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杰出的民主主义战士和共产主义战士,在国际教育界、思想界也享有卓越的声誉。到一九八四年为止,全世界已有二十二个国家组成了陶行知研究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久亦将在中国召开陶行知研究学术讨论会。但是自1951年批判电影《武训传》,《文艺报》等先后发表了杨耳《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积极作用吗?》及贾霁《不足为训的武训》等文章,对陶行知所提倡“伪武训精神”提出批评后,在一个长的时期里,人们对陶行知的研究遂告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陶行知研究工作开始逐渐恢复。1985年9月5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在北京成立,胡乔木同志在大会发言中对1951年批判电影《武训传》的问题发表了公正的评论,他说:“当时这场  相似文献   

2.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逝世后,毛泽东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众多中共高官对陶行知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四年后,风云突变,毛泽东以批武训为名对陶行知进行鞭尸,彻底否定.关于陶行知与《武训传》批判的关联,学界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做了很多分析,文中认为,陶行知的一首小诗可能系主要原因之一,甚至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刘晓波 《黑龙江史志》2013,(13):141+143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逝世后,毛泽东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众多中共高官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四年后,风云突变,中共以批武训为名对陶行知彻底否定。陶行知身后的几十年里,褒贬之中均存在不实之处。秉承陶行知一生求真的衣钵,文中对陶行知与中共的关系做一些"求真"考论,以期还原一个真实的陶行知。  相似文献   

4.
正我是航天部的退休研究员。1931年12月,我出生于上海郊区的南翔,小学和初中也都是在上海齐鲁学校上的学。1946年我初中三年级时,曾在陶行知开办的上海武训学校(原称上海社会大学)听课。在学校里,我有机会见过几位老一辈教育家,如晏阳初、陶行知、邰爽秋、梁漱溟等,还曾经多次听过老先生们讲课。这些老一辈的教育家献身于平民教育事业的精神曾深深感动了我。1949年,我考入北京大学电子系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我和原来学校的老师李士钊、臧克家、孟秋江等有来往。  相似文献   

5.
综观百年的武训研究,可以说民国时期的武训研究最有代表性。概括地说,民国时期的武训研究形成了两次高潮。其第一次高潮是以何思源领导的1934年纪念武训九七诞辰的纪念活动。其第二次高潮是以陶行知为代表的武训研究与纪念武训的活动。 武训研究的社会历史背景 为什么武训研究在三、四十年代出现了两次高潮,并起到了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呢?这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的。 其一,当时的国家形势需要教育事业的发展。自三十年代起,当时的国家政权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国民党政府对于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先…  相似文献   

6.
一上海,延安,北京。蓝苹,江青,李进。山转水移,时空变换,江青总能在自己的名字上弄出新的花样。"李进"最早与世人见面,是在1951年。是年6月,为了深入揭批电影《武训传》,江青率领一个调查团,前往武训家乡山东堂邑、临清等地调查武训历史。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调查团撰就《武训历史调查记》,连载于1951年7月底的《人民日报》。此长篇"调查记"署名"武训历史调  相似文献   

7.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逝世。陶行知去世后,除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先后为其题词外,国共两党还掀起了长达半年的追悼活动,可谓哀荣备至。然而4年后风云突变,中共中央忽然以批武训为名对陶行知进行彻底否定。这种状况直到1980年代之后才得到改变。陶行知先生身后的几十年里,所受的褒贬是否中肯?他的生前与国共两党的关系究竟如  相似文献   

8.
孙瑜 《纵横》1997,(11)
关于我编导电影《武训传》的经过,前后历时很久,曲折颇多,也是我电影艺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早在1944年夏间,我在重庆北温泉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工作时,有一天,厂长李清悚领了陶行知先生来会见我。陶先生送给我一本《武训先生画传》,他希望我有机会时能够把清朝的武训一生艰苦办义学的事迹拍成电影。 我怀着很大的兴趣细读了那一本由段绳武主编、孙之俊绘画的《武训先生画传》,深深地为武  相似文献   

9.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掀起的对文化作品的大批判。我因编导《武训传》,为此也“臭”名远扬。时过境迁,几十年过去了,今将我当年编导此剧的经过作一回忆。 一 早在1944年夏间,我在重庆北温泉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工作时,有一天,厂长李清悚领了陶行知先生来会见我。陶先生当时已经在离北温泉不远的草街子小镇,在万分艰苦的条件下,为难童创办了半农半读的育才学校。这一位我素所闻名钦佩的人民教育家送给我一本《武训先生画传》。他希望我有机会时能够把武训的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第一次批判运动是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在批判电影《武训传》初起时,毛泽东责成人民日报社和文化部组织了武训历史调查团,到山东做实地调查,形成了《武训历史调查记》,进一步推动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毛泽东的卫士李家骥曾随江青参加了武训历史调查,并在最近回忆了这一过程。现将李家骥随江青参加武训历史调查的情况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1951年,重庆育才学校校长孙铭勋被定为西南地区“武训精神”的重点批判对象。其实孙铭勋与电影《武训传》毫无关系,批判之初,他根本没有看到过这部电影,因为当时西南地区还没有放映这部影片。此前他也从来没有单独地以个人身份大力宣传武训。孙铭勋从一开始就被定为重点批判的对象,是因为“批判武训运动”的实质,是要否定当时众多教育家们各自所主张的教育理论,如“生活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活教育”等等。孙铭勋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2.
1951年在全国范围大张旗鼓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是建国以后第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运动。这场运动以文教界为重点,波及各行各业,狠揭猛批,上纲上线,开建国后历次思想政治运动之先河。而其声势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即在事过40年后的今天看来,也是够得上“等级”,有资格谥之为“开国第一文化罪案”的。 然而,对于当年运动的绝大多数经历者来说,无论是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也不管是作为“动力”或“对象”的,他们在批判武训和当代新武训陶行知,以期努力肃清自身或他人头脑中的《武训传》流毒时,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评论武训和陶行知是…  相似文献   

13.
以前人们对陶行知先生多是赞扬的,自从批判武训问题以后,许多教育工作者对陶行知先生的评价,一般是否定的态度.最近《安徽史学通讯》第二号和第三号先后登载了邓初民、乐喜先生对陶先生评价的文章,邓、乐两先生文章内只是赞扬了陶先生正确的、进步的一面,对陶先生错误的、落后的一面却没有什么批判.为了与大家共同讨论,提出我的看法,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4.
正抗战胜利后第二年,即1946年,姚雪垠经郭沫若推荐,到上海武训学校讲课。他从重庆出发,于8月初到上海,赶上学校开学典礼。校长李士钊当众宣布他为文学专科主任。开学后不久,姚的父亲在河南老家去世,他从上海赶回老家奔丧,料理后事,又于10月回上海,在武训学校讲授语文课,直至第二年6月学校被迫停办。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结识了同在学校讲课的一批文化界人士,如臧克家、田仲济、孙起孟、孟秋江、景德、金仲华、陈白尘  相似文献   

15.
自从贾霁先生发表了『不足为训的武训』一文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讨论武训问题的高潮。最近北京人民日报系统的发表了武训调查团的报告,使我们对于武训其人其事更获得明确的认识:第一,武训生长的时代是中国人民轰轰烈烈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而且武训的生长地距离黑旗军领袖宋景诗的起义地小刘贯荘只有七里,以贫农出身的武训,对宋景诗的起义,竟视若无睹,反而以磕头方式攀援地主恶霸,宋景诗的最顽恶的死敌、地主兼恶霸杨(?)谦、杨树坊叔侄,他们正是武训所(?)附的靠山,在这个鲜明的对照下,谁又能否认武训不是认贼作父背叛农民阶级的反革命份子呢?  相似文献   

16.
孙之■(1907—1966),字近之,笔名孙信,是中国早期漫画家之一,他与李士创先生合作完成的《武训画传》,为宣传行乞终生、兴办义学的武训精神,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对于武训研究具有难得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早期漫画的开拓者 孙之■出生于河北省藁城县南四公村(现藁城市东四公村)。幼时就读于南四公初小,后赴藁城城内男校读高小,13岁后离家,在直隶省立正定七中完成中学学业。1926年以优异的绘画成绩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 毕业后,孙之■到河北易县八中任美术、音乐、手工课教员。当时易县八…  相似文献   

17.
"我们大家再想一想,武训先生,一个要饭的叫花子,要了40多年的饭,办了3所义学,让穷孩子们也能够念书,学文化,真是了不起。今天,我们解放了,我们的政府给了我们穷人充分受教育的  相似文献   

18.
正1946年1月,《上海文化》月刊在大中学生及职业知识青年中进行了"你最钦佩的一位作家"的读者调查。结果令人大为惊讶,"东吴系女作家"的领军人物施济美竟然紧追大作家巴金、郑振铎和茅盾之后,名列第四,把叱咤上海文坛的张爱玲、苏青和潘柳黛等抛在了后面。  相似文献   

19.
冯晓蔚 《百年潮》2005,(11):32-35
1951年5月,毛泽东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场突如其来,波及全国的批判运动,第一次震惊了中国知识界、文艺界,也震惊了郭沫若.郭沫若为什么震惊,是因为他原本是武训行乞办"义学"的肯定者.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上世纪二十年代,是西方文化思想进入中国的高潮时期。当此之际,一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学人,面对这些与自己一生所受教育和研究大相径庭的东西,真如遇见"洪水猛兽"。所以,起而迎对,甚至激烈反抗,真是再正常不过了。毕竟,这些东西动摇了人家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一九二二年春,上海的一个江苏省教育会,约请在传统思想文化方面极有造诣的章太炎先生,作有关"国学"的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