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安徽省社联、安徽大学主办,安徽大学历史系承办的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0至22日在安徽合肥举行.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代表8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60余篇.本次会议就淮河文化概念、淮河流域的考古与民俗、淮河流域社会经济、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供了许多新的见解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淮河水灾问题是指淮河水灾及其衍生的社会问题,是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突出的问题,对淮河流域革命有巨大影响.在国民党政府前期、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治淮不同,双方进行了舆论交锋.这一过程也是国共两党社会形象构建过程,从而影响了人心向背,决定了革命的走向,最终中共在人民支持下取得了革命胜利.  相似文献   

3.
王鑫义教授主编的《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以下简称《开发史》)一书近日由黄山书社出版。该书以 6 0万字的篇幅 ,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从上古到鸦片战争前淮河流域经济发展全貌 ,并揭示出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该书在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等方面有所开拓和创新 ,具体地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 ,扩大了区域经济史研究的对象。以往的区域经济史多数以某一处或几处行政区划作为研究对象 ,而有关淮河流域的史著又多是从水利史的视角研究淮河。是书则以淮河全流域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的地域范围中既有地处偏远的桐柏…  相似文献   

4.
黄凤春 《江汉考古》2012,(2):129-132
淮河是我国自然地理的南北分界线,古为四渎之一,与江、河、济齐名。淮河流域在自然地理上具有南北过渡地带的特点,其南北过渡区的地理属性和开放的空间体系使淮河流域成为文化交汇之地。新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是中原、海岱、江汉、吴越四大区域文化体系的汇聚地,四大文化体系的碰撞、融合,奠定了淮河流域多种文明汇聚的人文景观。商周时期,  相似文献   

5.
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淮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滔滔淮河一泻千里.风平浪静、驯良温顺之日,淮河培育沃土灌溉良田,故有民谚云:"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大雨成灾、洪水肆虐的时候,淮河汹涌咆哮,为害为虐,百姓又说:"淮河淮河,害河害河,是安徽人民的心腹之患."  相似文献   

6.
<正>2009年11月7日至8日,第五届淮河文化研讨会在安徽淮南市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河南、山东、安徽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74篇。与会学者围绕淮河流域历史、地理与考古,淮河文化的概念与内涵,民俗艺术,历史  相似文献   

7.
淮河是介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重要河流,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化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占有重要的地位。本对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化进行了重新界定,对淮河流域出土的史前陶鼓进行了定性与定名、器形分类、发展与传播、使用与作用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并探讨了陶鼓与原始礼乐的关系及东夷集团在华夏明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淮河流域环境变迁史》一书由著名淮河史专家吴海涛教授主笔,2017年底由黄山书社出版。全书以八章60万字的篇幅,以皖东和豫北为主要考察地区,分别从该流域环境变迁的主要成因、水灾多发与经济变迁、明清淮河中游城镇兴衰与环境变迁、明清祭河祀神信仰和婚俗民风流变等领域展开论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中古后期淮河流域环境变迁的恢宏画卷。  相似文献   

9.
“泥巴凳,泥巴床,除了泥巴无家当。”这是过去深受水患之苦的沿淮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黄河夺淮入海的700多年间,淮河流域发生较大水灾420多次。面对淮河儿女的苦难,毛泽东曾含泪写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却因国力薄弱而屡上屡下。盛世治水,今天,党和政府《力铸雄关保安澜》,五年奋战,终于圆了淮河儿女的世纪之梦。  相似文献   

10.
今年5月15日,是《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同志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60周年。 这个口号反映了一段让人荡气回肠的历史:1950年六七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造成1300多万人受灾.4300余万亩土地被淹。党中央接到灾情报告后,十分重视。7月20日,毛泽东做出了“根治淮河”的指示。  相似文献   

11.
淮河祭     
千里长淮滚滚东流,我在寻找淮河的年轮。八百里秦岭,一千里淮河,像大自然中一对结发夫妻,携手与共,长相厮守在祖国中部的版图上。南有长江,北有黄河,淮河南岸地区习称“江淮”,淮河北岸地区习称“黄淮”,这两个与淮河有关的地域概念已为国人熟知。秦岭与淮河在地理上中分南北,将我国的领土一分为二。淮河流域北屏黄河南堤和沂蒙山脉,与黄河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患灾害多发之地。建国初期,淮河流域发生多次洪涝灾害,给流域内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并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本文在史料的基础上,根据现有资料对建国初期淮河水患灾害进行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吴海涛 《安徽史学》2012,(4):111-116,128
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便利了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大运河漕运事关国计。当时政府的诸多治河措施是为确保漕运畅通,加之明代保陵的需要,更使黄河、淮河、运河之间的关系复杂化。封建政府的决策行为使本自独流入海的淮河改道主要由长江入海,使淮河流域成为十年九灾之区。  相似文献   

14.
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便利了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之间的联系.特则是在明清时期,大运河漕运事关国计.当时政府的诸多治河措施是为确保漕运畅通,加之明代保陵的需要,更使黄河、淮河、运河之间的关系复杂化.封建政府的决策行为使本自独流入海的淮河改道主要由长江入海,使淮河流域成为十年九灾之区.  相似文献   

15.
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考古和古文字材料,对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周文化势力在西周时已深入到淮河中游地区,其南界并未越过江淮分水岭一线。  相似文献   

16.
河南信阳淮滨县是在明清时期淮河流域著名商业集镇——鸟龙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明清乌龙集地处淮河干流,依靠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不仅逐渐发展为淮河中、上游水运网络的中心,而且在乾隆年间行政地位上升,成为光州州判的驻地,鸟龙集行政地位的上升,是富有活力的淮河水运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淮河是中原大地上一条古老河流,它同黄河、长江、济水齐名,并称为“四渎”,又被当代列为七大江河之一。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播撒人类文明,从远古直到今天。打开淮河的历史,从夏朝建都于登封告城和禹州建都,到北宋立都于开封,进一步说明淮河流域历史的光辉,文化的璀璨,尤其是一幅《清明上河图》,能使人直观淮河流域那繁荣的往夕和宋都汴梁的峥嵘岁月,中国画作为民族文化,它的传神之处,就在于能让人领略大自然的风骨,纵观画中的气势,尝试笔墨的韵味,享受人间的美。回过头来,再浏览一下中国画的诞生、形成和发展史,都与…  相似文献   

18.
公元1194年黄河决阳武故堤,从淮阴入淮河,从此开始了黄河长达661年夺淮入海的时代。黄河夺淮当看作是黄河决溢的最严重情形,黄河决溢对其南邻淮河流域的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更是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可以说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19.
正泗洪地处江苏西北部淮河以北地区,东南倚洪泽湖,属淮河流域下游。顺山集遗址位于梅花镇赵庄村重岗山北侧一坡地之上,东南距泗洪县城约15公里。1962年南京博物院等对洪泽湖周边进行区域考古调查时发现并命名~([1])。遗址面积17.5万平方米,海拔26—30米(图一;图版壹,1)。因持续采砂使遗址造成破坏,同时为探索淮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水经注》记载的淮河干支水系径流区域为依据,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纺织业、冶金业、制盐业、酿酒业、瓷器业、造船业曲折而缓慢的发展历程,并概括地分析了各个阶段的兴衰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