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唐代史官韋述《兩京新記》已佚,後人1補甚多。有曹元忠據鮑崇城刻本《太平御覽》卷六五七1關於唐長安靖安坊崇敬寺石像的記載一則(《兩京新記》時稱之爲《西京記》)。此條記載爲:又曰崇敬寺有石像一軀,高五尺,製作粗惡,甚有靈驗。傳云是阿育  相似文献   

2.
<正>魏晉以降,由於佛教、道教等文化力量向山嶽地區的開拓,使山嶽從原先較爲單純的山神祭祀之所,成爲彙聚寺院、道館及神仙遺跡、學館、祠廟等多元文化景觀的地理空間(1)。這種新形態的山嶽景觀,成爲理解漢唐之間歷史變動的重要線索。與山嶽景觀的變化相伴隨,有關山嶽地理、歷史的記述也在這一時期興起。僅據《水經注》、《齊民要術》、《藝文類聚》等書徵引,就有《廬山記》、《南嶽記》、《衡山記》、《嵩高山記》、《華山記》、《泰山記》、《羅浮山記》等十餘種山嶽記。這些山嶽記詳細記述山嶽的文化和自然景觀,成爲後世山嶽志編纂的濫觴(2)。此外,隨着山中寺院、道館  相似文献   

3.
<正>魏晉以降,由於佛教、道教等文化力量向山嶽地區的開拓,使山嶽從原先較爲單純的山神祭祀之所,成爲彙聚寺院、道館及神仙遺跡、學館、祠廟等多元文化景觀的地理空間(1)。這種新形態的山嶽景觀,成爲理解漢唐之間歷史變動的重要線索。與山嶽景觀的變化相伴隨,有關山嶽地理、歷史的記述也在這一時期興起。僅據《水經注》、《齊民要術》、《藝文類聚》等書徵引,就有《廬山記》、《南嶽記》、《衡山記》、《嵩高山記》、《華山記》、《泰山記》、《羅浮山記》等十餘種山嶽記。這些山嶽記詳細記述山嶽的文化和自然景觀,成爲後世山嶽志編纂的濫觴(2)。此外,隨着山中寺院、道館  相似文献   

4.
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孝文帝定鼎洛陽時,"故都城制云,城內惟擬一永寧寺地,郭內惟擬尼寺一所,餘悉城郭之外"。由此可知在孝文帝時期的洛陽城市規劃中,城郭之內本沒有爲私人營造佛寺留下位置。在孝文帝的規劃中,城郭之內的土地也不會處於閑置狀態,應已劃分爲各個里坊,在里坊中則疏密不等地分佈着大小不均的私人住宅。《洛陽伽藍記》所記載的大量寺廟,基本都由這樣的私人宅邸改建而成。私人住宅轉變爲佛寺的方式,也就是常見於《伽藍記》的"捨宅爲寺"。  相似文献   

5.
<正>《史記疏證》一書六十卷,作者標注爲清代佚名。~①此書材料豐富,價值很高,但長期僅存抄本,並無序跋,又未署名,實難判斷其作者。《漢書疏證》一書二十七卷,情况也大致相同。作者對於著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這兩部書長期没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近年,董恩林《佚名史記疏證、漢書疏證作者考——兼論杭世駿史記考證的性質》~②一文,説明了《史記疏證》的文獻價值,又論證《史記疏證》作者即爲杭世駿,並進一步得出了《漢書疏證》也爲杭世駿所作的結論。董文一方面初步解决了困擾學界多年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在  相似文献   

6.
行記是起源於漢魏的一種特殊著述,同時又是一種獨特的文體。漢晉間出現了外國行記、行役記、交聘記三大類别,其淵源各别,寫法各異。唐以後,行記演爲四大流别:外國使臣行記多記域外地理方物、風土人情,文風誇誕;僧人行記謹守晉宋僧人行傳的舊規,采用傳記寫法記人敍事,首尾完整,文風拙樸,充滿宗教神秘色彩;文臣行記文學性最强,内容也最豐富;還有一種綜述體,非作者自作,而是由前人或時人行記改編而成。四種體式長期並存,流傳展衍,至清末民初仍餘脈未斷,成爲中國古代行記最基本的體式。  相似文献   

7.
《長編紀事本末》原名"皇朝通鑑長編紀事本末",是研究北宋晚期歷史的基本文獻。廣雅書局本作爲該書唯一刊本,其編校情況十分值得重視。廣雅書局本底本爲國圖藏王灝本,編校中經過了繆荃孫、廖廷相等細緻校勘,《藝風堂老人日記》詳細記載了該本校勘情況。校勘主要利用浙江書局本《長編》和《長編拾補》進行。《長編拾補》源自陸心源本《長編紀事本末》,陸心源本源自乾隆四十一年抄寫完成的王鳴韶本。而利用《長編》對《長編紀事本末》進行校勘補綴,則導致廣雅書局本距宋刊原貌頗遠。  相似文献   

8.
據南陽出土仲爯父鼎等,知周夷王有未嗣位長子監伯,其後爲監氏。監伯女監姬嫁新宮叔碩父,生子名山,作膳夫山鼎。鼎銘紀年爲三十七年,記山任爲王司飲酒職務。由監伯以下年齡估算,三十七年只能屬於周厲王,從而證明《史記·周本紀》厲王年數是正確的。  相似文献   

9.
馬小鶴 《中华文史论丛》2012,(2):285-308,399
《舊約·創世記》中的猶太人之祖雅各在希臘文《約瑟禱文》、科普特文《埃及人福音》、《九姓回鶻可汗碑》粟特文殘片、摩尼教中古波斯文祈禱文、伊朗語贊美詩中化身爲天使,在希臘文咒文與護身符中成爲人們祈求的天神,在敦煌摩尼教漢文文獻《下部讚》中被稱爲"頭首大將耶俱孚",在福建霞浦文書中則被稱爲"俱孚元帥"、"耶俱孚大將"或"俱孚聖尊",成爲護法天神之一。雅各從以色列人之祖逐步演化爲中國民間宗教護法的曲折過程,誠爲中西文化交流史引人入勝之一例。  相似文献   

10.
<正>引言東漢思想家王充是古今公認的特異之士,圍繞其生平,學界有許多聚訟紛紜的話題,本文所論即是其一。據謝承、范曄二人《後漢書》王充本傳記載,王充"少孤,鄉里稱孝",~①這本是正史人物傳記中極爲常見的叙述,却在後世飽受質疑。就管見所及,現存文獻中較早對王充的孝道踐行提出異議的是唐人劉知幾,其依據是《論衡·自紀篇》中的這段話:王充者,會稽上虞人也……世祖勇任氣,卒咸不揆於人。歲凶,横道傷殺,怨讎衆多。會世擾亂,恐爲怨讎所擒,祖父汎舉家檐載,就安會稽,  相似文献   

11.
<正>成書於東漢的《東觀漢紀·世祖光武皇帝》曰:"見更始諸將過者,已數十5,皆冠幘,衣婦人衣,諸于繡擁■,大爲長安所笑。知者或畏其衣,奔亡入邊郡避之。"這段史事在《後漢書·光武帝紀》中記爲:"三輔吏士東迎更始,見諸將過,皆冠幘,而服婦人衣,諸于繡镼。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二者大體意思相同,只是"諸于繡擁■"改成"諸于繡镼"。章懷太子李賢注《後漢書》曰:"《前書音義》曰:‘諸于,大掖衣也,如婦人之袿衣。’字書無‘镼’字,《續漢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對新見吐谷渾慕容氏成月公主的墓誌進行了錄文和初步整理,並就這一新出文獻與《弘化公主墓誌》《法澄塔銘》對讀,對與此相關的吐谷渾研究、唐代貴族女性修佛、長安寺廟研究等進行推展,並得出如下初步的結論:一,成月公主當係吐谷渾諾曷鉢與弘化公主所生,爲其次女,生於貞觀二十年(646),卒於總章元年(668),享年23歲。幼時即入唐代長安的興聖尼寺修習,卒於寺內,葬於明堂縣(今陝西西安長安區)少陵原。二,諾曷鉢至少育有五子二女,而一般的研究者僅提及其有三子。又,傳世文獻對弘化公主下嫁諾曷鉢的時間與出土的《弘化公主墓誌》不同,筆者以爲,應以墓誌爲準,至少交代分歧,兩説並存。三,成月公主所修習的興聖寺爲尼寺,但與一般的尼寺似有較大區别,其地理位置在長安外郭城通義坊,距皇城、宫城較近,在政治上與統治階級高層關係密切,高祖舍宅,太宗立寺,玄宗巡幸並任命寺主,在教義上當屬華嚴宗,故寺內有寺主法澄繪製的《華嚴海藏變》。而法澄圓寂後所葬的馬頭空,應是將其葬於馬頭空的窟室內,也就是中古時期僧人常采用的石室瘞窟法。  相似文献   

13.
李善注《文選》版本研究是"選學"研究的重點之一,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文選》李善注與"舊注"之間的關係卻很少措意,一般認爲李善《文選》"舊注"爲李善援引或節引。敦煌本《文選》以其分明的體例,區分了李善注與"舊注",説明李善注底本一些文章原有"舊注"的事實。敦煌本《文選》保存的李善注釋體例,在刻本中卻變得"漫無界限"。李善《文選》注底本一些篇章有"舊注"的事實被掩蓋,這與李善自敍其注釋體例的被忽視、刻本的訛亂及敦煌本《文選》長久湮没密切相關。  相似文献   

14.
<正>《翁同龢日記》作爲"晚清三大日記"之一,歷來被認爲於晚清歷史研究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意義,自上個世紀以來,利用《翁同龢日記》來窺測晚清政治風雲的研究成果已汗牛充棟,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晚清歷史的研究進程,其父《翁心存日記》於2011年由張劍整理出版,同樣被學者認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①,不過現存大多數成果也多以歷史文獻或其他角度來對其進行研究。但事實上,除了顯而易見的歷史層面的價值以外,翁氏父子日記  相似文献   

15.
洛陽出土的《支謨墓誌》雖非一方新誌,其研究價值卻仍然很高。誌文中關於支謨在"鬥雞臺事變"後北調河東抵禦李克用的內容篇幅很長,所涉及的支謨佈置河東防禦,堅守雲州,招撫李克用等內容爲我們提供了史書中未見的歷史細節。其中尤其令人驚駭的是有關其曾射殺李克用的記載。該誌文爲我們更加全面認識該事件以及唐後期河東、代北的政治軍事形勢提供了很多珍貴資料。  相似文献   

16.
羅寧  武麗霞 《中华文史论丛》2021,(4):345-398+408-409
唐宋時期,人們一般用傳記、雜傳、雜傳記來稱呼《霍小玉傳》等今人所説的傳奇作品,元明清時傳奇一詞則一般指稱戲曲文本,1920年代之後傳奇纔用以指稱一個小説類别。作爲古代小説之類别的傳奇,是在現代學術體系中建構出來的概念和文類,人們以現代的文學觀念、小説觀念以及審美趣味去審視、選擇古代材料,建構出傳奇的譜系和歷史。今人所謂傳奇的作品,其主體是傳奇性(體)傳記,另外又經擴大化加入小説中的篇段以及其他文體和文類的作品。而小説中的傳奇筆法和風格,違背了小説記見聞的寫作原則,清代學者多有批評。將傳奇理解爲一種風格和寫法,能更好地認識小説、傳記這兩大文類以及三者之間的關係。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過對遼代《耶律曷魯妻掘聯墓誌》與敦煌文獻《記室備要》的對比分析,發現墓誌的主要內容大多抄撮改編自《記室備要》一書。由於此方墓誌極有可能出土於遼上京臨潢府附近,筆者推測唐代《記室備要》等掌記文書早在遼朝初年即已向北散佈至契丹的腹心之地。遼初對於中原人才及藩鎮制度的吸納、繼承,爲記室文學向北傳播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上博楚竹書所謂的《子道餓》篇當稱之爲《魯司寇寄言游於逡楚》。此篇記載的主要是子游之事,與孔子無涉。簡文所謂"魯司寇寄言游於逡楚",子游辭行"至宋、衛之間"遇險,當是子游爲孔子"廬墓三年"以後之事。這是傳世文獻從來沒有過的新記載。以此與《荀子·非十二子》篇互參,可知子游在孔門中的地位,遠勝於子夏、子張之輩。上承孔子,下啓思、孟的,不是顔、曾,而是子游。  相似文献   

19.
<正>《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第2期刊出孟憲實先生的《論高宗、武則天並稱"二聖"事》一文,推定高宗、武則天時兩例使用"二聖"一詞均屬於宮中範圍,並以龍門石窟題記未見"二聖"爲旁證,認定史籍所載"二聖"乃是由宮中推至天下的擴大化之辭。就筆者所見,"二聖"一詞在高宗、武則天時尚有兩例。其一出自封道言《大唐故淮南大長公主墓誌銘并序》(載岳連建、柯卓英《唐淮南大長公主墓誌  相似文献   

20.
正晉陸雲《寒蟬賦》:"於是靈岳幽峻,長林參差,爰蟬集止,輕羽涉池。清澈微激,德音孔嘉。承南風以軒景,附高松之二華。"其中"涉池"一詞,《陸士龍文集校注》校記稱"《文選補遺》、《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七十二家集》、《歷代賦彙》、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均作‘莎佗’",並以"涉池"爲是,解釋説:"涉,掠過,《説文》:徒行厲水也。此二句言於是蟬之棲止山林,輕盈羽翼掠過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