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粤地区传统建筑如陈家祠、余荫山房、宝墨园等有诸多蝙蝠装饰图案。这些图案是中国传统"福"文化的表现。因中华文化中蝙蝠与"遍福"、"遍富"谐音,至晋代以来,逐步被人们视为幸福吉祥的象征,寓意"福"、"富",经过历代的演变,明清时达到极点,蝙蝠被人们充分美化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作为装饰图案出现在各种建筑物、文物等上,形成了浓烈的蝙蝠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蔡森  赵宝忠 《神州民俗》2009,(12):43-45
伊斯兰民居装饰变化无穷,图像样式繁多,作为建筑的主要装饰,其图案构成主要来源于现实世界物质图像的抽象像。喀什传统民居的装饰纹样图案,包含了伊斯兰教的艺术财富,以及汲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随着岁月变迁和喀什传统民居自身发展演变,形成独特的民居装饰艺术。  相似文献   

3.
"泗水捞鼎"图是画像石(砖)中较为典型的汉画图案,集中出土于山东、江苏、河南、四川四省。不同地区的图案组合有同有异,根据图案组合和组合的变化情况,可以初步得出该图案流传路线依次为山东、江苏、河南、四川。到了四川后,捞鼎图像进入转变发展期,这里也是捞鼎画像最晚消失的地区,其图像结构的变化与移民的迁入以及当地葬俗等文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西安地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中小型墓葬中出土的釉陶鼎、盒、壶、樽、罐等器物外壁流行装饰由龙、虎、熊、朱雀、羽人、狩猎、山峦和云气等构成的模印图案。本文将这些装饰图案的排列组合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每种器物上模印装饰图案的分布排列特点,参照同时期墓葬中其他载体上的图像资料,将其分为四灵、仙人、斗兽和狩猎四个组群,对比文献资料,对这些模印装饰所表达的丧葬意义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长白县渤海"灵光塔"是现存东北最早的塔。详细介绍塔身镶嵌装饰花纹的数量、分布和样式,其镶嵌花纹装饰是莲花、云纹托宝珠图案,均为佛教文化常见图案。其部分花纹装饰应为后人补修时依照原图修正绘制的。  相似文献   

6.
赵琳 《文博》2012,(4):86-94
由于图案装饰并非明式家具的重点,因此在以往对明式家具的探研中,专门关于图案的探讨往往十分有限。本文从图案题材、图案布局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集中探讨明式家具上"少而精"的图案装饰,指出它不同于同时期其他工艺美术图案的独特之处。本文尤其着力于与古代早期玉器、青铜器上的图案进行比对,指出由于受到明代后期鉴古、崇古风潮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明式家具的图案属于"古风"类型,在题材与表现手法上都受到早期古代器物图案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亚洲的中亚和东亚以及我国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等广大地区,古往今来,在考古学文化中常见一种由“十”字交叉,四笔外挑内卷,构图对称,比例适中,形式优美的“(?)”图案花纹.这一美术装饰艺术,据考察在我国民间由来已久,并广为流传.同时在世界一些地区,亦多有发现,成为史前和历史时期美术装饰上表现独特,影响深远,颇有意义的一种图案花纹,而且也是为现今世界有关地区和民族所喜闻乐见的装潢图案.  相似文献   

8.
地毯样式与地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志扬 《东南文化》2006,(1):86-90,i0003
中国生产最多的传统地毯图案样式是:北京式、美术式、东方式,对这三种样式的地毯图案所呈现的截然不同的图案纹样和风格面貌进行比较,对地毯产生地区及使用地毯地区的人们所存在的不同审美习惯、美学思想、艺术主张,地毯装饰的室内环境等进行分析与比较,从而阐述不同风格特征的地毯图案是与不同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李飞 《四川文物》2006,(3):54-58
龙里巫山岩画是贵州一处重要岩画遗迹。巫山岩画人物图像内容涉及舞蹈、牵牛、牵马和骑马等。人物装饰比较丰富,“头饰羽”和“衣著尾”与史书记载相符,与晋宁石寨山两汉时期人物形象惊人相似;牛、马为主体图案说明当时广泛人工饲养牛和马。巫山岩画年代不早于西汉中期,应在东汉到魏晋前后。其风格与周邻地区同时代岩画风格一致。  相似文献   

10.
汉代画像石的装饰图案最为显著的特征体现在其边框装饰、基底纹样和一些以雕刻各种装饰纹样为主的画面上。这些装饰图案不完全是为了美观,其背后隐含着汉代人的升仙和追求吉祥如意、美化理想生活等民俗思想、寓意和忠孝观念、厚葬风气等。  相似文献   

11.
洛阳汉代彩绘陶壶装饰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洛阳地区出土的汉代彩绘陶壶数量多,图案精美,题材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从造型、图案和色彩三个方面分析了彩绘陶壶的装饰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宋辽时期,悬镜常被悬挂或镶嵌于墓室的顶心位置。长期以来,它只是与其他铜镜一道被视为普通陪葬品而未在功能上严格区分。从宋辽墓室悬镜的装饰纹样、所处位置以及图像配置关系来看,它在墓室中扮演着灵魂升往仙境入口的重要角色,是纵向图像体系的尽头,也是人间与仙境的通道节点所在。它虽在表现形式上受到建筑藻井营造方式的影响,但在思想诉求上体现的却是古老的"引魂升天"母题。它是两汉玉璧纹样和"天门"铜牌在宋辽时期的时代呈现,又结合了唐代藻井莲花图案的佛教内涵。我们以此为契机,可以对宋辽墓葬图像体系的整体装饰目的和根本诉求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王娟 《四川文物》2015,(3):60-67,82
汉画像石中的菱形类纹样至少有四种起源,形成"菱形纹"和"菱形套环纹"两种基础纹样。汉画像石上在两种纹样基础上衍生的菱形类纹样多达30余种,依据其图像功能可分为"装饰纹"和"符号纹"。汉代之后,菱形类纹样的象征意味逐渐淡化,仅作为一种简单的、装饰性的抽象几何图案被保留至今。  相似文献   

14.
谢涛  谢静 《敦煌学辑刊》2016,(2):146-155
敦煌图像中服用联珠纹的样式基本可以在织物图案上找到对照,但样式有所简化。据所见其内置主题纹样主要为朵花,排列方式多为散点排列。服用联珠纹的对象以佛国人物和外族世俗人物为主。装饰有联珠纹的服饰品种有僧祇支、裙、大方披肩、袍、襦、护领等,装饰部位多在服装的缘边。  相似文献   

15.
陶瓷装饰工艺中的剔,亦称"剔花",是根据艺术表现构图的需要剔表留白、形成图案的装饰效果。剔花瓷是宋元时期晋江磁灶窑的产品种类之一,其制作技法借鉴了金银器的装饰工艺手法。磁灶窑剔花瓷器物造型以陈设为主,纹样精美,风格迥异,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曾销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重要的外销商品之一。  相似文献   

16.
西夏佛教图像除了宣扬宗教思想之外,还体现着一种皇权意识。皇帝与上师列于说法图中的菩萨、佛弟子行列,除了显示皇族特殊的身份外,也在宗教上得到了认可,加强了皇权的控制力。此外,西夏皇权还可以从图像中人物的大小与服饰、画面的色彩、装饰图案等各方面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7.
试论商代金文的装饰图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利娟 《华夏考古》2012,(1):81-90,152
商代金文特别是族徽文字表现形式独特,构形近同图画,与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十分接近,若混于装饰图案中,则难于分辨。附于文字左右的装饰图案主要有三类:兽面纹、夔龙纹及鸟纹,而易与文字混淆的的装饰图案主要有目雷纹、双目纹、龟纹、蝉纹、火纹等等。  相似文献   

18.
佛教雕塑背光图像是佛教造像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是一般的装饰图案,它既受到佛教教义之限制,又遇到本土文化的融摄。在传统文化语境中,以圆形为主的佛教雕塑背光的外形象征着圆满、圆通、圆融,而其火焰纹、莲花纹、飞天纹、植物纹等装饰纹样则不仅是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华文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鸟纹的表现方式,汉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佛像八凤镜可以具体分为三类:A类出现最早,可以上溯至3世纪前期;B类流行于3世纪中后期,是佛像八凤镜中的主流;C类流行于3世纪末4世纪初,为该镜种的末期,佛像纹饰随着镜种的衰落而逐渐消亡。佛像八凤镜装饰的佛教图案包括坐佛、半跏思惟像及天人像等造型,是以3世纪时印度犍陀罗地区表现佛神通广大的图像及佛传故事图为底本创作的,与中国北方佛教南传初期的整体发展情况相适应。同时,佛教图像只是作为一种祥瑞图案,与神仙、瑞兽等形象混用于铜镜纹饰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神仙道教为主流信仰的汉晋社会对新传入的佛教所持有的包容态度。  相似文献   

20.
1994年,山西晋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莲寺大雄宝殿维修中,出土一块北齐乾明元年(560年)石刻。笔者经前往实地考查后认为这是一件石塔的部分塔身,其图像的内容属于《大方等陀罗尼经》中的"十二梦王"造像题材。下面就该石塔形制、雕刻内容、杂密图像等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