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社会时期的方志性质研究是当今方志性质研究的基础。十八世纪以来,随着戴震与章学诚两位方志学家的出现,方志性质的讨论和研究逐渐进入了深化的阶段。进入新时期以后,方志学家们更是针对方志性质进行了专门的研讨。本文在回顾前人已有的方志性质研究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认为:一、在中国传统社会时期,方志性质由早期"重地"向后期"重史"转化。二、地方志的"地域性"与"时段性"是其方志性质不可或缺的部分。三、方志作为综合性资料,其性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它是特定地域、特定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地区灾荒史的研究,在整个中国灾荒史研究中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区域性研究。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看,这一地区的灾荒史研究虽有一定的前期积累并有所进展,但由于历史资料的相对匮乏等种种原因,现有成果相当不足。这一方面表明内蒙古地区灾荒史的研究,还远未引起学术界特别是史学界的应有重视,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开展该地区灾荒史系统深入研究的难度。本文主要以清代内蒙古地区灾荒研究为专题,从史料文献整理、相关著作和论文的研究进展,以及现有成果存在的不足等若干方面进行述评,旨在为后续深入探讨提供参照。史料整理类。《…  相似文献   

3.
杨洪远 《丝绸之路》2009,(12):54-5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民国时期甘肃省灾荒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本文通过已有的论著和论文主要从整体上把握灾荒史对社会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民国时期甘肃灾荒与社会经济专题研究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无疑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民国时期甘肃区域史的发展,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学研究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同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相对薄弱的倾向。历史学研究应继承中国传统史学的优秀遗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关注现实,转变文风,尊重历史,追求信史,全面发挥自身的认知、教育与传承功能,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等现实,灾荒史研究愈加凸显出紧迫性与重要性。史学工作者应抓住灾荒史发展的绝佳时机,推进灾荒史学科建设,开创灾荒史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唐代自然灾害及救灾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历史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变迁是人文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具有跨学科研究的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对当前的防灾、减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唐代作为中国中古社会的鼎盛王朝,对自然灾害比较重视,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救灾体系。本文试图对唐代的自然灾害及救灾史研究进行一次总结。一、关于唐代自然灾害的研究上世纪30年代,具有现代意义的灾害理论和救治灾荒思想在中国初步建立,竺可桢和邓拓是创立者,他们一个运用自然科学理论对中国水旱灾荒进行具体研究,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系统地分析中国灾荒问题…  相似文献   

6.
谢国桢是著名的明清史专家和文献学家。他对方志的认识是志书与史书相辅而行。在他看来,方志学的流派可以分为"史法"派和"史实"派;方志学的发展可以分为雏形期、形成期、繁盛期三个阶段。谢国桢对方志的认识决定了他在历史研究中重视对方志的运用,在南明史、清初史、社会经济史、农民战争史研究方面皆有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7.
论方志的六大服务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方志的"资治、教化、存史"三大功能,是方志应用理论实践和研究的永恒主题,文章所论方志服务政治、经济、文化、教化、学术研究、改革发展的六大功能,是对传统方志功能新内涵的拓展与探索,期冀成为21世纪方志界同仁的不懈追求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方志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的"存史、资政、育人"功用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形势下,方志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秉笔直书、实事求是著信史,才能更好地发挥存志为用、资治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梦雪 《上海地方志》2023,(1):76-83+94
灾荒史是近代社会史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其往往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24年,上海祥经织绸厂发生巨大火灾,近百人罹难。灾情发生后,社会团体、爱心人士、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迅速反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救助,对受灾者施以援手。其在弥补政府救助短板、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现代化事业发展、传播正能量等方面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唐力行 《安徽史学》2014,(2):128-134,161
区域史的研究有其难度,在传统的史籍、文献中鲜有区域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记载,相关的材料分散在方志、谱牒、笔记、小说、文集、契约、文书、碑刻、档案等文献中,要想从这些历史的碎片中重构徽州基层社会的图景,并从中探讨徽州乡村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的原因,殊为不易。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对之进行了具体而入微的研究。这些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回顾以往研究的学术史,对于我们探讨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路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正>"史之为务,必藉之于文"(《史通·叙事》)——这句话不但体现了锤炼语言对于文章的重要性,更指出了锤炼语言对于史志的重要性。我们之所以说方志语言的重要,不仅是因为它是方志内容记述的直接载体,是体现方志资料性的唯一手段,更是体现方志语言风格的重要途径。丰富、鲜明、准确的语言形式是记述史实的基础,而"严谨、朴实、简洁、流畅、通俗"的方志语言的风格,更是对方志编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章学诚以"志为史体"为前提,以"六经皆史"为根本,在自我追求学术"正统"的实践中,通过方志分立三书之法,实现了志与经的理论对接,建构起经、史、志的学术系谱,从而大大提升了方志的地位,凸显了方志编纂的意义,"六经皆史"与"志为史体"因此成为章学诚方志思想的两大理论支柱。以此为出发点,章学诚以道、器之说重塑了经、史与道的关系,实际将志也纳入了撰述以求道的器的范畴,由此确立了方志"明道"的终极功能和根本宗旨,修志明道成为其积极从事方志编纂的动力所在。此外,章学诚在定位"史义"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志义"的命题。在章学诚的理论话语中,"志义"与"史义"一样,秉承《春秋》事、文、义的有机结合,成为"道"在不同载体形式中的表现。"志义"的内涵要求方志不仅要具有思想性,更要求方志必须服务于"明道"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义"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界有关灾荒史的研究,逐渐由涓滴发展为一股颇具规模的潮流。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迄今涌现的灾荒史研究成果,就数量而言,已远远超过整个20世纪的总和。不夸张地说,灾荒史研究可谓是当下历史研究中炙手可热的主题之一。然而,在成果数量突飞猛进的同时,其质量上的缺陷也在潜滋蔓长。而目前最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研究思路和框架的重复:尽管许多成果的具体内容针对着不同时空范围内的灾荒,其面貌却是很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几乎千人一面的"微型叙事"。毋庸讳言,如果不改变这类"微型叙事"盛行  相似文献   

14.
孟庆斌 《沧桑》2011,(4):18-21
史、志关系是当代史学和方志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从中国传统史学和方志学的发展过程看,史与志在产生初期有共同的思想根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方志与史书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渗透,彼此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方志一直作为史的一个部类存在。但是,随着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历史学已非传统的史学,方志的内容虽然包括地方历史的记述,但已超出了历史学的范围,方志已成为一个以地方为对象、综合多种学术方法的综合著述体裁。  相似文献   

15.
台湾道台是台湾方志修纂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他们在台湾方志序言中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台方略。在台湾道台的描述中,台湾是一个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教育日渐兴盛的地方。透过台湾道台之眼,我们也可以窥探台湾之"实",即清政府对台湾的管辖不断深入完善、台湾社会在曲折发展中步入近代等重要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6.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国遭遇严重灾荒。党和政府把节约度荒作为克服灾荒的重要方针。在加强思想动员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有力的节约度荒的举措。主要有:降低粮食、食用油、布等产品消费标准;推广利用代食品;压缩社会购买力等。这些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切实执行,为迅速缓解灾荒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节约度荒工作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面对极端困难时保持密切联系,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方志学以方志为研究对象,从方志自身研究方志属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方志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方志以自然、社会客观存在为认知源泉和记述对象,是反映客观存在的一面意识形态化的"镜子"。据此,本文研究方志的社会属性,给方志以新的定义,提出一个比较宽泛的地方志概念和以认知记述反映客观存在为本质特征的新方志学概念及其学科架构,希冀以泛地方志概念开拓方志领域,以新地方志书反映火热现实生活,以认知方志学给方志提供一个科学实用有效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80年代新编地方志工作开始后,方志编纂和方志理论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方志性质的研究,从方志是姓"史"还是姓"地"这  相似文献   

19.
正人类历史一直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是自然变化的一部分,"自然性"是人类历史的特征之一。在这之中,作为自然环境影响人类历史的表现之一,瘟疫长期而巨大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具体进程。与灾荒相比,瘟疫不仅同样对于人类社会有巨大的冲击力,而且在古代时期,由于医疗技术不发达,医疗救助体系不健全,政府对于瘟疫的救治,远逊于对灾荒的救助,在很大程度上,民众只能仓皇、无助地面对着瘟疫。瘟疫史研究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医疗技术的重要路径,而且对于揭示中国古代思想观  相似文献   

20.
日本大学图书馆中国地方志调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国外学者非常重视方志,大多将其视为一种"资源"和研究中国问题的工具.在我所接触和认识的国外汉学家中,就有不少常利用中国地方志研究中国历史问题的.如: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山本英史教授编《传统中国的地域像》就引用了大量的方志资料,研究了"通州·北京间的物流和地方社会"、"清代康熙年间的地方势力"等清代社会史课题.而且还撰写了《中国的地方志和民众史》等论文,阐述了对方志的特点、史料价值的看法,以及如何利用方志研究中国的社会生活史.从目前国外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成果看,地方志资料的确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