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傅斯年是近代山东的名人之一,由于敢于直言、疾恶如仇,被时人称呼为“傅大炮”。1937年7月,在全民抗战热情高涨的形势下,国民政府成立了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在内的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成立后,傅斯年先是作为社会贤达被遴选为第一、二届国民参政员,继之又作为山东代表当选为第三、四届国民参政员,参加了国民参政会的重大活动,见证了国民参政会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时期的一个统一战线组织,华侨是中国抗战的重要力量,因此,每届国民参政会,针对如何团结华侨问题都有大量的提案。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提案的主题主要围绕怎样发动华侨支持抗战而展开;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提案的主题主要转变为怎样支持华侨及准备支持华侨的复员工作。本文主要分析国民参政员在这两个不同的时期关于华侨问题提案的特点以及参政员对华侨统战思想侧重点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1939年,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大学召开。当时我兼任国民参政会外交组的秘书,在这里,我目睹了一幕幕滑稽闹剧。 当时国民参政会外交组的召集人是罗文干。此人曾是烜赫一时的人物,历任北京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司法部总长、财政部总长、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部长、外交部长。他一身傲骨,有股犟脾气。后因鄙夷蒋介石,失去权位。现在忝列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作为外交组的召集  相似文献   

4.
孙丹年 《江淮文史》2016,(3):133-141
正抗战时期,陶行知担任过第一、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参政会是大后方政治家们最重要的言论平台。参政员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聘请并授予职权,具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提出询问和建议、决定施政方针的权力,对国家预算具有调查权和初审权。事实上,参政会主要是政府决策的咨询机构,最大功能是团结各派抗日力量。从1938年7月到1947年5月,国民参政会一共召开过4届13次会议,每次会期10至14天,每次会议收到提案一般为80多件,最多一次200多件。不少提案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及可操作性,对抗战决策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周重礼  李敏 《文史博览》2005,(11):18-18
1938年4月6日,国民党在武昌珞珈山举行了五届四中全会,并通过了《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根据该条例,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由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及无党派知名人士、爱国侨胞等几方面产生。该会的性质为民意咨询机关,但凡国家大政方针、政策须由参政会讨论通过方能执行。  相似文献   

6.
1938年4月6日,国民党在武昌珞珈山举行了五届四中全会,并通过了《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根据该条例,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由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及无党派知名人士、爱国侨胞等几方面产生。该会的性质为民意咨询机关,但凡国家大政方针、政策须由参政会讨论通过方能执行。  相似文献   

7.
胡懿 《世纪》2020,(3):74-78
1941年3月1日,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大会在重庆召开,参会代表中,有一位万众瞩目的传奇人物,他就是南洋著名华侨实业家、报业家和慈善家、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先生。胡文虎此次到渝,名义上是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身份参加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大会,真正目的是向国民政府当局提供自己对于时局的意见,报告南洋华侨情况,考察国内实业,促进华侨回国投资。  相似文献   

8.
1941年2月下旬,正值皖南事变发生后不久和国民参政会二届一次大会召开前夕,由于国共之间对皖南事变善后处理意见有分歧,中共参政员已经宣布不出席这次大会。为了在国际上制造中国“团结抗战”的假象,在中共参政员拒绝出席的情况下,国民党特别需要中间党派参政员出席这次大会。  相似文献   

9.
国民参政会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民参政会述论章红国民参政会是抗战时期由国民党设立的特殊政治机构。关于战时国民参政会的性质和作用,以往的著述中有称之为“战时中央民意机构”①,“战时国会”②,又有称之为“咨询机构”。③笔者认为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依据,但又都有其片面性。抗战时期的国民参...  相似文献   

10.
1940年1月,梁实秋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身份,参加了“华北慰劳视察团”。该团由重庆出发,经成都、西安、郑州、宜昌等地,先后访问了七个集团军司令部。原计划抵达西安后访问延安,但毛泽东致电参政会,代表中共公开表示对慰问团中余家菊、梁实秋两人不予欢迎,该团遂取消延安之行。  相似文献   

11.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指1949年10月1日以后共和国范围内社会及社会与自然界关系的历史。从经济社会发展道路或目标模式的角度来观察,国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其主线至少有三条。研究国史,需要明确现代史与当代史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它与中共党史的关系。认清什么是国史的主流,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的历史,特别是那段历史中发生的失误和错误。国史研究具有较强的阶级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但这并不必然削弱它的学术性、科学性。国史研究除了具有史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传承文明、咨政育人的功能外,还有"护国"的重要作用。在今天,只要尊重客观事实,遵守学术规范,当代人不仅可以写好当代史,而且可以在国家机构主持下写好国史。  相似文献   

12.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has made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and a complementary regulatory structure. These gain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reforms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at began in the 1970s, which introduced a greater emphasis on efficiency and more awareness of the costs associated with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However,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devolution of power unleashed by the reforms have also created new environmental stresses and to some extent reduced the regulatory capability of governmental authorities. As a result, some environmental stresses are increasing even as progress is made on other fro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restricted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only occasionally acquire political salience. However, international pressure on the PRC to conform its conduct to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norms is likely to increase, which is likely to affect domestic policymaking.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5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如白驹过隙,但对于12亿中国人民来说,这50年的历程却是一部辉煌的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经济基础非常落后、国情极为复杂的情况下进行前无古人的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历尽坎坷与曲折,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辉煌的成就。由董辅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以丰富的史料,真实客观地记录了这一段伟大的历史,热情讴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研究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以及挫折的教训、探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4.
Through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licy documents and official statements over the last 10 years (2008–2018), this paper examines Australian and PRC government concep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the associated policy implications. Their understan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are informed by their self-defined national role conceptions and perceptions of other states, and are manifested in discussions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international law and human rights. Australia's self-conception as a middle power informs its emphasis on maintenance and US leadership of the existing order, while the PRC's self-conceptions as both a developing and established power enable it to frame itself as either an upholder or reformer of the order. Both governments highlight the ‘rules-based’ mechanisms of the WTO, and are more likely to agree on trade and economic issues than on other matters. Their responses to the 2016 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 tribunal decision and discussions of the role of human rights in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suggest less agreement is likely on international law and human rights norms. While Australia considers the PRC a potential challenger to the existing order, Australia does not feature in PRC discussions of international order, suggesting its limited ability to affect PRC foreign policy decisions.  相似文献   

15.
16.
日本侵华期间,在华中地区扶持建立了傀儡政权———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旨在加紧对中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侵略。  相似文献   

17.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 research in Mongolia Until the late 1940's Soviet geographers played a key role in Mongolian research, then largely limited to work in physical geography. Since 1950 indigenous geographers have begun to play a dominant part, adding economic-geograph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相似文献   

18.
1949~1952年,为战胜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通过采取临灾救济、生产救灾、安置灾民等措施遏制了灾害的进一步恶化,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积累了一定的灾害救助经验,即:加强对灾害救助工作的领导,实行抗灾工作总动员;制定切实的灾害救助方针;注意加强灾害管理;及时向灾区派出视察组、慰问团;发挥非政府救济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研究中,国外的相关机构、学者及其研究成果是一个有别于国内学界的研究群体和范围。国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末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他们开展研究的历史背景复杂,研究成果显著,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既有各国研究的个性和特点,也呈现出某些共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国史研究中争论较大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郭德宏 《史学月刊》2002,3(2):72-78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中,有很多问题一直争论较大,有的问题也很敏感。但既然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历史,就应该把它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进行研究,力争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