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光绪兑票     
光绪兑票张克云《中国钱币》1994年第4期俞鸿昌文“光绪会票”:“明清两代之汇兑取票方式曰会票”,“会票也是商人发行的一种异地支付凭证”。文章介绍的两种光绪会票形式:一为汇兑票,一为可辗转流通会票。笔者收藏一张“光绪兑票”(如图),单联,为21×l3...  相似文献   

2.
信票     
凭帖付钱始于隋唐,飞钱、便换是世界上最早的“支票”。明代有会票之法,在一地官肆中付钱取票,到目的地向其联号凭票取钱,会票具有汇票的性质。清代也有会票的使用。会票本是异地支付的命令书,但因发行的钱庄店号信用好,所以也能在市上辗转流通。现今多见的官票、私帖、钱票、银票都是不挂失票,只认票不认人的流通纸币,不具有会票的性质。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中多处论述会票,但缺乏实物图片,是论其意而不能显其形。会票之名称有会券、执照、信票等等。光绪三十年之信票是清代会票,其形式富有古典格调,是清代会票的典型代表。信者,取信于人信用也;取信于物信物也;取信于票信票也。立票终需信,其名称就反映出信用货币的特点,是一种以信用保证的异地支付票据。  相似文献   

3.
乾县发现“关中八景”钱帖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民间私帖票,又称会票,是清代商人发行的一种信用货币,后来在市面上流通以代替现款使用.民间帖票起源于明,盛于清.在清代以后,民间汇兑票券的形式在金融活动中非常广泛.民间私票票据是一种债权人向债务人提示性的票据.但这种票据必须携往钱庄所在地兑现,汇兑时首先交出票纸,经钱庄核对后使用.  相似文献   

4.
“飞钱”又称“便换”,是唐代金融流通领域新出现的一种支付形式,近似现代的银行汇兑业。据记载约出现于唐宪宗元和初年。“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飞钱”者,系汇兑间的形象化比喻。“商人于户部、度支、盐铁三司飞钱,  相似文献   

5.
徐枫 《中国钱币》2006,(4):78-78
一本专题论述会票的书终于出版了。这就是俞鸿昌著写的《中国会票概论》。读后第一个感觉是,会票作为中国古典票据,一向是比较深远莫测的,而今似乎就显现在眼前。它的身影隐现于近代票据之中,使数百年的历程顷刻犹如咫尺之间。上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月坛邮票交流市场上出现一些宣化乾顺兴店号信票,后来又出现一批河北东口福庆园、永兴货店兑票。后者数量很多,且系私家发行的汇兑票据,不同于银票、钱票,为藏家所漠视。唯独本书作者意识到这可能就是会票,及时收集,作为研究探讨会票的基础,并历经十多年的寻访,扩展品种,形成系列。这一漫长的过…  相似文献   

6.
徽商会票制度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庆元 《文献》2000,(1):187-194
"会票",是由明清两代商人发行的一种异地支付凭证.关于会票在明清时期的使用情况,文献材料中偶有记载.  相似文献   

7.
俞鸿昌 《中国钱币》2007,(4):10-11,9
会票有以汉字为密押的密码法,以防止涂改伪造。所知有以下四种方法:1、在会票用纸上加印水印文字;2、在印章或图文的某字某处加以更改或添置暗记;3、在骑缝加写文字数码或加盖印章,形成合券防伪;4、把一枚制钱拆成两半,一半缝接在票上,另一半缝接在票根上,兑取时以合钱为据。  相似文献   

8.
票号即票庄、汇兑庄,主要办理国内外汇兑和存放款业务,在票号出现以前,运送现银大多是雇用镖局,不仅费时误事,开支大,更重要的是很不安全。清嘉庆、道光年间,民间有了信局,通行各省,官吏及商人迫切要求以汇兑取代运现,于是诞生了票号。票号随着中国的半  相似文献   

9.
山西票号,是一种专营汇兑的金融组织,只是由于晋商首创,并长期垄断着这项经营,遂被冠以山西之称,名闻天下。这里的问题是:在当时商帮林立,巨商众多的情况下,何以晋商能够首创票号,并长期担当着票号经营的主要力量?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论一二,以就正于方家。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历史上,埠际汇兑早有需求,金属货币的难于携带,必然要求一种便捷的资金转移方式。而汇兑实例也早有出现。例如,唐代时期的“飞钱”,就具有埠际汇兑的性质。到明清时期,更有大的商家,利用广设分号的条件,为需求者提供汇兑服务,使商家和旅人能“以空囊而赍实资也,长…  相似文献   

10.
吴筹中  吴旦敏 《安徽钱币》2001,(2):22-22,25
历史上有唐代的“飞钱”,钞集中有实物“飞票”,“飞票”上印有“飞到即付”字样,以及在该票“商务会”的图章上盖上一个“飞”字,这张纸币在我钞集中仅此一张,而且在其他同好处未见过,可见是一张较为珍贵而罕少的纸币,故撰此小文并附图,与同好们共同研究及观赏。  相似文献   

11.
钱飞大唐     
不要以为汇兑制度是近现代的产物,抑或是泊来的。在我国,煌煌大唐就已出现了这一制度。但那时,它有个传统的中国名字——飞钱。  相似文献   

12.
1998年秋,在北京钱币交流会上,镇海蔡先生给我一张纸币复印件。这是一张中文“上海法兰西银行”券(图1),发行于1866年2月10日。有说是钞票,有说是汇票。我以为是会票,一种作为现金存取汇兑的票据,而又可以转让流通,具有中国古代可流通会票的性质,即“银会”。因为它是在中国上海使用的,相对应“洋商客钞”而言,可称为“洋商客会”,尽管还没有这样的称谓。正面的法文名称是“巴黎贴现银行”,因少有研究,弄不清COMIqThIR和BANQUE有什么区别。有关它的资料也鲜为人知,幸见有马飞海、吴筹中先生主编(中国历代货币大系·7…  相似文献   

13.
“飞钱”又称“便换”,飞钱业务近似现代银行汇兑,约出现于唐朝宪宗元和初年。对飞钱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作用,有种观点认为:飞钱不出现在唐代生产最发达、商业最繁荣的开元、天宝年间,却偏出现在安史之乱以后生产凋敝、社会动荡的中唐,因此认为飞钱不是商业繁荣的产物,而是商业受到障碍的结果。笔者认为值得商榷。本文对飞钱产生的历史条件,到底和商业的发展有无关系和飞钱对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票号起源的芸芸众说 票号的出现为中国金融业开创了走向辉煌的一页.中国最早票号出现于何时何地,却众说纷纭:其一认为在明末清初,传说当时商人就已经使用“会票”,进行小范围内的异地汇兑,有人认为这是票号的前身;其二认为在清朝初期,康熙十年(1671年)由著名学者顾炎武和傅山在山西创立票号.方闻《傅青主先生大传年谱》载称:“李自成陷京师,得勋戚文武诸臣巨金.吴三桂降清攻李,自成奔还京师,熔金为饼,每饼干金,约数万饼.  相似文献   

15.
徽商会票制度在明清金融业中占有重要 位置,本文在此介绍几张安徽省博物馆所藏 徽商典当铺会票。 道善典会票4张,竖式,内框高190毫 米,宽100毫米,其内容如下: 凭票会到 恒记名下典平司镜伍伯两整,言定每月 壹分贰厘行息,期至对周本利一并清还不 误。此据。 见会许晴川翁 经手凌式堂   许体仁 道光九年拾一月初七日立会许道善典 该会票在“凭票”二字上加盖“道善 典”椭圆形骑缝印,又在“伍百两”、“壹分 贰厘”、“许道善典”处加盖同形“道善典” 全文印见图。另有三张道善典会票格式如 上。道光九年十月十六日立…  相似文献   

16.
公估局银平票颇为罕见。书载有公估局银条,以条取银,有的可以流通支付。此种公估局银平票,印有说明,可用于流通支付,书无载。本文介绍的为四川罗江县公估局在宣统三年(1911)所出之银平票。“平”为称,以砝称重。其上文字如下:罗江县宪局九七通饬公议官平别无私设(义盛隆仁边商)兑银(一)锭,重(十两二钱正)。风吹摇动红软一分大小块头当面清点号有相同过后不认忙中有错复平不取宣统三年三月廿七日兑票人义盛隆仁边商存入公估局银锭一枚,经公估局以九七砝码称重为十两二钱,开出此票交付。兑票人在交易往来中无须携带银两,将此票支付。持票人凭…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纸币产生于公元十世纪,比一般国家早二百多年。在正式使用纸币之前,汉武帝(公元前一世纪)时的白鹿皮币就具有纸币的性质。唐宪宗(公元八世纪初)时的“飞钱”曾被史学家们公认为纸币的滥觞。“飞钱”类似汇票,是一种兑换的票券。后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银元票考略钱丰银元票是一种代行银元流通并可在发行处兑换银元或其他能折合银元的货币的票券,亦称银元兑换券。清末民国初年,中国近代银行业逐渐兴起,各地金融机构大多纷纷发行银元票。黑龙江地方发行的银元票主要有黑龙江官银号三省通用小银元票、黑龙江广信公司小银元票、黑龙江官银号江省通用银元票、黑龙江官银号三省通用大银元票四种。一、黑龙江官银号的成立与黑龙江三省通用小银元票的发行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提出:“若为三省币政计,则非设一大银行,固无以廓除积染,抵拒外强”。主张“改奉天官银号为东三省官银号,在江省及吉之哈尔滨等处设分号,行使通用银元票,凡储蓄汇兑之属三省一致,以通交易。”①黑龙江广信公司自开设以后发行了钱帖1300万余吊,由于黑龙江市间习惯使用银元,钱帖又不能出省通行,地方现银缺乏,地方财政的每月俸饷等有相当款项苦于没有现银支付。所以,各地政府对徐世昌的“行使三省通用银元票”主张十分赞成,但在“统一成立一个大官银号”问题上则坚持“各省各办”。在这种情况下黑龙江组建又一家官办地方金融机构──黑龙江官银号(原有一家即为黑龙江广信公司)的请求,得到了东三省当局的批准,这实际上是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默许了黑龙  相似文献   

19.
正民间藏界见到古印一方,铜质,生坑,素背,橛钮,印面长53.5、宽50mm、台高8.5、钮高19mm,重163.6g。印文叠篆,反书,三列十字,可辨为"三省户房国用司会子印"(彩页4)。会子,是宋代发行量最大的纸币。"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①。南宋初年,临安民间即有作为汇兑之类票据的"寄付兑便钱会子"。"[绍兴五年九月乙酉]诏临安府,在城寄附兑便钱会子,毋得出门,仍依在京小平钱法,立定刑名,用守臣梁汝嘉请  相似文献   

20.
"过炉银"是晚清时期营口地区一项极具特色的区域货币体系,它是中国从秤量银两币制向记账、信用币制转化的主要形式之一。这一制度大约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从19世纪80年代到1900年间保持了稳定运行,之后则在外来冲击、官方干预之下不断遭受危机和制度调整。"过炉银"由营口商人组织——公议会创设和管理,并在山西票号提供的汇兑机制基础上臻于完善。通过发挥货币市场中的各项职能,诸如大额贸易支付、提供短期借贷、买卖汇票、化解交易风险等,为营口贸易及其市场覆盖区域提供了交易媒介和信用工具。"过炉银"的运转机制也反映了晚清货币市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