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卞权 《炎黄春秋》2011,(1):56-60
1967年1月28日,上海发生了震动全市、全国,惊动毛泽东的"1·28"首次炮打张春桥事件。斗转星移,至今已43年过去。当年参与这一事件的红卫兵上海市大专院校革命委员会(红革会)的学生们,现在都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  相似文献   

2.
古代关于国家的起源,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类:天降命说,禅让说和封建说。 (1)降命说。如《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可以为降命说的典型。商人相信它们原来只是一个玄鸟,即燕子为其图腾,由图腾而产生氏族、部落。以后它们建立了国家,也就以商为其国号。“受命”称王,就是接受天的命令而称王的意思。就天、上帝来说,谓之“降命”或者“授命”,对于或天子来说就是“受命”。这命不但是个人的命,也是一姓一氏的命,一个国家的命。失掉了天命就是“坠命”,上帝就应许别一氏族或部落取代了它,这就是“革命”,意思是天命改变了。“天命”或“命”实际相当于政权或国家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天命观是儒家思想里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天命就是"创造",这里的"创造"是指创造万物自身,而不是物之现象。中国的哲学从天命出发,从天命开端而后涉及人、物。我们的文化以天道,天命,天理开端,然后引向人间。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就因其具有创造性,也只有人才具有创造性,与天一样的"创造性"。孔子以践仁来彰显天道,孟子继而提出"人性善",强调道德性。践仁,实现道德之善,都是由内向外,所谓"内圣外王"。这种天理之流行转为人性善,正是儒家文化的精神所在,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4.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天命思想具有明显不同,前的核心是“皇天眷佑后金”,而后的主流意识是“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他们的天命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敬天”到“信天”再到“疑天”的演变过程,最终完成了与儒家天道观的接轨。他们天命思想的每一次演变都与后金政治的内容和运作方式密切相关,而历次演变了的天命思想都或推进或制约了后金及大清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孔子與天命     
《論語》中孔子對"命"與"天命"的使用大體上是有分别的,前者指人力不可違抗的命運,後者指體現儒家道德法則(即合乎"仁義")的"人生一切當然之道義與職責"(錢穆語)。孔子在不同場合所説的"天命",都有其具體所指。如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的"天命",可從劉寶楠説解爲"知有仁義禮智之道,奉而行之"。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結合其一生行事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所收《子羔》篇等有關材料來看,當指孔子五十五歲左右在魯國從政失敗出逃、體悟到上天所賦予他的真正使命是"傳斯文"——整理傳承記載着古代聖賢之道的典章文獻、禮樂文化。孔子爲了推行他的"仁義",賦予傳統"天命"以新的内涵;但他對傳統的"天命"説和"天"的觀念,雖有所懷疑或否定,卻並不明確反對,甚至仍有相當大的繼承。孔子對於"性與天道"的態度也與此相近。  相似文献   

6.
正作者在《一份由"革债会"提供的"革命债券种类表"》~([1])一文中,提到《嘉德2004年春钱币拍卖目录》第3616号拍品,即"金山中华会馆代理广东国民军政府驻美洲筹借公债总局收条";并称其是"革债会"所提供的"革命债券种类表"之"光复时期第41号",  相似文献   

7.
<正>尚有一事須予明辨。《舊唐書》將薛懷義列入《外戚傳》,趙翼《廿二史劄記·新書改編各傳》指責"固屬非類",其實大有講究。《舊傳》載:"則天將革命,誅殺宗屬諸王,惟千金公主以巧媚善進奉獨存,抗疏請以則天爲母,因得曲加恩寵。……賜姓武氏,以子克乂娶魏王武承嗣女。"此事與上下文無直接關係,忽入其間似覺唐突。按載初元年(690)九月武后"革唐命,改國號爲周,改  相似文献   

8.
<正>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哈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区别于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建元天命(1616-1626年),铸行满文"天命汗钱"和汉文"天命通宝"。《清史稿.食货志.钱法》:"太祖初铸天命通宝钱,别以满汉文为二品,满文一品钱质较汉文一品为大……"。满文天命汗钱系用老满文书写而成,读法顺序  相似文献   

9.
蒋亚星 《黑龙江史志》2013,(19):154-155
秦国自身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恰逢"礼崩乐坏"的出现,给秦国的崛起制造了机会,使其成为旧制度中诞生的新型角色。礼制的毁坏,无疑成了秦国践踏和超脱传统天命思想的翘板。其民族的"外倾"特点与后来居上的优势,有力的反击了传统天命思想的束缚。因此,秦国的邦交思想与"天假助不善"、"天赏观""、天罚观""、报及后世"等这些传统天命理论并不是相悖的,而是一种新势力的崛起,一种旧思想、旧秩序的衰败。  相似文献   

10.
吉恩·夏普的"造反理论"仍在发酵,值得警醒与前几年相比,美国政治理论家吉恩·夏普已经老了。两个月前,他刚刚过了自己的85岁生日,生活中的他也越来越离不开拐杖的陪伴。不过,与他的日渐衰老相反,他的理论却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在世界范围内生根开花。多年前,夏普曾在席卷东欧的"颜色革命"中名噪一时,被称为"颜色革  相似文献   

11.
"天命"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代表着王朝统治合法性的来源。儒生通过对古史的构建,将禅让与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汉魏禅让过程中,这一政治理想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却在魏晋嬗代中走向了终结。陈寿在《三国志》中记有高贵乡公曹髦至太学与博士问答经义一事。其中与庾峻问《尚书》一段,高贵乡公力主郑说,是因为郑玄明确指出禅让应有"天命"作为依据,而司马氏在当时虽有实权,并无足以显示其"天命"的依据。最终高贵乡公的横死,使得"天命"理想彻底瓦解,开启了两晋南北朝以降新的禅让模式。  相似文献   

12.
清华大学藏楚简《芮良夫毖》共存二十八简,保存基本完好,略有残损,经过整理,大体可恢复原貌,篇题为整理者所加。芮良夫是周厉王时代的名臣,有关他的事迹又见于《逸周书·芮良夫》《国语·周语上》《史记·周本纪》。简文内容属说教的性质,告诫各级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敬畏天命,体恤民情,以德治国。《诗经·桑柔》云:"为谋为毖。"《诗经·小毖》云:"予其惩而毖后患。"简文中有关民众舆论的评述十分重要,是研究《诗经》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3.
玄圭是大禹治水和夏禹开国神话叙事中的核心符号物,在民间传说和精英的历史书写中,逐渐从"告功"之器转变为"天命"象征的符瑞,这一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与"斧始初开"创世神话、析圭而爵、执圭以告、土圭测影等又有何种关联?新近出版的《禹赐玄圭》就是以玉圭为核心,把考古实物、甲金文字、文献叙事和神话叙事等诸多学科提供的相关证据关联起来,进行了宏大而微观的互证互释,讲述了玉圭这一延续了四千多年的玉礼器的源流因革及其诸种象征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孫正軍 《中华文史论丛》2011,(1):135-160,400,401
對於《隋書·禮儀志六》所記梁代印綬冠服制度的史料來源,日本學者小林聰先生提出,其基礎是梁武帝天監二年所頒佈的"天監二年令"。本文考察認爲,隋志記載並非本自梁令,而是以《宋書·禮志五》所記百官印綬冠服制度爲基礎,並補充西晉泰始令及其衍生著作,以及東晉以降至梁初的各種制度變革綜合而成。因此,隋志所記並不能如實反映梁代印綬冠服制度。由此指出,在利用史料之前,對文本進行史料批判是一項不可或缺的作業。  相似文献   

15.
《青年杂志》创办之前,陈独秀已经亲身经历了清末革命党暗杀清朝权贵、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国成立、“二次革命”、袁世凯滑向帝制自为……短短几年时间里,走马灯似的政治剧目让他越来越看不准未来的时局。那时,大家都觉得封建专制推翻了,民主共和了,中国有希望了。可是现实的发展总是与期待的理想格格不入。就像鲁迅在《小杂感》里调侃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相似文献   

16.
"天"字在中山王器铭文中频繁出现,为探寻白狄中山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提供了殊为可贵的材料。铭文中反应了"天"赐忠臣的缘由、白狄中山的祭祀对象以及祭祀方式等。最后我们认为白狄中山的天命鬼神观念源于华夏文明的同化。  相似文献   

17.
<正>《宪台通纪·作新风宪》(《永乐大典》卷二六〇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290页)条云:"天历元年九月二十五日,本台官奏:……初立廉访司时分,革了四个书吏,改做一员照磨管勾,专管架阁库文卷,收掌赃罚钱物。"文中"书吏"  相似文献   

18.
"红色资源",亦可称为红色文化资源,是指在长期革命斗争时期遗留下来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及革命人物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等珍贵历史资源,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革命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留下的革命文物、革命事迹和革  相似文献   

19.
一、湖北革命纪念馆事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湖北与全国其他的兄弟省市一样,也是很有必要大力发展革命纪念馆事业。革命纪念馆是为纪念近、现代革命史上重大事件或杰出人物并依托于有关革命遗址、纪念建筑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通过革  相似文献   

20.
古钱     
天命、天聪汗钱女真族建金国(后金)后所铸钱。1616年努尔哈赤称可汗,国号金,年号天命,铸满文"天命汗钱"及汉文"天命通宝"。钱径2.7—2.8厘米,重5.4—6.4克。皇太极继位,1627年改元天聪,铸当十大钱。钱文"天聪汗钱",背穿左"十",右"一两",均满文。钱径4.4厘米,重26.4克(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