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云梦觅踪──石泉、蔡述明著《古云梦研究》评介鲁墨“云梦”之名,最初见于战国诸子书中,古“云梦”究竟是单纯的湖泽、还是包罗更广?它位于今天的什么地方?面积究竟有多大?历史上是否存在过象目前最流行的观点所认为的那样,“‘跨江南北”、囊括江汉平原和洞庭湖...  相似文献   

2.
■徒考     
■钖生先生在《谈■·隨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一文中说。“左■徒,右■(徒)—左(?)徒疑即见于《史记》的《楚专家》《屈原列传》等篇的左徒。”在■说的基础上汤炳正先生撰有《“左徒”与“登徒”》,一文■结论是:■即升的本字.升、登二字通用无别.■徒即登徒左■徒即左徒。左徒与登徒是一个官职的两种简称。以上两说笔者均表赞成。拙文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对“■”“登”二字的本义。以民■徒,登徒的职掌所作的撰时。  相似文献   

3.
侯马载书中有■字,作人名。载书云“而敢或■改■及■”,此字或从衣作■,《侯马盟书》据此字有二例从■作■,释作奂,不确,此字据《侯马盟书字表》统计,作■、■者合计128例,作■、■者合计94例,可知此字之正例当作■或■。此字从衣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之含义与衣有关,故附加义符;二是■字本为一从衣、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出土铜器铭文和陶文“具”字形体演变实例,考证了第四版《金文编》附录下第059号和第014号两个疑难字的形、音、义,指出此二字所从均为变形和移位后的“具”字。059号字应从“走”,“具”声.即《玉篇·走部》“■”字古文,014号字应是从“■”,“■”声,即《说文·■部》“■”字古文。  相似文献   

5.
《古玺汇编》0082号玺印如下揭所示:■原书释作“囗都司工”。从“都”字的邑旁做“■”形,且从“旅”(■)得声而不从“者”得声这两个特征来看,此玺当是一枚明确无疑的燕官玺。第一字稍有残泐。原书缺释。依原篆笔势,可复原成  相似文献   

6.
鲁超杰 《文博》2023,(4):63-67+31
三晋古玺“左武萃□长”中“萃”下应是“■”字,该印是当时负责管理兵车的负责人所用之印。《中国封泥大系》收有一方战国古玺“成陵市玺”,“市”下应还有一“出”字,该印当是成陵的官市长官所用之印,用以钤盖在运出市场的货物上,作为一种征税的凭证,货物在出门关时可以免税通过。  相似文献   

7.
本文披露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古临安城(杭州市)发现的一件刻有“‘进’‘■’”字款的越瓷残片,论证其为南宋皇宫坤宁殿的用瓷,产于南宋初年古银锭湖寺龙口窑。  相似文献   

8.
张峰 《江汉考古》2022,(1):116-121+28
楚简屯、毛、丰、屰四者字形相近,尤其在合体字中,极不易区分,书手存在误写,学者存在误释。弄清四者之间的详细区别可以释读相关文字。如《清捌·邦家处位》简1■当释为“逆”,简7和8的■可能为《说文》“■”字异体,《上八·志书乃言》简3■似也当释为“■”。它们所从的“屰”有时可以简省最下一横笔,故《上九·灵王遂申》简4的■也应释为“逆”,《上八·命》简2的■也可能释为“■”。这种形体的“屰”是楚简常见写法,与毛、丰、屯,尤其是毛、丰字形基本相同,需要结合辞例辨别。另外,《清柒·越公其事》简32的“■足见”可能读为“指挛足蹇”,指的是手指屈曲、足跛。  相似文献   

9.
连劭名 《文物春秋》2003,(5):20-20,77
<正> 一、释平甲骨文中的“平”原作“■”,字从臼从用从土,是一个会意字。完整的字形见于西周初期的《小臣(?)鼎》铭文,象人手持农具平土之形。“用”象征农具,可能是“(?)”,《诗经·臣工》云:“(?)乃钱(?)。”毛传:“(?),锄也。”《国语·齐语》云:“挟其抢刈耨(?)。”韦注:“(?),(?)也。”《释名·释用器》云:“(?)  相似文献   

10.
《鄂三城遗址调查简报》报导了两件铜戈(实为戟),其中一件援绢帛,长胡二穿,?侧有??銎,径2.2厘米,似柄从銎内穿出,顶端加矛即成为戟,直内上刻有“??”二字(文应释为“陈往”,乃人名,曾二见: 一、于省吾先生著《商周金文录遗》578号为陈(日住)戟,胡部有铭文八字(重文一):‘陈(日住)之岁,(亻告)(造)?之戟”。二、《书道全集》卷一(日本平凡社1965版211页)著录一枚两面的楚私印,一面为“陈?”一面为“陈往”,当是一名一字。(参见裘锡圭先生说,见《考古学报》1980年3期295页)。“陈往”或作“陈(日住)”,如同“均”或作“(土旬”(《古玺文编》13.6),楚王?章(镈)又作?璋  相似文献   

11.
方若《药雨古化杂咏》录“邦”字铜贝一枚(图1)。笔者六年前集到一枚极小“(?)”字铜贝(图2)。两枚均为圆形,同属楚国货币。方先生所录“邦”字币因不知厚重锈色无法更深入探讨。本人所藏这枚“(?)”字铜贝径0.9、厚0.1厘米,重0.35克,钱币通身呈瓜皮绿锈,面文“(?)”字字迹清晰。近期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卷中收录了先秦货币4343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河南商水友人处看到一枚蚁鼻钱,是前所未见之品。这枚蚁鼻钱长1.8、宽1厘米。面呈卵圆形,穿孔在上端,上铸一字,隶定为“(?)”(图一),释为“阳”。楚文字中,从“阜”的字有时下增从“土”,如“陈”字作“(陈土)”,是大家熟悉的。钱上“阳”字的特点是从两个“阜”。这种写法曾见于信阳长台关和荆门包山楚简。《信阳楚墓》图版一二三:2-013简,是遣策中记服饰的部分,有“一阳笲”和“一少阳笲”,“阳”字都是从两“阜”的。简文“笲”读为“弁”,《说文》:“冠也。”“阳”读为“(黑易)”,《说文》:“赤黑也。”按《仪礼·士冠礼》有“爵弁”,注:“其色赤而微黑,如爵(雀)头然。”简文说  相似文献   

13.
邾国现存有铭青铜器数量不多,邾叔彪簠便是其中一件。该器铭文大体已无争议,但器主名字存在不同解释。 ■当为一个字,而不应释为“某父”。与字形相类的金文和甲骨文进行对比分析,得知此字可释为“ ”。此外,金文中的“虢”字有多种字形,其中有一种字形从虎、攴,写作■ ,与从虎、又的“■ ”字字形极为相近,有学者将二种字形相混,但实为不同的两个字。将二者区分开来,期冀在今后的文字考释工作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释■     
为了释■一文,重读《郑君■金■》,于释“■”一语,觉有韦安,■为之考释于后■释:郭洁若同志说:“■返者是限制■行往返的时间,■字从羽能声。当是态之异文。在此读为■,■之往返期间为一年”,  相似文献   

15.
■攸从鼎铭文中的“且”字,郭沫若先生的《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和杨树达先生的《积微居金文说》中都释为“租”.一些史学著作据以立说,认为地租在周厉王时期就已出现.这就从文字的考释,进而涉及到我国地租,货币地租以及地主阶级出现时间的重要历史问题了,问题这样重要,值得我们继续认真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二年主父戈与王何立事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第17册11364号著录一件战国赵“二年戈” ,原器曾为清末陈介祺(斋)旧藏 ,今不知下落。笔者见过该戈的两件全形原拓本(图一)[1],内部刻铭可释为 :“二年 ,(主)父攻(工)正明(?)我□ ,左工师邬许 ,马重丹所为。”胡部铸铭可释为 :“□奔。”(图二)从拓本看 ,戈阑侧加宽加厚 ,这种特征见于战国中晚期。铭文“我”字之上一字不能确释 ,其下一字仅余残画 ,铭末“所”下之字也有残损 ,但还可以看出应是“为”字。赵国题铭常在铭末有“所为”二字[2],这是此戈国别当属赵国的证据之一。戈胡部的铭文可能是…  相似文献   

17.
释臀     
1.“(?)”字考: 战国中晚期楚国枎比堂(?)大布(简称“枎布”)背文二字一般释作“七傎”,但末字仍值得认真考究。 此字左旁应作“尸”。《陶斋吉金录》5.3.1录铜耳杯一件,近年临淄商王墓地战国晚期齐国墓出两件铜耳杯,此三器铭末字与该字为同一字而略有齐楚文字地域差异。临淄两件耳杯末字右旁上半所  相似文献   

18.
张飞 《文物春秋》2022,(3):33-36
清华简《祭公》《邦家处位》中均有“■”字,学者多从整理者将该字读为“袭”。将《祭公》简文与今本《逸周书·祭公》进行对校,并结合古人的表达习惯,《祭公》中的“■”应读为“及”,训为“追”,与今本《逸周书·祭公》对应的“追”是同义替代的关系,“及学于文武之曼德”意为追随效仿文王、武王的美德。《邦家处位》中的“■”也应读为“及”,训为“至”,“恩宠不及”意为恩宠不至。  相似文献   

19.
本根据出土铜器铭和陶“具”字形体演变实例,考证了第四版《金编》附录下第059号和第014号两个疑难字的形、音、义,指出此二字所从均为变形和移位后的“具”字.059号字应从“走”,“具”声,即《玉篇·走部》“ ”字古,014号字应是从“糸”。“(糸走具)”声.即《说·糸部》“(县糸)”字古。  相似文献   

20.
释■     
《甲骨文编》卷十二有■(铁二·二)、■(前七·四·一)、■(粹三七六)、■(邺三下·四三·四)等字。孙诒让释作系(■),他说:“《说文·系部》系,籀文作琢,从爪,此即■之省。”罗振玉从孙说,亦云:“《说文解字》系■也。从系声。籀文作■,卜辞作手持丝形,与许书籀文合。”王国维先从孙说,后又谓《说文》■之古文。丁山从王说,他在释商代《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