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金楼子》是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历三十余年所作.“江陵焚书“后,《金楼子》随之散佚.《金楼子》与《梁书》、《南史》、《隋书经籍志》等史籍所载梁元帝萧绎的著述及部分史实有较大的出入,通过比较分析表明:在修唐初诸《史》及《志》时,魏征、长孙无忌等诸史臣未见《金楼子》一书.  相似文献   

2.
《史》、《汉》之际史学的发展表现有二:一是思想上正统化观念不断加强,前人已多有论述;二是史学自身的发展更多体现在史家对史书编撰形式的探索上。纪传体体例逐渐"整齐",起居注著录渐成常例,地方史的撰述得到提倡,学术史、人物专史、杂史、制度史等都以专书的形式出现,"史氏流别,殊途并骛",史书编撰出现多途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杨艳秋 《史学月刊》2002,(11):69-74
焦竑是晚明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一位史学家,他的史学思想体现在他对史学功用、史学标准、野史的价值、史馆修史的认识等各个方面.焦竑提倡史书"彰善瘅恶"的借鉴作用,认为史著应当经世致用,有益教化风气;就史书标准而言,他表彰直书实录,提出了著史当"善恶并列,不必以人为断"、"贵贱竝列,不必以位为断"的进步观点;焦竑肯定了野史的价值,主张用野史补苴国史之缺,还为改良明代史馆修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的目录学著作《国史经籍志》之"史类"反映了他对史书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金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统治者重视文治,设立国史院修史、记注院修起居注。国史院有监修国史、修国史、同修国史等职务分工,但国史院和记注院无专官,大都兼有别职。因涉及到国家机密,金朝起居注不甚完备,然而,终金一世,金朝修了多部实录,并两次编撰《辽史》,此外,还有译经所和益正院翻译或编撰一些史书。官方频繁修史,与统治者以史为鉴的目的及丰富的国家藏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道命录》是南宋李心传编撰的一部记载两宋道学兴衰的编年体史书,在对其整理、点校过程中发现,《道命录》中所收录的"元祐党籍碑"、"庆元党籍"人名由于刊刻疏漏等原因造成诸多差异,今参考其他史籍以求其实。  相似文献   

6.
何炳松编撰的《外国史》教科书,是民国时期中国历史学家和教育家对外国史关注、研究的产物。不仅在当时反响强烈,而且对我国当代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科书外观、编排、实用性和多元化、学法指导和历史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的编撰,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卫艳霞 《沧桑》2008,(4):136-137
《毛诗正义》编撰特点主要体现在:编撰态度上兼收并蓄,编撰体例上《传》《笺》并释,编撰原则上"疏不驳注"。  相似文献   

8.
《北齐地理志》据《梁书·徐文盛传》、《梁书·杜崱传》以证南梁始建秦州于今南京市六合区时在武帝太清年间。实际上,《梁书·徐文盛传》所载"秦州"不治今南京市六合区,《梁书·杜崱传》所载郭元建攻秦州刺史严超远岁非太清二年(548年),二者皆不可为据。经考证,本文认为南梁始建秦州于今南京市六合区宜在大宝三年(552年)三至五月间。  相似文献   

9.
正南梁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横征暴敛、阶级矛盾尖锐,受侯景之乱打击,经济凋敝、民不聊生,552年萧绎在江陵称帝,是为元帝,铸"两柱五铢",以一当十。丁福保先生根据《北史·姚僧垣传》"(梁元帝)时初鳞钱,一当十"的记载,称"两柱五铢"为梁元帝承圣年间铸,也与实际出土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0.
《旧唐书》成书时,刘昫刚任"监修宰臣",于是《旧唐书》也就署名为"刘昫等纂"。不过这并非刘有意掠人之美为己有,而是当时的官方修史制度使然。明代中期以后,一些著名学者对《旧唐书》的这一署名形式产生了种种疑问,涉及到欧阳修的史德、刘昫对《旧唐书》编撰的贡献,以及《旧唐书》编修过程中的其他一些问题。但考察唐朝五代时期官方史学的发展实际可知,这些学者的论述皆有粗疏陋略乃至根本错误的地方,刘对《旧唐书》的编撰成功,起到了他作为第三任监修官的应有作用,《旧唐书》的署名形式并不存在任何问题。"刘"这一名称,已经不再只是代表他个人,而实际上成了《旧唐书》纂修队伍集体力量的代名词,成了《旧唐书》的代名词。对中国古代其他官修史书的署名情况,也必须作如是观,才不致被迷惑。  相似文献   

11.
陈云是党史国史中的领袖人物,也是党史国史编研事业的热心参与者、支持者和指导者。改革开放后,他作为中共中央党史委员会成员更加重视和关心党史国史的研究、宣传与教育工作,尤其对当代中国研究所的成立和国史编研事业的发展给予了特殊的关怀和支持。他不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馆"和"当代中国研究所"题写了馆名和所名,还为许多革命烈士、革命圣地、英模人物和在党史国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单位题字题词,主持对一些党史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编撰,参与了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工作的指导,对党史国史的编研和历史经验的总结提出过一系列独到而精辟的见解。所有这些,对当代中国研究所干部职工和国史编研事业具有巨大的鼓舞与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焦是晚明著名的思想家 ,也是一位史学家 ,他的史学思想体现在他对史学功用、史学标准、野史的价值、史馆修史的认识等各个方面。焦提倡史书“彰善瘅恶”的借鉴作用 ,认为史著应当经世致用 ,有益教化风气 ;就史书标准而言 ,他表彰直书实录 ,提出了著史当“善恶并列 ,不必以人为断”、“贵贱?列 ,不必以位为断”的进步观点 ;焦肯定了野史的价值 ,主张用野史补苴国史之缺 ,还为改良明代史馆修史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的目录学著作《国史经籍志》之“史类”反映了他对史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宋史·本纪》基本上是在宋修《国史·本纪》的基础删削而成 ,同时对《国史·本纪》又参照其它记载 ,有所考证、去取 ,对《宋史·本纪》的史料价值不应该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14.
《馆词林》是唐高宗时中书令许敬宗奉献编撰的一部总集,将先秦至唐初的诗分类篡辑,混为一编,共一千卷,新、旧《唐书》许敬宗本传、《志》以及《唐会要》等史书均已録,证明此书献材料极为可靠。  相似文献   

15.
"孔子删诗"说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地提出的,其中"删诗"方式如"去其重"、"上采……,中述……,至……"等其实是司马迁自己的文献编撰学之体现;而"删诗"目的,如观历史盛衰、见微知著和成王道义法等,也是他自己的文献编撰思想与《诗经》学思想。故《史记》言及的"孔子删诗"一事乃司马迁在延续前人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文献编撰学、《诗经》学思想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文献》2010,(3)
<正>文献学史上,历来论及焚书的劫难,无一例外地都会提到被牛弘称为书籍"五厄"之一的台城和江陵焚书;但对其不无矛盾的记载,如江陵焚书的具体数目,往往只沿袭成说,或只截取某些史料说明,而未能细考。而且,东晋南朝,聚书之勤,得书之多,莫过于梁元帝萧绎。《金楼子·聚书》中,萧绎曾不无自  相似文献   

17.
吴炎、潘柽章无辜惨死于庄氏明史案,所修《明史记》被毁灭。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了吴、潘二人修史的动机、资料的收集、分工及作史的方法等。透过现存潘氏的《国史考异》和吴、潘合作的《今乐府》,探究了潘氏对相关史料考辨的严谨态度和《明史记》的基本内容、体例及作者褒贬人物、事件的立场和态度,从而总结出《明史记》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8.
靳宝 《史学史研究》2023,(1):12-22+80
“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是李大师修史设想的核心,蕴含着丰富的编撰思想。李大师欲以内北外南而又备南北的编年体书写形式,编撰一部南北朝史。李延寿继承、发展了其父李大师的修史设想和编撰思想,巧妙地把《史记》与《吴越春秋》在体裁体例方面相融合,采用内北外南而又贯通南北的纪传体书写形式,编撰完成了《南史》《北史》,实现了以备南北的著述之志。可以说,内北外南这一体例,既是李大师、李延寿站在隋唐立场上维护隋唐以北朝为正统的前提下所选择的,又是《吴越春秋》内吴外越的体例特征带给他们的启示和借鉴,二者高度契合。同时,在大一统和天下一家观念影响下,以及在《吴越春秋》通观吴越、总揽内外的编撰思想的启示下,以备南北又成了他们共同追求的著述旨趣。  相似文献   

19.
“三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东汉中后期,以张衡、应奉为代表的士人将《史记》《汉书》及东汉在修国史《汉记》进行整体性考察,推动了“三史”概念的产生。魏晋南北朝时,“三史”出现名实分离:一方面,“三史”概念抽象化、经典化;另一方面,《东观汉记》在“三史”中的地位受到范晔《后汉书》等诸家后汉史书的威胁。唐代,“三史科”的设立最终确定了《后汉书》在“三史”中的地位,“三史”名实再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成运楼 《史学理论研究》2022,(3):90-100+159
“三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东汉中后期,以张衡、应奉为代表的士人将《史记》《汉书》及东汉在修国史《汉记》进行整体性考察,推动了“三史”概念的产生。魏晋南北朝时,“三史”出现名实分离:一方面,“三史”概念抽象化、经典化;另一方面,《东观汉记》在“三史”中的地位受到范晔《后汉书》等诸家后汉史书的威胁。唐代,“三史科”的设立最终确定了《后汉书》在“三史”中的地位,“三史”名实再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