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土西夏文獻中,發現三種《孝經》類文獻材料,分屬於吕惠卿《孝經傳》與唐玄宗《孝經注》兩種不同文獻。兩種材料中《孝經》經文差别很大,本文從多角度進行比較,明確其出自不同譯者之手,爲不同的兩種西夏譯本。本文並對此前未解讀的俄藏十二章經文與英藏本同存世、漢文本作對勘解讀。《孝經》多種書題的翻譯以及兩種不同譯本的存在,表明儒家經典《孝經》在西夏時期流傳甚廣。  相似文献   

2.
本文對西夏遺存文獻中所載藏傳佛教"大手印"修法的傳承脈絡進行了梳理,其中有關劉掌廝囉爲薩欽貢噶寧波,金剛座爲也阿難,雅礱斯巴爲法獅子等分析,爲明確西夏所傳"金剛默有母修法"、"大手印"燒施念定、大黑求修法、金剛亥母修習法等與薩迦派的關聯,進而爲釐清西夏藏傳佛教的傳承世系和早期藏傳佛教的面貌提供了證據。  相似文献   

3.
李輝 《中华文史论丛》2023,(1):165-196+404-405
鄭州滎陽市文管所藏有一方經幢,上刻“大元特賜王印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冀國公大司空領臨濟一宗佛慧圓鑑雪堂大禪師靈寶舍利之塔”。本文結合洞林寺現存的幾方石刻,考證出幢主“雪堂大禪師”名普仁,俗姓張,自號雪堂,爲臨濟宗十八代傳人,是元代佛教界一位有影響的人物。雪堂普仁與以晉王甘麻剌、高唐王闊里吉思爲代表的有着極高政治身份和地位的人物關係密切。本文以雪堂普仁爲切入點,通過梳理普仁與甘麻剌、闊里吉思的關係,從一個側面揭示元前期漢法與蒙古法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相似文献   

4.
本文從政治史、科舉制度史的角度討論《孟子》在兩宋的地位變化,即《孟子》由子部升經的問題。特别關注熙寧四年變法以後的歷次政治變革中《孟子》地位的升降及其背後的影響因素,並進而梳理兩宋科舉正經、兼經制度的演變,對南宋紹興六年始實行的以"六經"爲正經、以《論語》、《孟子》等爲兼經的制度作了考證。本文認爲《孟子》上升爲兼經影響到其他諸經的沉浮,而經學結構的調整與變化,自漢武帝以來至兩宋,總是與政治、改革相關聯的。  相似文献   

5.
通常認爲前秦繼承前、後趙法統而在五德次序中自居木德。然而苻健建構政權時,極可能自居水德,在五德次序上承西晉而否定前、後趙。苻氏原與前趙相敵對,在短暫歸附的幾年中與其關係亦十分疏離。石虎時期,苻氏雖主動歸附,但在其歷史敍事中,苻氏爲石虎父子所猜忌,缺乏君臣之義。苻氏居木德始自苻堅。苻堅爲解決合法性不足的問題,行"内禪"、造圖讖、重建歷史敍事。苻堅改居木德,改"蒲"爲"苻"以應"艸付應王"圖讖,隱含以木承水的"内禪"之意。前秦建立及苻堅奪權的歷史經由苻堅的敍事重建,形成車頻《秦書》、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以至於《晉書》相關載記的敍述傳統。  相似文献   

6.
清代乾嘉著名學者錢大昕認爲宋元祐時翰林學士趙彦若爲宗室人士,近年則有人以趙彦若之父趙師民爲宗室文人。今考趙氏父子雖曾先後任職管理宗室事務的機構宗正寺,然宗正寺長貳在元豐改制前以國姓(宗姓、同姓)充,僅指趙姓,非宗室,而在《宋史·宗室世系表》中,雖列有師民和彦若之名,但彦若爲太祖弟魏王廷美七世孫,其父名公鑑,師民爲太祖八世孫,無子。是宗室之彦若比師民高一5,與字周翰之趙師民及其子彦若無涉。錢氏等誤矣。  相似文献   

7.
關於《真誥》與唐詩的關係,學界有人認爲,盛唐時,《真誥》已對唐詩發生了相當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唐代道教授籙制度的考察,認爲道教三洞四輔體系在初盛唐依然得以維持,因此只有極少數拿到三洞法師籙位的道士,纔有機會接觸到上清經和《真誥》。《真誥》擴大傳播並真正發生較廣泛的影響應該在中唐之後。因安史之亂,唐代政權漸失去控制力,使依賴政權維持的道教三洞四輔制度難以爲繼。所以,《真誥》對唐詩發生影響的時間,相應在中唐之後。這一情況與唐詩可以互相印證。  相似文献   

8.
《老子》書中的"爲"有一種專指老子所反對的不合"道"的行爲的特殊用法,這種"爲"與以"聖人"爲行爲主體的合"道"的"爲"義正相對。對《老子》中的"聖人"而言,"無爲"之義已由"天道無爲"説的"不見其爲之之迹"變爲"没有不合‘道’的行爲"了。根據《老子》用韻之文等線索,《老子》書中專指老子所反對的行爲的"爲"和"無爲"之"爲"原來應該是讀去聲的。從老子主張聖人應"爲"之事來看,他的社會、政治思想主要是消極、落後的。  相似文献   

9.
"盂蘭盆"一詞出自竺法護漢譯《盂蘭盆經》。一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都在探討"盂蘭盆"究竟意味着甚麽。一般引用唐代玄應在《一切經音義》中對該詞的解釋,即"盂蘭盆"意爲"倒懸"。自釋迦牟尼時代一直至3世紀,佛經是用口語流傳的。直至3世紀末,口傳佛典纔逐漸用梵文改寫。唐代玄應缺乏對於印度口語的理解,因此他對"盂蘭盆"的解釋極其牽强,毫無根據。"盂蘭"很有可能是來自梵文odana(米飯)的口語詞形olan(a)的音寫,這樣"盂蘭盆"就意味着"盛着米飯的鉢",《盂蘭盆經》就意味着"飯鉢經"。筆者認爲《盂蘭盆經》不是僞經,而是3—4世紀竺法護或其他某個譯者自一部印度原典所作的漢譯。  相似文献   

10.
黑水城遺址出土的兩件西夏文書儀是宋遼夏金時期僅存的書儀原件,具有較爲重要的學術價值。本文對保存比較完整的Инв.No.6990a號書儀文書做出翻譯,進行初步詮釋。這是一件既綜合,又簡明,屬於表狀箋啓類書儀,爲西涼府簽判梁德殊所備用,受書對象包括皇帝、宰相、經略等,書儀事項有表奏、恩乘、星變、尊生、時遇、慶詩等。從此西夏書儀的尊稱、謙稱等形式和内容來看,與中原地區的書儀一脈相承。本文還論證了此西涼府簽判書儀不是發現在西涼府,而是發現在黑水城的原因,探討了西夏西涼府簽判一職,對西夏職官作了補充。書儀中使用了多種占星術、星命學的詞語,可知西夏接受中原星占術浸染,流行星命占卜。書儀最後部分的七言八句贊詩,從"頷聯"與"頸聯"對仗,雙句押韻,平仄格律方面確定爲比較典型的傳統七言律詩。這是所見西夏文文獻中第一次發現律詩,顯示出西夏詩歌文學的一個重要側面,可以看到中原傳統文學對西夏的影響至深。總之,此西夏文書儀反映了西夏晚期政治、文化、社會的某些特點,也爲中國書儀增加了綜合性簡明書儀的類别。  相似文献   

11.
尊史説是龔自珍思想的重要觀念。他的尊史説有前後期的不同,前期表現爲治學合一論,後期則提出了史無所不包與賓賓説。史無所不包是横向的尊史説,而賓賓説則是縱向的尊史説,二者一縱一横,分别説明了史之所以尊的原由。龔自珍的尊史説是對一直以來的史不如經的傳統看法的顛覆,帶有關注社會現實的積極意義與重視文化發展的繼承性理念。  相似文献   

12.
孔子與天命     
《論語》中孔子對"命"與"天命"的使用大體上是有分别的,前者指人力不可違抗的命運,後者指體現儒家道德法則(即合乎"仁義")的"人生一切當然之道義與職責"(錢穆語)。孔子在不同場合所説的"天命",都有其具體所指。如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的"天命",可從劉寶楠説解爲"知有仁義禮智之道,奉而行之"。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結合其一生行事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所收《子羔》篇等有關材料來看,當指孔子五十五歲左右在魯國從政失敗出逃、體悟到上天所賦予他的真正使命是"傳斯文"——整理傳承記載着古代聖賢之道的典章文獻、禮樂文化。孔子爲了推行他的"仁義",賦予傳統"天命"以新的内涵;但他對傳統的"天命"説和"天"的觀念,雖有所懷疑或否定,卻並不明確反對,甚至仍有相當大的繼承。孔子對於"性與天道"的態度也與此相近。  相似文献   

13.
錢志熙 《中华文史论丛》2013,(1):261-301,397,398
七言作爲韻文體,在漢代已被廣泛使用,但作爲詩歌的一種體裁,卻至南北朝後期纔開始流行,盛唐以後方成爲詩歌的主體。這是由漢魏六朝的音樂體制決定的。漢魏六朝的詩歌史,經歷了由歌謡到樂歌,再到徒詩的演變進程。七言徒詩是從七言歌詩中發展過來的,早期的漢至晉宋的七言詩歌都是歌、舞詞,主要是由句句入韻與雜三七言這兩體構成,這兩體都不能成功地轉化爲大宗的徒詩體,這是由漢魏舊樂體制所制約的。南北朝後期,在新的音樂體制中,七言詩流行,隔句押韻的七言歌曲流行,並由此迅速孕生徒詩七言體。到了隋唐燕樂時代,七言已經成爲歌曲主體,同時在徒詩體中七言也逐漸成爲詩體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鑑於自漢至晉中國的社會結構、經濟基礎、政治制度和社會價值觀念基本上都無變化的情況下,在意識形態領域内不可能憑空冒出一個與儒學對立並引導當時觀念形態的玄學。事實上,被後世認爲的"玄學家",彼時都自認爲在致力於經學,並做出很多成績,"玄學"之名是在魏晉之後出現的。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一直有談論形而上學的傳統,並以倫理綱常爲自然之道,後來佛學也屬兩晉談玄的內容,因此把玄學簡單地稱作"新道家",是一種誤會。  相似文献   

15.
朱國治在江寧巡撫任上發動的奏銷案是清初重大歷史事件,雖屢經學界探討,然種種細節仍有待發覆。本文在發掘、整合新舊材料基礎上認爲,該案與明清奏銷制度息息相關。進而根據考證,認定該案名稱當爲"順治十七年分江寧撫屬奏銷案";並從錢糧清查與奏銷制度建設、區别"三欠"民欠、清廷政策轉向、官員考成嚴苛化及朱國治個人因素等方面考察發案原因;繼而詳考該案所應用的則例及案發的詳細過程。在詳細探討韓世琦對江寧撫屬奏銷案的繼續推進和清查工作基礎上,對清廷清理該案細節作出揭示。同時考察該案罹案人員在案發後的種種經歷,兼及部分人員艱難的起復過程。然後從審計制度建設、江南行政體系調整及財税制度建設三個方面具體探討奏銷案的影響,進而認爲該案對社會發展具有利弊相參的作用,一方面嚴重打擊江南士紳階層,另一方面則促進清廷諸項制度建設,並一定程度地維持了江南的穩定,標誌清廷對江南的征服,已由軍事或政治手段,轉化爲經濟與政治相結合。  相似文献   

16.
<正>一、引言:《大雲經神皇授記義疏》、《寶雨經》與武周皇帝的形象塑造在《明堂建設與武周的皇帝像——從"聖母神皇"到"轉輪王"》一文中(1),筆者曾指出,作爲政治景觀的"明堂",在武則天政治生涯有着特殊的意義。從皇后到天后,再到聖母神皇、聖神皇帝、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册金輪  相似文献   

17.
張靈  孫遜 《中华文史论丛》2012,(2):339-357,400
本文以寶卷印本爲研究對象,在目驗原書的前提下,從裝背、扉畫、字體三個方面總結其印本形制的特徵,考察寶卷從早期宗教出版物到晚期通俗讀物的演變。寶卷印本之所以出現這種前後截然不同的變化,是由其文體屬性的演變決定的,而這種屬性的變化正是其晚期受到以小說爲代表的通俗文學影響的結果。  相似文献   

18.
劉從政是唐敬宗皇帝入道受籙的度師,曾因此獲封"昇玄先生、檢校光禄少卿",隱然成爲天下道門領袖。此前學界對其所知甚少,本文利用保留在《唐文萃》中的《劉從政碑》及近年新見的一些墓誌材料,勾勒了他的生平及道門譜系。劉從政一生主要在兩京之間活動,其弟子遍佈關中及東都聖真、玄元等名觀。經過考證,可知劉從政出自潘師正的好友劉道合在嵩山傳下的上清别派,雖然不及司馬承禎一系的顯赫,但《劉從政碑》特别强調其上溯至東晉楊羲"凡十四世"的傳法譜系,顯示了對自身經法傳承的自信。  相似文献   

19.
<正>一、引言:《大雲經神皇授記義疏》、《寶雨經》與武周皇帝的形象塑造在《明堂建設與武周的皇帝像——從"聖母神皇"到"轉輪王"》一文中(1),筆者曾指出,作爲政治景觀的"明堂",在武則天政治生涯有着特殊的意義。從皇后到天后,再到聖母神皇、聖神皇帝、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册金輪  相似文献   

20.
聯邊指部首相同的字前後接續的文字現象。漢賦中存在大量的聯邊,這一方面與漢字的象形屬性有關,另一方面則是漢賦家同類相從的理念所致。漢賦聯邊承襲了始自《詩經》的修辭傳統,具有字形圖像化、聲韻音樂化的特點,生成了漢賦的形式結構層次,體現了漢代以多爲美、不忌重複、追求險奇的審美風尚。聯邊的衰落是時代風氣變化使然,劉勰提出的"省聯邊"觀點並非當時文人的共識,而是面對魏晉南北朝日趨縟麗的文風和)替濫造的用字情況,宣導新的文風以匡正時弊。漢賦聯邊衰落之後,它有時也爲險怪詩風借鑑,在後世文學創作中局部復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