游综合改革的发展目标。本文利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分析了形成旅游城市意象的因素以及相关旅游综合改革方式,以期有利于城市旅游综合改革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认知地图空间分析的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认知地图是环境意象构成要素、要素间的距离和方向信息最为完全的表现形式,综合反映了居民对城市的认知和城市对居民的影响,是行为地理学核心研究内容之一。论文基于认知地图空间分析的视角,全面梳理了国内外的手绘地图研究、认知地图扭曲研究、地名认知/距离认知/城市空间结构认知、认知地图居民属性研究,提出了国内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对城市社会文化要素经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中,社会文化要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日渐深刻。本文分析了社会文化要素对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经营的影响,认为城市经营必须重视对社会文化要素的经营。在分析了城市社会文化要素经营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中国城市社会文化要素经营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郭萌  赵学勇 《人文地理》2011,26(2):108-111
人地关系对文学创作具有深刻影响。贾平凹其人其文在创作理念、叙事方式、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本文以贾平凹代表性小说作品为例,考量了商州的地域文化地理要素对贾平凹小说创作产生影响的机制。论文认为,自然地理环境能够构成文学创作的自然意象,人文地理环境能够生发文学创作的民俗文化意象、丰富其地域文化意象,并促成便于营造意象的艺术风格及其嬗变。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民对巨型城市空间要素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材料的传播,各类媒介所建构的城市功能等级序列表征了特定群体对空间意象的选择性传递。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为研究对象,通过媒介文本中地名词频的统计分析,来探索不同的互联网媒介所蕴含的空间意象。研究首先回顾了媒介语言与城市空间意象关联的理论,追溯、梳理了采用媒介材料进行地名采集分析空间意象的方法,并建立了比较不同类型媒介所蕴含的空间意象的理论基础;第二,实证研究中,对经济新闻文本中的地名进行词频捕捉,按照标志性建/构筑物、道路、河流、地段进行分类统计,并通过空间累积计算描述了上海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意象;第三,研究进一步比较了经济新闻报道与市民网络文本在空间意象方面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10.
陕西韩城是我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城池建设历史复杂,曾有数次城址变迁和多处并存城池。基于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厘清了韩城一带故城城址变迁的历程。分析城址位置与地形地貌山水环境的关系,韩城故城城址的变迁清晰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城市选址科学的日臻成熟。今韩城古城城址的自然环境格局正契合了我国古代城市理想的风水环境意象,典型地符合良好城址选择风水意象中的龙、砂、水、穴诸要素,韩城古城风水选址的意象正是韩城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兰州城市居民意象空间及其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兰州城市居民的意象空间进行了调查,从266份认知地图中提取和统计相关数据,据此分析了兰州城市居民空间认知的基本类型、构成要素和发展阶段。研究表明,兰州城市居民空间认知的基本类型不仅包括西方学者提出的序列型与空间型,而且还包括单体型;空间认知的构成要素并没有超出Lynch提出的5种: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但各要素所占比重要相对均衡一些;就空间认知的发展阶段而言,初、中级的连接发展阶段和邻里描绘阶段所占比重高达96.61%,说明居民对兰州城市的空间认知水平普遍较低。最后,根据各种地物和要素出现的频率概括出了兰州城市的意象空间结构,发现它与现实中兰州城市空间格局及其重点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12.
西安入境旅游品牌意象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凯 《人文地理》2011,26(3):135-141
在"品牌"、"品牌化"和"旅游目的地意象"理论分析基础上,应用品牌个性理论,从入境游客角度对西安旅游目的地品牌意象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西安入境旅游品牌意象具有"动感、平和与现代"三大品牌个性;②西安旅游营销与城市经营所欲展示的核心旅游品牌意象特征并未能获得入境游客的完全认可,即西安旅游品牌意象仅深层触动了入境游客自我意象感知的一部分。就此,从文化差异与文化碰撞角度提出了消费者自我意象与旅游目的地品牌意象之间的文化效应模式。  相似文献   

13.
曾磊 《西夏研究》2022,(2):110-116
地方“八景”是基于地域自然环境与文化的景观塑造和意象表达,不仅反映了区域环境的特质与变迁,也是地方精英表达乡土认同和思想的重要手段。明代以来,肃藩移兰带动了兰州城市建设的兴起。以肃王为代表的精英知识分子通过景观书写,塑造了兰州城市的地域形象,兰州“八景”开始成为兰州城市意象的文化表达。清代陕甘分治后,兰州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沿用至民国的“八景”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兰州城市建设的加快,古“八景”中的一些景观已不复存在,在地方文人的推动下,兰州“新八景”的评选凝练出新的城市形象表达。历代兰州“八景”的塑造,不仅是知识分子对地方景观的建构与认同,也反映了兰州地域社会生活及生态环境的变迁状况。  相似文献   

14.
提升大连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文化竞争的世纪,城市发展内在的要求文化软实力做支撑。城市文化软实力即城市的精神力量,由城市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创新力、影响力、辐射力等要素构成。正确分析大连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优劣势是提升大连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从战略高度实现大连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地理研究的新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竑  封丹  王彬 《人文地理》2008,23(2):6-10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在城市的快速转型过程中,城市文化发展和演进面临更多新要素的触动:"异质文化"日渐冲击或渗透着城市本底文化,影响城市文化发展的主要因子也更多从自然环境要素始向人文因素转变,即城市本底文化生存的"土壤"正在发生革命性改变,从而使城市文化表现出更多时代内涵、时尚意韵和新景观。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讨论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地理研究的新态势,以期对新时期国内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始于西方历史学、文学领域。直至20世纪末,叙事学开始转向空间领域研究形成空间叙事学,并被逐步应用到城乡规划中,尤其是城乡空间结构等领域。空间叙事学不仅关注城市发展中的物化要素,更加注重物化要素所代表的城市文化和城市记忆等非物化要素的深入挖掘,是探究场所本体与场所精神的重要研究思路。本文从空间叙事学出发,基于GIS平台运用核密度及K函数对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沈阳旧城区人工叙事要素和人文事件叙事要素进行点模式量化分析,得出沈阳旧城区叙事空间的总体结构,以及叙事点核、叙事廊道、叙事簇群等叙事空间结构单元,指出沈阳旧城区叙事空间的动态发展性、功能多样性和历史传承性特点,探讨了叙事空间的经济驱动、自然要素、城市定位和交通发展四大演变机制。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叙事空间理论对沈阳旧城区叙事空间进行分析,结果具有文化地理和城市地理双重属性,丰富了城市研究在该视角下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者空间意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树伟  苏勤 《旅游科学》2010,24(5):56-63
本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为案例,基于意象地图调查,探讨旅游者空间意象的基本要素构成、意象要素感知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古典园林旅游者空间意象中共包含五个基本要素,五要素在总体样本中出现的频率基本均衡,在不同园林的样本之间有一定差异;(2)五要素均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其中节点与边界要素的可识别性及可意象性最高,是遗产保护的核心要素;(3)五要素的感知频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景区核心向周边逐渐衰减的规律性特征,即“核心一边缘”空间模式,该模式的形成是旅游者行为特征与园林空间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意象与现实:宋代城市等级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数量是反映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不少学者在论著中,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他们关于宋代城市等级的看法,研究思路都是通过广泛搜集文献记载中偶存的宋代城市人口数据的片断信息,归纳得出结论,但相互间歧见颇大。其实,宋人关于城市人口规模的表述更多地是出于意象,宋人的这种意象,与其说主要依据于实际人口数量,不如说依据于城市的行政地位,因此在时人意象中城市规模的差序格局就形成了都城百万家、路治十万家、州军与重要县城万家以及一般县城数千家这样几个等级分明的序列。这说明至少就某种程度而言,在两宋士人的心目中,城市的行政地位比它们的实际规模更为重要。讨论宋代城市发展史不应忽视这一史实。  相似文献   

19.
粤北韶关市的必背镇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广东最美乡村",拥有深厚的过山瑶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经过多年的挖掘,必背镇瑶族旅游文化得到一定开发,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该镇仍然存在开发意识不强、文化的变异、重复性建设、开发层次不高、专业人才短缺和旅游要素不配套等问题。课题组从文化意象的视角进行切入,在旅游项目、产品开发以及瑶族文化保护方面,对瑶族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多元开发,以塑造必背镇的文化意象,打造必背瑶族文化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希望必背镇在旅游开发中能够充分发挥本地民族文化的优势,反映和传承自身文化和历史。  相似文献   

20.
王俊 《黑龙江史志》2013,(11):327-327
市基础设施是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本文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分析,提出了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而改善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