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马藏族神话,就是用口头白马语为载体,以耳听、心记的方式向后传承留存至今的本族神话作品,主要类型有:创世神话、人源神话、神灵神话、英雄神话等。经考察发现,白马藏族神话最为发达的是英雄神话,其中的代表作《阿尼嘎萨》流传千余年,长达十余万言,堪比蒙、藏等族的《格萨尔》,展现了白马藏族民间故事和口传活态文化的最高成就,值得学界重视。白马藏族神话表现出独到的述说特征:整体表现为口头传承过程由"信以为真"向信众逐步散失的转变与题材的不规则演化,述说体系虽零散杂乱且缺乏整一严谨性,但又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陈攀 《旅游纵览》2013,(2):32-34
民俗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市场的朝阳项目,民族村寨则是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白马藏族为背景,分析了四川平武白马藏族村寨的旅游发展,对其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予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相似文献   

3.
白马藏族是古代氐族的后裔,其聚落形态与民居形式,具有自成一格的特点。中对此作了考察与探析。  相似文献   

4.
志书史实失真,有时是编纂者的文字表述能力低等诸多因素造成的,本文仅就如何把确凿的史实表述的准确无误,提出解决办法:在编写过程中,避免形体相近字词的误写,使表述更符合历史;可使用一些含糊词语或修饰语,使表述更贴近历史;选择好恰当的字词,使表述符合历史;慎重使用"借代"修辞,使表述更符合历史。  相似文献   

5.
在四川省北部平武、甘肃陇南部落的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生活着一个总人口只有1.4万多人的神秘而独立的民族——白马藏族。白马人的聚居区和藏族的聚居区在地缘上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加之部分白马人会藏话识藏文.所以就把他们划归了藏族.并历史地沿袭了下来。又由于他们崇尚白色.大都敬奉白马神。好多部落就以“白马”为图腾。白马藏族就成了他们的自称。由于他们长期居住在宁静而相对偏僻的山寨,所以至今依然保留着原始古朴的民族风情.他们崇拜日月山川、风雨雷电。奉动植物为自然神灵。还有独特的穿衣服习俗……  相似文献   

6.
白马藏族长期生活在汉、羌、藏民族聚居 区交界地带,文化上明显具有多种文化混合的多重性特 点,作者经过考证分析认为:这一特定民族群体源出羌 氏,是唐代吐蕃东征之后藏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朱静琦 《神州》2012,(23):24-25,27
当代学者将曹植之诗赋分为前后二期,以文帝即位为界,言其文章由前期之高昂转为后期之失落。然细细品读,便觉此说存误。曹植之文赋,其神思,意韵,实乃一脉相承。若简论之,其气乃"豪侠"也。拙文将立足于其"豪侠"之文气,并结合其主要诗文而详论之,以正前人之诸谬。此外,论述中,将引《白马篇》、《箜篌引》等诗作,其真实创作年代,亦将详论。  相似文献   

8.
曾红兵 《丝绸之路》2012,(19):31-32
在溪流纵横的大山深处,在欢腾的白马爷河畔,生活着一个独特的民族,他们崇拜日月山川、风雨雷电,他们就是古氐族的后裔——白马藏族。白马藏族常年居住在甘肃文县偏僻封闭的山寨中,远离城市喧嚣,保留了原始古朴的民俗风情与传统礼仪。"池哥昼"就是白马藏族从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继承至今的一种传统祭祀活动和民间舞蹈。"池哥"是白马藏族对于"面具"的读音,"昼"意译为"跳","池哥昼"意思是跳面具舞,又称"神面舞"、"跳曹盖"或"鬼面子"。  相似文献   

9.
西周晚期至东周之初是早期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受西周晚期社会政治变动的影响,该时期的历史表述产生了诸多重要变化。其一为表述主题发生转变,由原来侧重表述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转而侧重贵族家族或诸侯功业等主题,开东周诸侯国史述作之风。其二为历史表述的内容与主旨渐趋丰富多元。西周衰亡刺激时人反思历史,审视时政,开始就历史动因提出不同的解释模式,实即私人述史的一个开端。其三为述作群体扩大,人数较多的中下级贵族及普通士阶层开始成为历史表述的主体。部分贵族士大夫摆脱旧观念的约束,就历史与政治发表看法或讴歌主君,"君子作歌"之风由此而起,实为春秋家史兴盛局面的滥觞。  相似文献   

10.
刘超 《安徽史学》2007,(5):63-68
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观念开始形成于1930年代."中华民族"一词在清末出现时,主要有三种表述:一是指中国境内独立的各民族,二是指以汉族为主体的集合,三是指汉族.清末对中华民族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汉、蒙、满并列"到"汉族"的变化,各族间的关系主要表述为斗争和冲突.民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为"各民族总体"的含义被重视,民族关系表述上,有"民族一元说"和"民族同化说"等方式,强调中国各民族起源上的一致性和外族与汉族的同化.1930年代后,"民族融合"成为主要表述方式,注重中国各民族历史上的融合以及现实中的平等关系,他们互相影响,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华民族"成为全民族的认同.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民族认识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福昭创业记》作为一个被主流文学史遮蔽的小说文本,实际上是另一种对于历史的神话式书写,通过挖掘其写作策略,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发明传统的过程,一个民族英雄通过话语制造出来的过程,这同时也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被赋予合法性的文学想象途径。基于此,也可以对少数民族文化身份和意识的表述与被表述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游自荧 《民俗研究》2017,(4):117-126
洪水神话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引发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理论阐释。后结构主义时代,神话、传说与历史的界限被打破,它们作为叙事被放在动态的社会进程中进行考察。借用埃莉诺·奥克斯和莉萨·卡普斯有关"活态叙事"的研究以及卡尔·林达尔"灾难传说"的研究,提出洪水叙事和灾难叙事的概念,并以2013年山西临汾洪洞的水灾为个案,研究洪水过后灾民对于水灾叙事的表述以及他们利用灾难叙事反映并构建现实以及重建社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现代"这个词在汉语中出现于20世纪初,被普遍使用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晚清到民国初年翻译西方历史、接受三段历史分期观念的过程中,较早使用的词是"近世"或"近代",但相比之下,"现代"更能摆脱单纯的时间远近的规定,体现"modern"内涵中的"新异性",因而后来被更多地使用。到五四运动后,汉语中的"现代"概念逐渐通过自我确认获得正当性,一方面它将自己与"传统"相区别,树立自己的一套规范性表述,另一方面它逐渐成为一种价值尺度,从而摆脱了单纯的时间性。"现代"由此超越了一个简单的历史分期概念,而成为特别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4.
今广西境內讲平话的人,多是北宋时期狄青征侬智高后留下戍守的禁军士兵的后裔,这些士兵在白马集结后南下,因此留下了白马人的记忆。平话即"平南军"的话,既是白马居民和禁军官兵的通用语言,也是北宋时中原一带汉族通用的语言。"山东白马"中的"山东",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而是崤山或太行山之东,而史书中记载的"山东白马",实际上是指今河南滑县境內。  相似文献   

15.
忽而今夏     
《贵阳文史》2013,(4):84-84
夏至,夏天携各路茂盛草木纷沓而至草木和阳光,一同烈烈生长光影流动,时光是匹小白马,一往无前当下和永远,一切都只是忽然而已既然已来不及,又何必要从头济南新民谚曰:济南春如四季。说的就是济南春天之短暂。真的呐,似乎未及好好享受春光,忽见阳光和绿叶浓荫已辉映成绿窗美意,现出夏日景象,查看日历,知是夏至节气,遂生"忽而  相似文献   

16.
章学诚"史德"说的内涵应当综合学界几种意见之长分析,它表达了史家在肯定名教前提内,如何以自己的本性特色最大程度地表述有意义的历史的问题。章氏"史德"观念中的"心术"以及"天"与"人"等重要概念是借用了理学分析框架,说明史家要在撰述过程中融入个性及资质,同时避免性情的做作与泛滥。在具体历史写作过程中,要"慎心术"和"养心术",就是尽可能多方面地展现历史事件因果,含蓄地表达褒贬抑扬,借以表达对历史的难理解性的充分尊重。  相似文献   

17.
奚志农 《世界遗产》2014,(12):12-19
巍峨的云岭属横断山脉,群峰连绵,白雪皑皑,远眺终年积雪的主峰,犹如一匹奔驰的白马,因而得名"白马雪山"。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是"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范围内的5个自然保护区之一,是以滇金丝猴为主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自然保护区。奚志农和他的"野性中国"团队,诗意地把这里称为"云上的高原"。  相似文献   

18.
古都南京,人杰地灵,形成了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相传东汉末年秣陵尉蒋子文追逐强盗战死在钟山脚下,他所乘坐的那匹骏烈的大白马,久久不愿离开主人战死的疆场,经常出现在钟山,昂首奋蹄,刨出一汩汩清泉,为居住于此的村民带来福音。东吴初年,据说有官员看见蒋子文又乘坐白马于大道上,手执白羽扇,侍从左右跟随,和生前一样。于是,皇帝为蒋子文立庙,并将钟山改名为"蒋山",山下曰"白马村"。  相似文献   

19.
1966年2月,春节刚过,作为省委“四清”工作队员的我,与其他60名同学一道,奔赴威宁回族苗族彝族自治县白马公社,在草海之滨度过了100多个日日夜夜,其中很多趣事至今难以忘怀。现将其忠实记下,既是自己对往事的回忆,又权当一个普通人对那段历史的见证。跳蚤与虱子按照当时对“四清”工作队员的要求,我与工作组长梅某、队员郭君被分配住在白马公社草海大队小山生产队妇女队长吴顺娣家。3个人挤在十来平方米的牛圈上。因梅某是女性,中间拉块油布就算“二居室”了。3个多月的时间没有洗过一次澡,一来因为条件所限,二来也怕被指为不与群众打成一片…  相似文献   

20.
《大宪章》是英国封建王权与贵族、教会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无论是表述话语、思想框架还是权益诉求上,《大宪章》都彰显了那个时代固有的封建性。《大宪章》条款的主体部分,乃是要将君主肆意独裁所跨越的封建权益边界厘定下来,恢复贵族、教会的传统特权。同时,其中对城市特权的承诺及其一些模糊的表述,也为后人的解读提供了宽泛的想象空间。在其颁布后的数个世纪中,《大宪章》不断被确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但另一方面,《大宪章》又不断遭到王权的践踏,直至在都铎"新君主制"扼制下处于"沉潜"状态。只是到了17世纪初,随着社会政治现实的变动,《大宪章》才被赋予了"自由""权利""法治"等"现代性"思想内核,并为19世纪后期勃兴的"辉格诠释模式"加以阐扬,但这一将现实与历史机械对接的做法在西方史学界不断遭到质疑。由此,如何解读《大宪章》的历史底蕴及其政治影响,应该引起中国史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