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发生了一起当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全国各地举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用来安置下放劳动的几百万干部与知识分子。近年来,关于“五七”干校国内已出版了不少当事人的回忆录和一些研究性的论著,其中涉及柳河干校、咸宁干校、沙洋干校的文章最多;  相似文献   

2.
“五七”干校是“文革”时“改造”干部的场所。那么,“五七”干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1968年9月5日西藏自治区革委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委会同时宣布成立,至此,全国除台湾外,29个省、市、自治区都先后成立了革委会,实现"全国山河一片红"。与此同时,国务院下设的部级机构也一律实行革委会体制,大幅精简。干部编制总数也大量缩减。从中央到地方绝大部分干部都被精简,如何安置这些人是个棘手的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后,全国各地都先后成立了干校(还有的地方成立了"五七"干校,意指走毛主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70年代第一个秋天,在化部咸宁“五七”干校,一个偶然的机会,67岁的冯雪峰和36岁的陈早春成了忘年交。  相似文献   

5.
“革”中期,曾任化部部长的周巍峙带着年仅7岁的儿子周月下放到化部咸宁“五七”干校,他的夫人王昆随东方歌舞团到部队劳动,住在张家口地区;  相似文献   

6.
苏维民 《百年潮》2011,(5):28-33
1968年秋,黑龙汀省委为安置大批被批斗、离开了工作岗位的干部,以落实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为名,率先办起了一座柳河五七干校。同年9月30日,毛泽东在姚文元送阅的《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上批示:“此件似可在人民日报发表。  相似文献   

7.
苦中作乐王世襄既是著名文物鉴定家,又是于竹刻、鸽哨、葫芦,以及烹调美味等无一不精的"京城第一玩家"。他还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四大员"集于一身,老学者张中行有评语赞曰:"天生的奇才,世间罕见者。"然而,王世襄的前大半生是很坎坷的。"三反"运动中被拘留过,1957年又被划"右派",到文化大革命中已是一个"老运动员"。下放干校之前,他在国家文物局工作,当时身患肺病,医生本不让去,但军宣队坚持非去不可。没办法,只身来到向阳湖,而他的夫人袁荃猷去了天津团泊洼干校,三个儿子也分别下放兵团劳动。王世襄住在四五二高地  相似文献   

8.
1969年底,一代学大师沈从下放到咸宁干校时,已经67岁。几个月前,夫人张兆和随《人民学》编辑部的同行先行一步,住在向阳湖。沈老在“四五二高地”的一干校指挥部临时安置了一些时候,因患心脏病,又有高血压,受不了高强度劳动,校部便把他转到离向阳湖50里地的双溪。  相似文献   

9.
1968年11月至1973年12月,我在洞庭湖滨的华容县"五七"干校度过了五年有余的"牛棚生活"。三分之一世纪过去了,已是古稀之年的我,每当回首这段人生轨迹,仍然感慨万端。创建华容"五七"干校1968年,那场自毁长城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入了夺权斗争阶段,即推翻原来的党委,建立新政权--"革命委员会"。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实现了"祖国大陆山河一片红"的壮观局面。就华容县而言,原县委和人委进入革委会的科局级以上的"革命干部"屈指可数,造反派也为数不多,绝大多数干部成了无所事事的"下岗  相似文献   

10.
1997年4月中旬,国际科学院院士、原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陈原已是80高龄,北京的亲朋好友谁也没有料想到,刚在协和医院做手术出院不久的他,竟然千里迢迢奔赴鄂南,专程寻访干校旧址,实现了有生之年重返向阳湖的宿愿!他在咸宁触景生情,挥毫题词:“六千人的汗水、泪水、苦恼和忧虑,还有一点希望,汇成向阳湖。”  相似文献   

11.
“五七”干校,是“文革”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干部学校”。顾名思义,它应该是培养干部,供干部学习的场所。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在这里,我想结合我的亲身经历谈谈情况。“五七”干校,是以劳动为主体,以改造思想为目的而设立的“干部学校”。文化部有两个干校,一个在天津静海,一个就设在湖北咸宁向阳湖。我们是1969年下干校的,从到干校的第一天起,就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紧张劳动之中。本来,有十几个部打算在向阳湖办干校的,但他们看到这儿的情况以后,大部分改变了主意,到别的地方选点去了。只有文化部“五七”干校仍决定…  相似文献   

12.
向阳湖位于湖北省咸宁市。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原文化部在这里创办“五七”干校,6000余名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和著名作家、艺术家、出版家、翻译家及家属来到这块弹丸之地,开始了为期3年左右的“劳动锻炼”。 随着岁月的流逝,向阳湖已成为历史。它成了昔日文学大师、艺术巨匠们一段抹不掉的记忆,成了中国当代文化史上一节笔墨凝重的篇章。  相似文献   

13.
1969年初.我们在“群专”的人员统统被打发到“五七”干校。大同市有两个“五七”干校.党群系统在离城6公里的同家湾猪场,叫“一干校”;政府系统在离城10多公里的奶牛场。叫“二干校”。  相似文献   

14.
“五七”干校是“文革”时“改造”干部的场所。那么,“五七”干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15.
翻开共和国史册,曾有一节沉重的篇章:1955年,骇人听闻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轰动全国,受牵连多达2000余人,其中78人被正式定为“胡风分子”。这年6月10日的《人民日报》还发表了社论,给他们分别戴上种种“莫须有”罪名。年仅33岁的绿原成了“帝国主义国民党特务分子”,从此被关押7年之久。诗人出狱后经历坎坷,“革”中期又在咸宁干校度过了五个春秋。  相似文献   

16.
苗作斌 《百年潮》2009,(6):30-35
1969年5月,中共九大刚开过,陈伯达除留下六七个人负责《红旗》编辑出版工作外,把其余的工作人员,包括已解放和尚在被审查的领导干部,如胡绳等,以及一般工作人员连带家属,都赶到在石家庄市郊区的红旗杂志社"五七"干校继续搞运动  相似文献   

17.
袁良骏 《百年潮》2012,(6):79-80
江西鲤鱼洲,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的“五七千校”。与其他干校不同的是,这所干校还曾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办起了名副其实的“草棚大学”。  相似文献   

18.
孙兴盛 《百年潮》2014,(4):20-31
正天安门主席授命1969年党的九大上,王震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不久,便随农垦部到了江西永修"五七"干校。正当盛夏,王震接到周总理电话。原来是,中侨委"五七"干校驻在血吸虫病比较猖獗的地方,总理知道后很不安,专门打电话叮嘱王震:"胡子,这件事派你去解决,想办法换个安全地方。"王震立即赶往进贤县,和县委有关负责人一起赶到中侨委干校,立即向干校军代表和有关领导传达总理指示,研究搬迁事宜。没想到军代表不同意:"下放锻炼嘛,就应该在这个艰苦的地方锻炼。"王震一听就火了:"侨委的  相似文献   

19.
在“1357”     
1357,20年前一所普通的“五七”干校的代号和通信地址。那里有一段千奇百怪而又耐人寻味的历史。《在“1357”》真实地记叙了这段历史的一个侧面,当时干校学员的酸甜苦辣跃然纸上,令人掩卷长叹。  相似文献   

20.
八、胡耀邦同志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 胡耀邦同志于1969年4月下放到共青团中央黄湖农场“五七”干校,1972年2月初回北京探亲。经批准此后便留在北京,一是学习,二是治病,三是写检查,没有再回干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