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庾晋 《广西文史》2009,(2):33-36
我国古代建筑大多采用木构架结构,多采用杉、松、柏、楠等,所以其耐火等级很低,容易发生火灾。因此,历代王朝都把火灾的防范和治理工作列为国家公众事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在建筑设计中大量运用防火技术措施,使得大量木结构的古建筑能够完好地保存至今。我们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消防方面同样也有可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山西广仁王庙的保护实践进行研究,分析我国目前古建筑保护的新措施,为其他地方古建的保护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使这些珍贵的古建筑得以长久保存,并发挥其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古建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重要的不可再生文化遗产。中国的古建筑以木为主要结构,而木结构的耐火等级低,这就造成了中国古建筑面临了一个极大的隐患——火灾,因此对古建筑木构件的防火处理与性能的研究迫在眉睫。为此,试验选取3种不同的木材和5种不同的阻燃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涂覆不同阻燃剂的木材进行表观特征测量,然后分别采用热重分析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技术进行表征测试,最后分析阻燃木材的各种力学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喷涂阻燃剂的木材其性能效果均优于未喷涂的木材。特别针对未涂油漆的原木构件,可以采用有机磷杂环阻燃剂或磷—氮类阻燃剂;普通油漆的木构件则适用于磷—氮类阻燃剂,而处理桐油木构件应用磷—氮类阻燃剂或阻燃油。  相似文献   

4.
古建筑是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而火灾却是古建筑的大敌,我国大量被焚烧殆尽的古建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古建筑的消防工作,确保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是保护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赵恒  曾思荣  何威 《神州》2014,(3):38-38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越来越重视,并开始探究和分析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特点等。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历史长河中遗留下很多古建筑,其中有些古建筑超过千年,大多数为木质结构,且在战火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屹立不倒,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良好性能。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古建筑木质结构的结构性能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并从木结构中的梁柱结构来重点分析其建造特点。  相似文献   

6.
保护国家级文物古建筑对于我国有着无法估量的历史价值。本文对国家级文物保护的古建筑防雷技术进行探讨,以古建筑如何实施防雷保护为基础,使防雷装置与古建筑外观能够保持协调,针对防雷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结合国家级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提出防雷技术的实际应用,保护我国历史文物。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存大量的砖石结构古建筑急需修缮保护,但文物行业目前还没有关于古建筑修缮质量控制的一套完整标准体系和规范。鉴于当前古建筑修缮工作的发展水平,本文针对砖石结构古建筑的特点,就现有相关其它行业规范在砖石结构古建筑修缮中的材料、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应用进行分析,同时针对砖石结构古建筑修缮的特性提出问题及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明清古建筑木结构典型抗震构造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保护古建筑,采用分类统计方法,研究了我国明清古建筑木结构的典型抗震构造问题。基于大量工程现场勘查结果,对古建筑木结构的典型抗震构造问题进行了归纳汇总,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加固建议;基于典型算例,对古建筑木结构加固方法进行了深入论证。结果表明:我国古建筑木结构的柱子、斗棋、榫卯节点、梁架、屋顶等各部位都容易产生开裂、糟朽、变形、拔榫等抗震构造问题并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与木结构的构造特征、木材材料性质及施工保养等因素有关;对这些抗震构造问题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加固措施,可减轻或避免结构产生的震害。  相似文献   

9.
地震是砖石古建筑主要破坏原因之一,如何选择合适的抗震加固方法是减少砖石古建筑在地震中破坏的主要措施。本文首先在总结了地震中砖石古建筑的震害特点和现有的加固方法的前提下,对几个已经加固的砖石古建筑的加固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砖石古建筑的抗震加固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砖石古建筑的抗震加固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晓燕 《风景名胜》2021,(7):0195-0195,0197
一旦发生森林火灾,火势会快速蔓延,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扑灭。在林业防火管理中,要尽量做好火情的预防和前期控制,提高快速救援能力,将火灾的危害控制到最小程度。本文针对林业防火管理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切实提高林业防火管理水平,降低林业火灾风险。  相似文献   

11.
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主,主要承重材料是木材。木材是生物体,由有机物组成,容易发生腐朽、虫蛀、火灾和力学性能衰减等劣化,其中腐朽和虫蛀等生物危害的发生最为普遍。本文重点介绍了古建筑修缮和保护中,木材的保存、干燥、木材防腐处理的通用药剂和使用方法,针对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树种选择困难、木材防腐处理质量和木材含水率过高等问题,提出建议,为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和维修提供最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彭凡 《风景名胜》2021,(5):0195-0195
经济不断发展,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在施工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是有序地开展防火管理,避免致灾因素的出现。近些年来,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火灾事故发生概率呈现递增的趋势,给消防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在本次研究中以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火灾特点为基础,对如何开展防火管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周全 《风景名胜》2021,(7):0140-0140,0142
针对我国的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火灾事故频繁发生现状,在对消防电气工程重要性进行明确基础上,对建筑工程中消防电气的安装与消防设施维护措施进行了全面研究,目的就是确保建筑工程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火灾,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快速灭火,最大程度减少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14.
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其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如何有效解决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化建设发展的难题就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鉴于此,文章主要针对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古建筑保护的具体措施,仅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郭亚伟 《风景名胜》2021,(1):0263-0263,0265
古建筑在四季变化中,饱受着风霜雨雪的洗礼,依旧昂首屹立,中国一些古代建筑向人们传递着历史岁月文化信息,更是我国重要的历史见证,它彰显着中华古建筑文化的传承精神,而作为现代人必须要重视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在时代的发展下,信息化测绘技术横空出世,通过对古建筑的精准测量,为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测量数据。因此,本文基于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探究,结合当前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应用加以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回顾我国的古建筑维修,是从修缮走向维修。修缮实际是指以传统方法补修阙漏,主要的目的是解决古建筑的结构安全和形式完整。也就是当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或者遭受损失时,使其恢复基本的安全形态。这一时期的修复,按照历史的惯性进行,大家并无专门的准则。很多古代的木结构、砖石结构的建筑物都曾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进行了修缮。对这类的修缮,主持者多是熟悉和了解传统古建筑的建筑师或者工程师,也有一些是匠师。  相似文献   

17.
相培应 《风景名胜》2020,(2):0374-0374,0377
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当中,祁连山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祁连山的工作管理当中,森林防火体系建设与防控是林业部门的重要工作,这是因为森林火灾对于祁连山的资源会起到严重的破坏作用。本篇文章就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与防控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金右文 《风景名胜》2021,(7):0068-0069
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对于科学技术的应用比较多,再加上近年来民用住宅建筑的建设规模在扩大,必须加强对建筑防火设计的重视力度。过去,受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建筑火灾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对生命财产安全。民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专项设计的重视,做好设计的审查与分析,从而切实提高建筑的实用性。建筑防火设计工作进行前,设计人员需要对防火材料进行合理选择,并结合民用建筑实际使用的情况分析将防火原理应用到设计中,从而提高建筑的防火性能。  相似文献   

19.
王阳 《神州》2013,(15):53-53
对于火灾来说,公共娱乐场所是其中的多发场所。近年来,公共娱乐场所的火灾事故频繁上演,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此,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本文主要是对公共娱乐场所中的消防防火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明清皇家陵寝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历史研究、宣传过程中更多的是着重向世人展示明清两朝皇家陵寝的建筑形式、规制、丧葬形式、陪葬规制、早期盗墓与后期保护及开发等,外部建筑装饰图案研究方面几乎处于空白。文章以明清皇家陵寝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为例,通过对清东陵古建筑内、外部结构中的天花、梁枋、山花、瓦当、墙体等的装饰图案进行象征分析研究与应用,不仅是对清东陵装饰文化的文脉传承,也是变相对河北唐山地区历史现存古建筑装饰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