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攀登》2021,40(3)
本文利用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流入地归属感、长期居留意愿、入籍意愿、身份转变四个维度测量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结合logistic回归探究了流动人口的主观社会地位对其身份认同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对流入地身份的认同水平不高,不同维度存在较大差异;认同水平随测量维度的深入而降低;主观社会地位对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作用因流动者的户口类型和受教育水平而异。建议,为提高流动人口对流入地身份的认同水平,除了改善客观的生活条件,更应注重其主观感受,尤其是主观的社会地位认知。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各个领域分工合作的程度不断加强,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和扩展。流动人口是时代变革的产物。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流动人口的内涵和特点也呈现不同层次,对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研究也有所区别。文章以流动人口为出发点,主要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以文献法主要的研究方法,探讨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并对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现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简单探讨在社会融合视角下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建议,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理论,为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一些方向选择。  相似文献   

3.
肖宝玉  朱宇  林李月 《人文地理》2021,36(2):120-126
利用福厦泉城市群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多维耦合的视角评价了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度总体水平较高,但各维度的协调度较低;融入意愿和融入体验的融入度及其协调度较高,观念习惯和身份认同的融入度及其协调度较低;②户籍制度的障碍作用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淡化;来自流入地...  相似文献   

4.
张勇 《攀登》2005,24(Z1):27-29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化、有序化而叉具有高度包容性的社会.所有成员的身份都是平等的,但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以维护真理、民主为原则,形成良好的秩序化环境.和谐社会,一定是具备了被大多数公民所认可的社会认同.反之,不具备社会认同的社会几乎不可能达到和谐的目标.具备了社会认同,构建和谐社会就具备了最坚实的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环境与大学生家的内隐认同的关系。选取200名在校本科生作为被试,以中文版家庭环境量施测。利用内隐联想测验测量被试对家的内隐认同。结果表明:1.大学生在家庭环境量表上情感表达维度和控制性维度上的得分与IAT效果呈正相关。2.在关系维度分量表上大学生的得分与其IAT效果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当前社会认同的困境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敖带芽 《攀登》2012,(3):57-63
我国经济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社会领域也出现了多方面的认同困境。社会认同的流失会导致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社会运转成本增加。只有及时介入管理,才能提升和促进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7.
张瑶 《神州》2012,(15):16-16
鉴于流动人口犯罪是当前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如何预防和打击流动人口犯罪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新欣 《攀登》2009,28(4):37-41
我国已经进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胃标,仅仅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制度体系还远远不够,必须在此基础上促进城市和乡村真正深层次的融合,重塑城乡之间积极的社会认同,包括身份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建立城市居民和外来群体在身份、制度和文化层面上的相互认可、融合和整合,保障城乡居民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祝丽生 《攀登》2011,30(5):82-86
当前,学术界对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侧重于外在地寻找一种管理模式,而对于民间社会的内在认同则研究较少。伴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社会自身运行的规则也在发生变化,因此,乡村社会治理应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而探索新的路径。文章以现代民间规则的认同为视角,以和谐乡村社会建设为主要目标,探索符合乡村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刘昆 《攀登》2016,(4):61-66
随着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城市流动人口的持续增加,为城市社会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尤其是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矛盾显得日益突出。为此,本课题在调研基础上,以西宁市为例就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等作了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杨文娟 《神州》2011,(9X):282-283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是目前我国弄口谐社区构建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目前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管理体制,以及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二元社区”现象的存在,给和谐社区构建带来了阻碍。为此,必须完善社区流动入口管理体制,增强流动人口归属感,创新流动人口服务机制,从而实现流动人口的有效治理,促进和谐社区构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文化适应是民族文化在社会选择的推动下,积累文化创新,使相关民族在所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生存与稳态延续能力。生物性适应与社会性适应是构成文化适应的双向性的两个部分,两者在相关民族文化中同时并存,但两者适应的对象、手段和方法却互相区别,最终导致了这两种适应在取向上的各不相同。本文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从生物性适应以及社会性适应两方面探讨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文化适应状况,寻找解决流动人口文化适应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社会心理学视域中的“社会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德生 《攀登》2010,29(1):72-77
社会认同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逐渐兴起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伴随着全球化浪潮与社会认同、自我认同危机的逐渐显现,社会认同理论逐渐蔓延到社会学、政治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成为当代社会、文化、族群心理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为了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运用社会认同理论,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就社会认同的概念、内涵及形成机制、支撑体系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5.
唐人对胡商的态度是复杂而矛盾的,既认可、鼓励和保护胡人来华经商,又在政治、文化、社会层面排斥、歧视胡人。在这种背景下,胡商在唐时的社会地位虽然较之前代有很大的提升,但仍未脱离时代限制而发生根本性改变。胡商社会地位的提升与唐代开放的民族政策、繁荣的商业环境、兼容并包的文化背景、稳定的社会秩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辽宁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18万人,主要有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回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多以务工经商为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对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给城市民族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论述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生活状态,他们的合法权益被忽视的问题。对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护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认同"是个人对自我社会身份的认知,与特定社会群体的关系及归属感,是当代社会发展重要的心理保障。文化遗产与特定群体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需求紧密联系,在认同中起到催化和强化的作用。促进认同将对博物馆的收藏、研究、陈列、教育及观众服务等各项工作提出新的任务、带来新的活力。博物馆必须运用其收藏的文化遗产,揭示遗产蕴涵的多层面信息,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发展历程,认清自身特点,强化自我认同。加强公众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是当代中国博物馆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本课题以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为视角,以民族关系为落脚点,对东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与民族关系发展进行研究.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尽早融入城市社会,符合流动人口和流入地城市各自的利益.城市政府有责任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大力构筑以交流、交融为中心的社会政策体系,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让广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共享城市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建和谐家园.  相似文献   

19.
刘宁  冯锦彩 《沧桑》2008,(1):68-70
文章在对中西部地区个别省份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认为目前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流动呈现出人口数量上升、流动区域狭窄、流动频率稳定、流动动因由被动向主动转化、流动目的倾向于在城市长期居留等特点,并提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将会出现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以非正规渠道为主要就业模式、可持续生计能力进一步提高等趋势。  相似文献   

20.
认同的悲剧——《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玲艳 《沧桑》2009,(2):240-241
本文以祥子特殊身份的转换:破产农民——市民——流氓无产者为线索,采用身份认同的理论研究祥子想摆脱农民的身份进入市民阶层失败,最终成为流氓无产者的悲剧。文章通过对祥子悲剧成因的具体分析,阐明了这样的结论:祥子由于自身的迷失导致社会身份认同的失败,最终走向精神的堕落和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