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东台的厨师在过去称为厨子,虽然说社会地位不高,但在东台厨子却是"两难"之一,所谓"两难",就是"秀才"和"厨子",因为这两项职业都要经过艰辛努力才能功成名就。书读好了可能成秀才,进而入仕奉官;厨艺精了可能成为厨子,亦能过殷实日子。对于穷苦人家而言,拜师学厨是更为现实的职业选择,不过学厨子却比较艰苦,因而在过去老东台,做厨子的不是家中传  相似文献   

2.
莫荣强 《炎黄春秋》2010,(10):15-20
<正>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总书记瞿秋白,曾为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书撰写的序言,在这篇《序言》里,瞿秋白还给毛泽东和彭湃一个称号:"农民运动的王!"其实,当时中国"农王"有三个:即湖南的毛泽东,广东的彭湃,广西的韦拔群。金冲及先生在他主编的《毛泽东传》一书中说:"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在实践上致力于农民运动的,是彭湃。1922  相似文献   

3.
汉初,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对在灭秦战争中战功突出的将士及亲属大行分封.其中仅列侯就分封了811人.列侯在二十级爵制中处于最高的等级.按金字塔等级划分的话,除了皇帝、诸侯王外,列侯就是第三等级了.本文就列侯在当时的政治地位进行一下探析.  相似文献   

4.
正贫穷饥饿的童年,让作家刘震云从小萌生了当厨子的理想。这源自一次不愉快的经历:有次家里来了客人,到午饭时,家里却没东西招待。家中有8口人,外加3个客人,母亲把父亲叫到一旁交代说:"你到镇上的饭馆赊3个馒头,赊多了我们还不起。"父亲到镇上饭馆赊馒头时,遭到厨子的羞辱:"你们家人的嘴咋恁贱呢?没有馒头  相似文献   

5.
邵燕祥 《炎黄春秋》2012,(10):86-91
没有真相就没有历史。这本书在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即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发动之前)的历史背景下,写了九位有代表性的全国一流教授、学者、专家的生存处境。其中除任职北京农业大学的蔡旭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陈垣两先生外,冯定、王瑶、傅鹰、贺麟、马寅初、汤用彤、冯友兰几位先生都是北京大学这个"天  相似文献   

6.
清代、民国时期,平定人在外埠从贾,经营有钱庄、当铺、铁货店、煤栈、砂器、陶器、制革、染坊、百货、运输等行业,其中最大的行当就是染坊,当地人称“走染坊”.是当时平定人谋生的一大途径。  相似文献   

7.
陈力 《文献》2018,(6):3-15
本文系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1933年至1945年间致古文字学家、青铜器研究专家容庚先生十三通信札的笺释。信札中除徐中舒与容庚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外,还特别提到了三十年代中期著名的民间学术团体"考古学社"的活动,以及徐中舒先生代表史语所请容庚先生帮助购买二件商代印玺和刘体智善斋青铜器等事,对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术史研究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献》2018,(6)
本文系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1933年至1945年间致古文字学家、青铜器研究专家容庚先生十三通信札的笺释。信札中除徐中舒与容庚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外,还特别提到了三十年代中期著名的民间学术团体"考古学社"的活动,以及徐中舒先生代表史语所请容庚先生帮助购买二件商代印玺和刘体智善斋青铜器等事,对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术史研究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前,有一个景颇族农民,家境贫寒。他和妻子、小孩住在矮矮的竹楼里,屋里除了破烂的炊具外,空荡荡的,真是:一石头打个穿心通。一天,农民对妻子说:“喂!老伴,我们这个日子过不下去了,请位先生算算吧!”妻子同意了。于是,农民和妻子找到了一位先生。农民恭恭敬敬地对先生说:“先生,我们太穷了,请您替我们算算会不会富起来。”先生看看农民问道:“你会种庄稼吗?会不会干活?”农民连连答道:“会干活,会干活!”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先生,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在中国广麦富饶的土地上留下了这位中华民族优秀儿子的光辉足迹。"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正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笔者认为,李大创先生不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缔造中国共产党两个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对中国农民问题也作了积极的探索,是中国农民运动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是早年农民运动实践的先驱之一。一深深的农民情结李大测出生于今河北省乐亭县大黑蛇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生活在浩翰的大海(渤海)之滨和川流不息的滦河岸边,这对于陶冶李大别的性情,开…  相似文献   

11.
正王西野(1914—1997)先生,与颇有声望的古建筑园林大师陈从周(1918—2000)有着深挚的友谊。西野先生曾不无感慨地说:"我与从周数十年相交,一起论诗作画,探讨造园艺术,爱好相同,甘苦分尝。"陈从周则认为:"我们是直谅之交,在朋友中只有西野兄。"两人堪称"白首如新,倾盖如故"的文人情谊。笔者因追随西野先生学习文史,也就多了一份师生情谊。如今先生虽已辞世20多年了,但在与友人谈及先生时,依然怀念深切,所涉话题除了赞誉其道德文章外,最多的总是他在园林、书画、诗词等领  相似文献   

12.
王尧礼 《贵州文史丛刊》2013,(3):F0002-F0002,F0003
三年前年的夏天,忽得北京罗怀祖先生电话,说:"您在《〈石语〉与黔诗人》中说到陈田的诗稿抄本不知是否尚在人间,我告诉您,还在人间,就在我手里。"我与罗先生素不相识,他在互联网上读到拙文,然后搜索我的名字,找到了我的新浪博客,获知我的单位,打电话到单位询得我的电话。我问陈田诗稿何以在他手里,他说他是陈田的外孙,罗振玉之孙,前些时候整理其父遗物时,见到了这册诗稿,其中就有拙文提到《茨棃十六韵》。陈松山与罗雪堂是亲家,我还不知道呢。"这本诗稿上百年了,没想到还会有人在寻找它!"罗先生不无感慨地说。罗先生今年六十六岁。我问除此诗  相似文献   

13.
《巴蜀史志》2014,(5):55-59
出身农家投笔从戎 问:李家钰将军的家庭环境如何? 李克林(以下简称李):我的父亲李家钰.1892年4月25日出生于蒲江大兴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人口众多,却只有几卣田赖以为生,后来祖辈经营染坊生意,家境便有了些好转,父亲得以进入私塾和小学学习。  相似文献   

14.
自然分类法是唐兰先生在偏旁分析法及其重要的文字学理论"三书说"基础上提出的。唐兰先生希望自然分类法除用以编排古文字字形外,同时还能够反映出汉字的谱系发生。在理论提出近三十年之后,唐兰先生才付诸实践,计划编写"甲骨文全集自然分类简编",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有完稿问世,但从《唐兰全集》中所公布的稿本,可以体察到唐兰先生的自然分类思想及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15.
今年初,从中国的金启先生那里寄来了一部罕见的学术论文集,这就是有着新颖书名的《爱新觉罗氏三代满学论集》(以下简称《三代论文集》)。金启稼先生是我1980年初所知晓的中国屈指可数的女真语学、满洲语学学者。1982年我在日本北海道大学收集满洲通古斯语著作时,第一次看到了金启稼先生与其父金光平先生合著的《女真语言文字研究》(1980年出版),这才对他有了认识。这之后就和金启稼先生有了信件来往和学术资料等的交换,并从先生那里收到许多在北京、内蒙古大学和辽宁省民族研究所等处发表的先生的论著。至今我所收到的这些论著中,…  相似文献   

16.
马洪林先生的《康有为大传》记康从香港归来后,埋头研究经籍。"每天早上抱着一批书,向桌子上一放,右手拿着一把锋利的铁链子.猛力问下一扎,维穿两本书,今天就读两本书,锥穿三本书,今天就读三本书,每天不读完这'一推书'.决不休息。──时间久了,眼皮也闭不起来,臀部也起了核刺。"这段刻苦自砺的轶事大概出于梁启勋的《"万木草堂"回忆》"记得幼博世叔(即康广仁)同我们说:'你们先生,从小就很用功读书,每天早上拿五、六本书放在桌上,右手拿着一把尖利的铁锥,用力向下一锥,锥罗两本书,今天就读两本书,锥穿三本书,今天就读…  相似文献   

17.
李铭敬 《文献》2006,(2):171-181
一 《冥报记》为唐朝初年唐临所撰,是一部鼓吹佛教因果报应的"辅教小说".其成书时间史书无载,依书中所录故事,大致可推测为永徽年间(650-655).岑仲勉先生考之为永徽四年(653).《旧唐书》卷八十五《唐临传》云:"所撰《冥报记》二卷,大行于世."  相似文献   

18.
楚(我阝)陵君三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12月,江苏无锡前洲公社前洲大队社员在高渎湾芦塘里,从一米多深处挖出三件带有"(我阝)陵君"铭文的铜器,同时发现的还有(匚也)、洗以及据称为"刀"和"剑"的铜器各一件。其中除"刀"和"剑"已碎折成数截当时即被抛弃外,其他各器经冯其庸先生抢救,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前些时候,我们有机会看到了这批铜器,承冯先生嘱代为施拓  相似文献   

19.
翩翩澳洲行     
我们有蓝得透澈的天空,在这里你会感到自然质朴和清新,这是一种自由的感觉。"这是澳洲旅游局亚洲区总裁RichardBeers先生发自内心的一段话。日前,澳洲旅游说明会的准备工作正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紧锣密鼓地进行,RichardBeers先生此次北京之行也是行色匆匆,但还是于百忙中安排了《旅游》杂志的采访。澳大利亚是距中国最近的西方国家,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旅游爱好者。仅去年赴澳洲的人数就达8万之多,而且预计近二、三年中都会以每年2万人数的速度增长。说到赴澳旅游,RichardBeers先生举例说,在时间上,去澳洲只…  相似文献   

20.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其一是作者深入农村,同县、乡、村干部与广大农民作详细的访谈,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的真实材料,具有原汁原味的真实性,这是最可贵的.这就为全面地、客观地研究中国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供了真实的依据.其二是作者采用"从内向外看"和"从下往上看"的"视角",观察、分析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或转型的情况,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避免目前在研究工作中较为盛行的带着"既定的框框"或根据"长官意志"(领导意图),用"有色眼镜"从概念出发的弊端,也就是"唯上"或"唯书"而"不唯实"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