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族人的装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服饰文化中,装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讲究。藏族人和其它民族一样,有自己独特的爱美方式和装饰风格。藏族人的装饰风格大致以农牧区域来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雅鲁藏布江流域文化和草原文化,他们明显区别于发辫的不同。过去,牧区妇女都习惯将头发编成无数根小辫。这是由于草原特殊的自然地理  相似文献   

2.
7月1日,是香港的节日,也是全国人民的节日,雪域西藏240万各族人民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人们以各种独特的地方和民族方式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怀抱,遥祝香港同胞“扎西德勒!”藏北:万人锅庄草原连香江6月20日上午,随着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性时刻的临近,在藏北辽阔的草原上,万余名身穿獭皮镶边的藏袍、腰佩银饰弯刀的藏族牧民以盛大的钢庄舞会形式,迎接香港回归。锅庄,是流行在西藏北部牧区的一种群众性集体舞。通常是在一年一度的传统藏历新年和盛夏赛马会期间,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围着黄火,手牵着手,通宵达旦地载歌载舞,以示牛羊肥…  相似文献   

3.
西藏牧区地域广阔高寒,荒芜偏僻。过去,牧民居住分散,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但青年牧民的爱情生活却是丰富多彩,尤如草原上雪山彩虹般明艳绚烂,草原格桑花般美丽芬芳。  相似文献   

4.
研究西藏文化,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西藏。在国内,对西藏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西藏是指西藏自治区,它是一个地域概念,不是一个民族的名称。然而,现在国内外仍有不少人把西藏当作一个民族名称,称“西藏族”,包括我国沿海地区和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拉丁美洲的华人。很多人只知其为西藏或西藏族,不知何  相似文献   

5.
佛心系腕     
手镯是西藏最为常见的一类饰品。西藏古代手镯的灵感来源于古老的青铜时代,羌文化,滇文化。草原文明,西亚与中亚的萨珊王朝,突厥,匈奴,印度等等,因此,从青铜手镯到琉璃镪、象牙镯、金银镯、料器镯,甚至由树藤制作而成的藤镯,在西藏都有发现,而其功能,既有装饰的成分,也有护身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阿里牧区行     
在西藏最好的秋季里,我们来到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的阿里,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被世人视为“地球的第三极”。阿里的总面积是34.5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6.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3人。这里虽然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方,但并非人们想像的是不毛之地。阿里高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是西藏主要的牧区之。在阿里牧区的所见所闻,给了我们许多新鲜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炳灵寺明代早期佛像基本体现的是西藏风格,制作法式远承印度萨尔那特式风格,所以佛、菩萨造像基本都不刻画衣纹,大衣和裙的装饰采取贴身薄透手法。炳灵寺明代早期佛坐像即身着袒右肩大衣,仅在胸部刻画出双道花纹以示大衣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正从荒凉凄美的阿里高原,到辽阔肥沃的羌塘草原;从藏南秀丽的山川湖泊,再到藏东的高山峡谷,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多变的气候,孕育出了西藏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藏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造就了西藏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朴实祥和的民风。我从小在西藏生活长大,从戎戍边,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西藏风光,是我常年拍摄的主要题材。雪  相似文献   

9.
羌塘赛马会     
藏北草原座落在西藏的北部,人们称她为羌塘,意思是北方平原。这片辽阔无边的土地,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然而这里丰富的水源,使这片高地绿草如茵、百花争艳,牛羊成群,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无论你什么时候来到这里,都可以吃上香喷喷的手抓羊肉和独具风味的“风干牛肉”。 那曲镇是羌塘草原最繁华的重镇。号称“西藏大动脉”的青藏公路穿镇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从拉萨出发,沿青藏公路北行320公里即可达那曲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辽文化圈内墓葬、窖藏所见金、玉首饰为依据,结合传世品,对契丹人的头饰、耳饰、璎珞、项饰、手镯、指环等,作初步的梳理,以展示契丹族富丽而饶具风情的装饰风格。契丹首饰融汇、吸收北方草原民族以及中原汉族文化因素,结合自身的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妆饰艺术。摩竭耳环、琥珀璎珞、盾面指环为契丹人所特有,且男、女皆可使用。耳饰的凤鸟、飞天造型,手镯表面的花蝶、婴戏及缠枝花装饰题材,与唐、宋艺术一脉相承。步摇、镯端的龙首造型、环面的立体动物装饰,则体现了与北方草原金器传统的关联。唐、宋盛行的插梳习俗、宋代异彩纷呈的簪、钗,在契丹人中并不流行,或很少使用。契丹人喜欢佩戴的指环、璎珞、项链,在唐、宋时期则很少见到,或并不使用。这种差异的形成,应与汉人、契丹人文化传统、生活习性的差异,发式、服装的不同相关。  相似文献   

11.
西藏妇女服饰中的宗教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妇女服饰中的宗教意蕴王春英千百年来,藏传佛教作为藏族全民族的信仰,不仅对西藏的经济和政治产生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广泛地影响了藏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在其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上产生了厚厚的历史积淀,乃至形诸于民族的风俗jJ惯和审...  相似文献   

12.
一提到西藏,很多人脑海中马上想像出一幅雪山草原、苍凉单一的景观,不仅区外很多人是这样,我们区内长期生活在藏中、藏西、藏北的人也会以为如此。事实上,这是片面地看待西藏了。 在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当然是有绵亘的雪山和无垠的草原,但是也有奇山秀水、平湖盆坝;既有干燥荒凉之地,也有温和湿润之区;既有与南极、北极并存的“地球第三极——高极”的高寒地带,也有海拔低至500—600m的山地热带。在如此奇特多样的生态环境中,西藏自然资源的丰富和生物的多样性就很显然的了,而在丰富的自然资  相似文献   

13.
论点摘编     
正西藏牧区基础教育的新发展——以那曲县罗玛镇为案例班觉和次仁德吉在《中国藏学》2016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通过对那曲县罗玛镇基础教育的实地田野调查,充分证实本世纪头十年西藏全面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对于这一偏远牧区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牧区家长无论是在对待子女上学的观念上,还是在送子女上学的行动上,都发生着明显的改变,体现了新形势下西藏牧区基础教育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14.
方忆  薛洁 《神州民俗》2007,(11):21-24
文章以婚姻家庭作为哈萨克族女子进入新的人生角色的起点和第一线索,其间贯穿着她们在家庭社会生活中的贡献与价值,其中重点放在哈萨克族妇女与草原民俗文化的互动关系上,以民俗文化视野展现哈萨克族妇女在整个哈萨克民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森林 《中国西藏》2006,(6):78-83
在丰富多彩的西藏文化中,服饰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藏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有自己独特的爱美方式和服装风格。他们服饰的独特风格与其装饰物的名贵繁多闻名遐迩。这种服饰的特点之一即是那些层层叠叠的佩带引人惊叹不已。据说这都是祖辈们传下来的,其价值更是无与伦比。玉树的服饰,具有康巴腹地浓烈的地域特色。它的文化内蕴,别具一格,让人难以忘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书讯     
《中国西藏》2013,(6):86-86
《笔尖下的西藏》编者独具匠心地以西藏为主题,力求以文字之美重塑西藏之美、之厚重,立意新颖,别具一格之外又紧跟当下文化潮流。《笔尖下的西藏》收入阿来、裘山山、马丽华、于坚等乍家书写西藏的散文作品。其中作品涉及纳木错、山南、布达拉宫、果洛、盐井、玉树、甘南、川藏线、青藏线、阿里、香巴拉、墨脱等著名景点和人文遗迹最多的地方,是一本有助于西藏自助深度旅游,并对民族文化、自然风貌有着实证生质的书写,呈现了藏民族和汉民族在人间高地上的种种身体与心灵印迹。作者:阿来等,已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于201 3年8月出版,定介39元,ISBN:9787539963112。《走遍藏北无人区》你想一睹"地球第三极"的风采吗,你想领略藏北草原灿烂的文化吗?《走遍藏北无人区》以当代新闻工作者唐召明写实求真的笔触,讲述了自己二十多年来亲历神秘草原、拍摄野生动物,以及藏北牧人在"生命禁区"里的生命情态、昔日无人区变成今朝繁荣新牧区、走集体似道路乡村的神奇见闻、中央企业援藏带来的种种变化、京藏两地众人血浓于水的情谊,还讲述了藏北四次大规模科学考察的惊人发现、壮丽的山川风貌、生动有趣的民间传说、国家羌塘自然保护区的珍禽异兽等  相似文献   

17.
正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卢旭谈起拉萨藏族首饰的特点时说:在西藏,玛瑙、松石、蜜蜡、珊瑚、贝壳、纯银、藏银等都是藏饰的主要制作原料,取自于大自然。不过,拉萨装饰相对简单,不求繁杂和堆砌感,头发梳成展翅样式,头戴"巴珠",胸前佩"嘎乌",审美典雅端庄,拉萨贵族女性的装饰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从藏饰的材质、图案来看,多被赋予吉祥的寓意,带有浓烈的藏传佛教色彩。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是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妇女服饰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从妇女服装、发饰、佩饰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嘉峪关地区妇女服饰的独特风格以及异彩纷呈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9.
西藏民族艺术源远流长,宗教文脉清晰,艺术价值很高。西藏宗教艺术包含深厚的美学特色和文化内涵,表现出强烈的人文特征和地域特征。本文以藏族宗教艺术为出发点,从建筑艺术、服装配饰艺术和唐卡艺术方面对藏族宗教艺术装饰色彩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0.
试论乌兰夫牧区经济工作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兰夫在领导内蒙古及全国牧区工作中,充分体现了他丰富的牧区经济思想、成功的牧区工作经验。牧区民主改革是发展牧区经济的重要前提条件;根据牧区的地区、民族、经济特点,制定发展牧区经济的各项政策;始终把发展和民生做为变革牧区生产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禁止开荒、保护生态、防沙治沙列为牧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民族贸易、卫生、教育、文化事业做为发展牧区经济的重要举措。上述五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