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武昌老城 武汉三镇,武昌历史最为悠久,东汉末年,吴主孙权在今天的武昌蛇山(当时称江夏山)建城,名夏口,归属江夏郡,下辖涂口(今金口).隋文帝时,江夏郡改名为鄂州,属下的汝南县(今金口)则改名江夏县.清康熙时设武昌府,下辖江夏、武昌、咸宁、蒲圻、崇阳、兴国、大冶等十个县(其中江夏县下辖金口、纸坊、青山矶等五个镇).民国元年(1912年),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相邻的"武昌县".民国2年(1913年),东边的古武昌县改名寿昌县,第二年更名为鄂城县;西边的武昌县于1926年12月归定为省辖武昌市,1927年与省辖汉口市合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直辖市--武汉市.  相似文献   

2.
武昌县金口镇是一座历史悠久、景色秀丽的江南古镇.汉隋间设沙羡县、汝南郡、汝南县、江夏县治地,曾为江南一大都会.两千年的文明与沧桑,孕育了一批华夏闻名的古迹胜地.  相似文献   

3.
武汉三镇,武昌历史最为悠久,东汉末年,吴主孙权在今天的武昌蛇山(当时称江夏山)建城,名夏口,归属江夏郡,下辖涂口(今金口)。隋文帝时,江夏郡改名为鄂州,属下的汝南县(今金口)则改名江夏县。清康熙时设武昌府,下辖江夏、武昌、咸宁、蒲圻、崇阳、兴国、大冶等十个县(其中江夏县下辖金口、纸坊、青山矶等五个镇)。民国元年(1912年),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  相似文献   

4.
从“油坊岭”到“流芳岭” 1912年.民国政府废府留县,将江夏县改为武昌县.同时将原武昌县改称鄂城县。武昌城至鄂城的中间有一个油坊岭,作为一个乡的建制。历史上归属武昌县(江夏)管辖。1946年10月10日武昌市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后不久,湖北省政府即决定分治后的武昌县从省垣武昌城撤离,择地迁治。湖北省民政厅厅长余振东拟议武昌新县治迁到城东油坊岭。  相似文献   

5.
龙泉诗话     
龙泉山,濒临梁子湖畔,象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武昌县的东南壤,向来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物古迹著称.汉代称龙泉山为江夏山,唐代更名为灵泉山.相传古有“灵泉大旱不涸,天阴则云雾覆其上,色碧味甘”之说.宋代张文渊《灵泉龙池》中,有这佯的诗句:“龙池春水盛,还望云烟连.百亩风潭阔,一川幽鸟眠.金鳞时出没,绿草更襟环.”  相似文献   

6.
早在2500多年前,武昌地区就有了传递信息的驿站。至清朝,武昌府已形成马递、船运、步传相结合的邮驿网络,以江夏县为中心,不断向四面辐射延伸,武昌成为中原邮驿要站。1866年,清政府由海关试办近代邮政。  相似文献   

7.
明朝,在湖广武昌府江夏县,发生一场“惊天动地”的土地官司。一方为明藩楚王,另一方为江夏县灵泉山内住户。官司有烦皇帝圣听,甚至批旨,谓之“惊天”;住宅强拆、祖坟被掘,谓之“动地”。这场土地官司从洪武十五年(1382年)到嘉靖十五年(1536年)相持154年,历经九个回合,占了整个明朝276年的一半时间.  相似文献   

8.
县,作为我国地方行政区划,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肇始于周,推行于秦,此后历代沿袭并不断完善,直至现今。但由于正史地理志对汉代以前的绝少记载,因而在古方志和新方志中周秦时代的县就成了空缺。一些古县沿革多仅从汉代开始,未能追溯县源,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早在西周时我国就有了县的设置。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即曾从宏观角度有所论述。谓:“周制天子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周礼·地官》称西周一县之长的名称与职责为:县正,掌颁发政令,征收田赋,处理争讼。但到底有过哪些县,史籍文献却无记载。 东周初年,…  相似文献   

9.
龙泉山古今     
古之江夏县,今属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在江夏区境内,有一座汉代称之为江夏山的山峦。据《江夏县志》载:汉代有个名叫朱桃仙的人善卜地,一日他寻“龙”觅他至此,见两岸如门环(注:原樊口闸未修时,梁子湖水直通龙泉山内,有港汉能行船),此峰愕二巨石似懈兽状,山上有泉,大旱不涸,色碧味甘。朱桃仙连声赞道:“此灵泉也。”又据胄代宰相李溪在《灵泉记》中写道:“泉以灵名,非有较龙之与外,而后为灵也,以山能兴之雨,致风而始为灵耳。”从此江夏山改名为“灵泉山”了。又因这灵泉山系由天马峰、玉屏峰两条山脉所级成,从西向东连…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武昌湖泊居多,许多湖上有桥.据康熙《江夏县志)记载,江夏桥约有34座:新桥、明月桥、清风桥、分金桥、滋阳桥、伏龙桥、苍龙桥、平湖桥、升仙桥、广平桥、青石桥、积玉桥、上桥、老人桥、青林桥、北洋桥、冶湖桥、上塞桥、土桥、长虹桥、孟桥、雨露桥、杨桥、太子桥、果合桥、雷公桥、曾家桥、廖家桥、阳福桥、龙穴桥等.  相似文献   

11.
熊秉坤(1885-1969),名祥元,字戴乾,湖北省江夏县(今武汉市江夏区)修元乡熊家湾人。他是辛亥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的发难人。1914年,他在日本  相似文献   

12.
清代,武昌是湖北的省会,也是武昌府的府城和江夏县的县城.所以这里的官署较多.现将清末城内的主要官署简述如下:1.督署.督署即总督衙门,也称制台衙门、制军衙门、制府衙门.总督是地方的最高长官.清代官制规定:总督可管一省、或两省、或三省,一般的管两省.管一省的总督,有福建总督、浙江总督等.管两省的总督,有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管三省的总督,有两江总督(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三省总督(管直隶、山东、河南三省)等.  相似文献   

13.
古魏城和禹王古城调查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自晋献公封毕万于魏起,前后曾经在魏、霍和安邑等地建都,据史记记载:魏在今芮城县北五里,霍在今霍州(古彘县,此地有争论),安邑在今夏县禹王村附近。史记魏世家载有:"献公之十六年,……以魏封毕万。正义:魏城在陕"州芮城县北五里。同书同条:"悼公之十一年……魏绛……徒治安邑。正义:安邑在绛州夏县安邑故城是………"。在文献中同类记载甚多。根据这些线索,调查组对芮城县古魏城  相似文献   

14.
马鞍山地区所发现吴墓墓葬规模大、等级高,受到学界的关注。在全面分析该地区吴墓基础上,并从墓葬形制和随葬青瓷器两个方面将其与古武昌地区和建业地区的吴墓材料进行对比后,可以总结出马鞍山地区吴墓所体现的文化面貌,即汉代文化因素、古武昌文化因素、建业文化因素在该地区相互交织。马鞍山地区的吴墓墓葬形制既有对汉代制度的坚持又有对古武昌地区新兴丧葬文化的引入,随葬青瓷则体现了其同时受到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汉代玉门关址,自唐代以来已不能确指。1906年斯坦因在敦煌西北发现汉简以前,对汉代玉门关的地点,大致有四种意见: 一、在唐代寿昌县西北一百一十八里。《括地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等,均持此说。二、在唐代寿昌县北一百六十里。巴黎藏石室本残《沙州都督府图经》、晋天福  相似文献   

16.
汪世鎏生于1893年,字从嘉,号京门。祖籍安徽,寄籍江夏。自幼天资聪颖,从父启蒙,好学不倦。12岁时被保送湖北省城亦即江夏县治的武昌陆军小学求学,后升人湖北陆军第三中学,  相似文献   

17.
武汉三镇,即武昌、汉阳、汉口的联称,今统称“武汉”。 三镇之中,武昌发达最早,“周彝王时,楚子熊渠封子红为鄂王”,周代即为繁居之地。武昌依江,古名“鄂渚”,又称“江城”,屈原在《楚辞》“涉江”一章中,曾叙述过他当年游鄂渚的情景。“江城”,江夏县城的简称,唐李白诗中有“江城五月落梅花”之句;汉阳依山,古名“大别”,相传大禹治水至此,龟山麓曾有柏树,宋苏轼诗云“谁种殿前柏,僧言大禹栽,不知几千载?柯干长苍苦。”明楚庄王孟烷曾有《大别山》一诗:“名山钟秀自大开,岿然盘腐天之魄?;汉口依水,古名“夏油”…  相似文献   

18.
鄨水犍山定鄨县贵州史志对汉代“鄨县的定点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方志也曾引证《路史》“鄨为鳖令国,故牁牂郡有“鄨火。”也说:“犍为郡,武帝建元六年置。鄨故犍为地也。鄨有犍山。元光五年,郡移治  相似文献   

19.
东冶候官考     
柏宇亮 《东南文化》2021,(2):101-108
汉代冶县,三国东吴时期更名为候官县.现以史料为切入点,结合考古资料,发现冶县更名为候官县确如王国维先生所推测,是因为冶县外有一处军事候官障塞,该候官所在地点可能为今福州市牛头山遗址.汉初冶县与候官为两处城址,经多年发展,逐渐融合为一城,至东汉末三国初时冶县之名被候官取代.冶县更名为候官县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两汉时期对东...  相似文献   

20.
鄠县的始置时间目前有"秦代置县"和"汉代置县"两种观点。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与互证,可以发现鄠县始置于秦代的说法难以成立,汉代置县说不可轻易否定,其始置年代当以传统的汉代初年置县为准。鄠县在秦代至汉初,可能以酆县的形式存在。鄠县的始置年代,或在西汉吕后二年(前186)至武帝建元三年(前138)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