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鸿章之昧     
乐朋 《文史天地》2004,(4):48-49
自1870年始,李鸿章总揽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凡二十余载。除了慈禧老佛爷,他在晚清一代的权倾天下.无人能与比肩。他的功过曲直,贬褒不一,扑朔迷离,至今争议不休。我无意评断得失,仅就制度文明的认识问题,略说李鸿章之昧。  相似文献   

2.
耀邦同志是我1937年到延安后开始认识的,他比我只大三岁,可是在我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可以推心置腹的挚友,更是一位令我尊崇的良师。在他逝世前二十天,我还同他促膝谈心,他走了十年了,我感觉他仍然永生在人间。  相似文献   

3.
《山茶》2010,(2):37-37
二十多年前.一个美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终南山中寻找中国隐士的踪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追求?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觉得我的前生.就是一个古代中国人”。阅读古汉语比现代中文更流利的比尔.波特在这次旅行之后.写出《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隐士》一书.他的写作风格幽默而充满智慧.同时为我们揭示了今日中国一个独特的侧面。  相似文献   

4.
1987年夏天,胡耀邦下台半年左右,一位友人去看望他,安慰他说:"您在人民心中是不会磨灭的。"他回答说:"我问心无愧,我的问题二十年以后才能见分晓。"现在,二十年过去。他的"问题"见分晓没有呢?有的见分晓了,有的还没有。下台以后,他把在位前后十年间的全部讲话、文章、报告、发言稿,集中清理出来,约数百万言,花三个月时间,从头至尾查看一遍。结果,"没有查到原则性的错误",他很感安慰。但是,他没有去深思:自己说过写过的东西,讲过做过  相似文献   

5.
我打谷志有     
为了让自己觉得打一个被批斗者没错儿,我曾经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警惕他,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疏远他,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不敢面对他。三十多年来,我十几次回我插队的余家沟,想靠帮村里做些事,来减轻心底的负罪感。但这种罪责压着卸不掉,一直沉重。直到我觉得必须清算自己,才走进他的窑洞,为了那一拳,向他道歉。  相似文献   

6.
读书     
《山茶》2011,(5):178-178
比尔.布莱森曾于1970年代初期背着行囊横越欧洲,二十多年后.这位已负盛名的畅销书作家决定再次经历他在青春岁月中所走过的旅途。于是.他背起行囊,带上旧地图、旅行指南.以及一份被二十多年的时光打磨得如刀般锋利的尖刻与机智.故地重游.这段旅程成就了本书.并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别样的欧陆世界。  相似文献   

7.
正隋炀帝杨广出生于569年,我出生于1971年,我们相差1402岁。即使我生活在他那个朝代,我的身份也就是个通过县州级考试的秀才,没有殿试的机会。一千四百年之后,我二十多次出入他寒酸的墓地,在考古队的保管室里,我触摸到了他留在人间的两颗牙齿、系在他腰间的最后一根金玉带,嘘唏不已。  相似文献   

8.
1959年夏天,得知郭沫若要来河南视察文物工作,省文化局局长陈建平通知我代表省文化局到安阳迎接,并全程陪同他在河南视察。对于我来说,郭沫若的名字在建国前就如雷贯耳。我少年时代就读过他的文章,知道他在“中国文学二十选”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鲁迅。1953年我参加文化部、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大陆到台湾,前后五十年,蒋一直是个被奉为“神”的人物。我从1920年出生,到1948年出国,在蒋介石统治下生活了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间,我和蒋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盲目崇拜阶段,那时他是我心目中的一座“神像”,这种心理是愚民教育的结果;第二个阶段是我做了记者以后。  相似文献   

10.
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明天,郝瑞和我就要各奔东西,他去盐源,我去美姑,继续我们各自的田野。这二十天来,我陪同郝瑞到漫水湾去米市,一道走村串寨,一道翻山越岭,一道调查采访。此刻,离别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离开故乡贵阳旅居香港,已是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来,星移斗转,我对贵阳的思念却是与日俱增。贵阳和香港虽然相隔万水千山,可我和贵阳之间,却有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贵阳永远在我心中。 我的父亲孙序九先生,原是上海的一位工商界人士。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和母亲从大上海撤离向西转移。一路上颠沛流  相似文献   

12.
《湖南文史》2012,(2):43-43
从1953年到1958年.在不到5年的时间呈.毛泽东先后6次会见林一山(中国当代水利专家,曾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与他讨论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问题。他曾对林一山说.你看能不能找个人代替我当国家主席,我给你当助手.修三峡大坝。但是就在毛泽东谋划三峡远景的时候.一位年轻干部却打断了他的思路.反对三峡大坝盲目上马。  相似文献   

13.
新学期的第一天,浩浩带来了他在寒假里独自完成的绘画作品,我看后感到非常惊讶,才短短二十几天的寒假,孩子就有了如此大的进步,于是我为他办了一个画展,小小的画展带给了他许多成功与快乐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张觉 《古今谈》2001,(3):21-22,26
惊悉程千帆师于2000年6月3日谢世,我不禁想起二十年前在南京大学读书时他为我批改作业的事,循循善诱,期望殷殷,令人心感不已:  相似文献   

15.
石楠 《江淮文史》2004,(2):135-138
2002年正月初八,是亚明先生离开我们仙去的日子。虽时过两年余.我仍然感到十分悲伤。每当目光落在我为他写的那本书上,或是见到我和他的共同友人的时候,我眼前总会浮现他的音容笑貌,想起我与他的忘年之谊。  相似文献   

16.
且读王小波     
初读王小波,是因为他的死。他死在1997 年,死后,他的夫人写了一篇悼文,称他为“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 说他的生命像樱花,说他带给了她幸福的二十年。我很好奇,便问母亲:“王小波是谁?”母亲连连摆手:“那个人的书你看不懂的。”我那  相似文献   

17.
水天中 《丝绸之路》2010,(18):128-128,F0002,F0003
画家吴定川是甘肃榆中人士,与我有乡邻之谊。2004年夏天,我在兰州陈伯希先生的工作室与他相识,看到了他清新洒脱的花鸟画作品.听到了一些他上下求索研习书画的经历。  相似文献   

18.
正平遥古城申遗成功二十多年了,我总会常常想起一个人,一个我认为是申遗大功臣的人,而且我相信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与我有同感。这就是柏泉山人李有华先生。我真正与李有华先生相识始于1969年,此前是我认识他,他并不认识我。我记得1966年时,古城下西门瓮城外墙上曾经悬挂过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画得太像了,觉得那一定是放大了的照片,却不知道在当时放大那么大的照片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很快听人说,古城下东门和下西门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买得一本《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挑灯夜读视若珍宝,我当时问一诗友曹聚仁是谁啊,怎么以前就没听说过呢?他说怎么样,还可以一看吧。这个诗友叫朱晓东,后来的二十年,他和我几乎分享了曹聚仁的所有文字。  相似文献   

20.
1939年6月,大舅舅汪曾棋十九岁,他怀揣着文学梦想,在我的外公汪淡如的护送下,从大淖河乘坐帮船离开高邮,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辗转途经上海、香港、越南,一路坎坷,他终于到达了心中的文学圣地—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隔四十二年后的1981年10月,他才有机会第一次回乡探亲。这四十二年来,他有约二十年的时间未与高邮的家人互通音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