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正>"六堡茶"的发源地是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因地域而得名"六堡茶"且流传沿用至今,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也就是说,六堡茶的核心产区就是六堡镇。核心产区的六堡茶,当地人叫"三原"六堡茶。"三原"为原种、原产地、原工艺。即采用原产地的原种六堡茶叶利用原工艺(传统工艺)制作的六堡茶,简称为"三原"六堡茶。"原种",即生长在六堡镇(含旧称五堡的狮寨镇,下同)境内的本地六堡茶群体种。"原产地",即六堡镇,也就是六堡茶的发源地。整个六堡地域独特的气候环  相似文献   

2.
<正>梧州目前生产的六堡茶产品,在加工工艺及原料上均有很大差异,形成的六堡茶品质风格大不相同。归纳六堡茶所有茶品及其加工工艺,目前六堡茶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主要由六堡乡农家或小型规模茶厂生产的农家传统型六堡茶,其中包括细嫩的六堡社前茶、原料中等的夏秋茶和原料粗老的六堡老茶婆;第二类为大中型茶厂以传统硬化地板渥堆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六堡茶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并喜欢,很多茶友特别是北方茶友对这个"堡"字颇有疑问:何为"六堡"?"六堡"之堡何意?"六堡"这个堡字该怎么念?有人认为这个"堡"为军事防守构筑之城堡,有人认为是土筑的小城或村镇,更有人认为是一个里程单位,或与"铺"通假,作驿站,念做"pù"(北方多用作地名)。据笔者考据,这些用法都不是六堡这个"堡"  相似文献   

4.
<正>六堡茶是广西特产,因原产于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其品质素以"红、浓、醇、陈"四绝而著称,早在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列为中国名茶之一。近年来,苍梧县抢抓广西壮族自治区打造千亿元茶产业和梧州市打造百亿元茶产业目标的发展机遇,大力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六堡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今年7月,苍  相似文献   

5.
正久闻六堡茶美誉,笔者偶得机缘,随同调研组来到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商埠之称的梧州市考察,在六堡茶制作技艺体验馆内,访问了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第六代传承人石濡菲。她是集茶叶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厂长,茶厂经营的"濡菲"牌六堡茶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石濡菲是2014年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堡茶制作技  相似文献   

6.
六堡茶     
<正>六堡茶原产地为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属黑茶类,是后发酵茶。六堡茶选用苍梧县群体种茶树的鲜叶为原料,按传统工艺制作的为传统工艺六堡茶,按现代工艺制作的为现代工艺六堡茶。不论是传统工艺或现代工艺的六堡茶均各有其特点,都得到了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喜爱。六堡茶属于温性茶,除了具有其它茶类所共有的保健作用外,更明显的是具有祛湿、助消化、清肠胃  相似文献   

7.
梧州位三江交汇处,自古水运发达,其北部山区的六堡茶核心产区,陆路艰难而多有河溪流入西江。优良水运条件和广府茶文化的兴旺及南洋华侨热捧,极大促进六堡茶传播发展之际,千年"海上丝路"再添支脉——一条接桂粤港直通南洋的"茶船古道"。沧海桑田,昔日风采今安在?古道肇始流变文化积淀,且由本文细细道来……  相似文献   

8.
<正>六堡茶的做优做大做强是因为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更是六堡茶企业自身努力勇于创新的结果。本文主要介绍部分苍梧县政协委员和茶人在六堡茶核心产区办企业,致力于为传统六堡茶发展的动人风采。  相似文献   

9.
传说上古舜帝南巡到苍梧初开岭南茶文化之源;茶之为饮,古药书《桐君录》称"广交最重"(汉置交趾部统领岭南九郡,部治所在广信县);北宋苏轼西江品茗留下佳话;清代六堡贡茶跻身全国名茶之列;百年前六堡茶驰誉粤港南洋,几度起落今再兴旺——因地而名的六堡茶,藉产地特殊自然环境与独特工艺造就的品质,柳暗花明,气韵连绵,岁月留香。  相似文献   

10.
<正>热爱喝茶的人,对茶叶的产地都特别的注重。于是,就有了因地而名的名茶,也有了因茶而名的名地。因地而名的名茶,那一片土地必定是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人间热土,积淀了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喝那里的茶,可以纪游、可以壮游、可以神游。因茶而名的名地,那一片土地即使景观不甚出色,但必定是内蕴优异,山水之间必定还有一个与之极度匹配的小气候环境。六堡茶因地而名,但六堡不是一个风景殊胜之地,  相似文献   

11.
正《丝路上的茶叶贸易:欧洲人为何抛弃绿茶选择了红茶?》1705年,英国爱丁堡刊登了一则广告:"绿茶每磅售价16先令,红茶每磅30先令。"这个广告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绿茶比红茶便宜将近一半;二是当时的英国是红茶绿茶并行。那么后来,红茶是如何压倒绿茶,成为占当今世界消费80%的茶呢?一是绿茶保存难度大,在大海上漂流的过程中,受到潮气、海风的侵蚀,茶叶很难保持好的状态。而红茶经过完全发酵,被取出水分,具有保存更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六堡茶异军突起。百年沧桑,古法工艺没入岁月尘埃。多年追寻,本文作者幸获若干史料和实物,据以考证推知当年六堡茶种植采摘特点、炊蒸压篓发酵之制茶标准工艺、自然发酵之精髓。古法制出之茶品,独具一格,"远年顶好",即便百年存世老茶,也茶气冲盈,陈香浓郁,层次质感如远山重峦叠嶂。  相似文献   

13.
<正>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由清光绪元年(1875年)徽州"谢裕大茶行"创始人谢正安创制。茶叶白毫披身,牙尖似峰,故名毛峰,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属绿茶。冲泡后,芽叶初时竖立悬浮于水中,继而徐徐下沉,芽挺叶嫩。嗅之鲜爽清新,近似兰香或板栗香味。汤色清澈,味鲜浓而不苦,回味甘爽,堪称极品。干茶经冲泡去汤后留下的叶底嫩黄  相似文献   

14.
近代安徽茶业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安徽是全国产茶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阳春三月,大江南北,几乎无处没有茗香。江北所产茶,一般统名曰“北茶”,又名“六安茶”;江南所产茶,一般统名曰“南茶”,又名“徽州茶”。皖北的六安、霍山、金寨的绿茶,名扬国内,皖南的祁门、建德的红茶,誉满海外。茶业在我省农业经济中占居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安徽种茶历史悠久。早在魏晋时代,就有了绿茶的生产,唐宋时期,绿茶已名声大振  相似文献   

15.
普陀佛茶     
又称普陀山云雾茶,是我国绿茶类古茶品种之一。因其最初由僧侣栽培制作,寺院提倡僧人种茶、制茶,并以茶供佛,以茶修佛,故名佛茶。"叶有白茸,瀹之无色,徐引,觉凉透心腑。"早年佛茶外形似螺非螺,似眉非眉,形似小蝌蚪,故又称凤尾茶。  相似文献   

16.
<正>茶之为饮,始于神农尝百草;种制茗茶,秦汉方兴;茶道之风,唐宋大盛;明清以降,"开门七件事",茶占其一,提神消滞待客,清心雅志行道……中华茶文化数千年,雅俗并进,积淀厚重;名茶佳茗,亮点纷呈。苍梧古称广信,汉交州苍梧郡治所,茶文化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梧州城北苍梧县多贤乡之六堡(今六堡镇)为后人所称六堡茶之核心产区。此域山  相似文献   

17.
"元泡茶"这个词,这个概念,基本从现代生活中消失了。元·第一。元泡茶,茶叶第一次泡出的茶汤。从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下,喝茶,尤其是喝元泡茶,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说起来,我老家在东山,东山盛产碧螺春茶叶。碧螺春茶,最初乡人管它叫"吓煞人香"。清康熙帝喜欢这茶,但又觉得这茶叶名字有点土,便给  相似文献   

18.
洪州器首先见之于唐陆羽"茶经"。陆羽品评当时瓷器,把洪州器列于第六,在岳州、寿州器之间。它的缺点是"色褐,令茶色黑"。自从茶经有这么一段记载,后来一般陶书就据此而衍出一个洪州窑的名称来,把烧造的地点注明在南昌;因为望文生义,南昌原来是洪州治。  相似文献   

19.
正吓煞人香是横空出世的碧螺春苏州的名茶除了白云茶、天池茶为历代记载传扬外,清以来却是碧螺春闻名天下,与龙井相伯仲。其实,早在唐宋以来,太湖洞庭山就开始采制茶叶,品种也较多,有西山剔目、东山片茶,也有粗杂的边销茶。清王维德《林屋民风》载:"土产茶出洞庭包山者,名剔目,俗名强茶。出东山者品最上,名片茶。制精者价倍于松萝。"清方武济撰《龙沙纪略》云:"茶自江苏之洞庭山来,枝叶粗杂,函重两许,值钱七八文,八百函为一箱,蒙古专用,和乳交易与并行。"由此可知,清初洞庭山采制的茶  相似文献   

20.
刘桂云  木子 《旅游》2012,(11):11
雨中宜喝茶。平时多喝绿茶,知堂老人对绿茶情有独钟,喝茶时很自然地想起他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茶意如斯,喝的是一份淡泊。可最近读潘向黎的书,提到茶禅一味,最应该用白茶。对白茶,生向往之情。喝白茶之前,闻白茶名,以为叶是白色,茶汁如乳。得白茶小包,佳茗似佳人,不由起了珍重之心。雨日不外出,取玻璃杯,打开装有茶叶的小袋,茶香已在鼻际,取出茶叶几枚,托于掌心,叶披白毫,纤细如针。白茶是茶中贵族,宋徽宗应该是它的推崇者,他在《大观茶记》中写道:"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茶自山中来,得茶心欣喜,赞其如玉在璞,白茶当之无愧,茶生山林时抱朴守静,叶入杯中茶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