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乌台诗案”起因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台攻讦苏轼“作为诗文,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无所畏惮”。“奉圣旨”将苏轼从湖州逮“送御史台根勘”,“锻炼久之不决”,苏轼几乎丧命。案决后,苏轼贬放黄州,其弟苏辙、友王诜、王巩等以往还连坐,曾接受诗文和极力营救的张方平、司马光等二十二人被累受罚。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考其起因,《宋史·苏轼传》说: ……(苏轼)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直、何正臣摭谢表语,并媒孽托讽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  相似文献   

2.
<正>清置宾州府(原为宾州厅)衙署旧址,位于宾州城中心繁华地带,经过一百三十余年岁月风尘,现仅剩五间硬山青瓦房,成为古城宾州的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为满足人们对宾州府衙的探寻心里要求,特撰此文。衙署在清朝的设置,以冲、繁、疲、难四字为标准,"冲"为地域广阔,处于交通要冲。"繁"为政务繁杂。"疲"为赋税通欠,地方管理不善者。"难"为民刁  相似文献   

3.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谪居惠州、已经六十二岁的苏轼又被朝廷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儋州)安置,其弟苏辙亦被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四月十七日,苏轼得诰命,十九日,置家惠州,独携幼子苏过取道梧州赴儋。至梧州时得知苏辙尚在藤州,两地相距仅二百五十里地,即作《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  相似文献   

4.
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走访与雅集——以苏轼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游为士人在朝堂之外的重要活动。东京在北宋士人的交游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住宅与庭园为载体,士人之间多有走访与雅集。苏轼、范镇、王巩、王诜、王棫以及苏门六君子等人的住所,分布于东京城的不同方位。经由日常的走访与雅集,这些同在东京而籍贯、家世、世宦背景各异的士人,实现着身份的相互认同,彼此的关系得以维系和巩固,生成结构松散而相对稳定的交游圈,共同营造出富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社会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走出庐山看庐山李贤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谪居黄州。当了4年团练副使之后,于元丰七年(108年)四月下旬.在调往河南汝州赴任期间,他第一次游历庐山。前后历10余大,从山南到山北,从山上到山下,跋山涉水,游历了庐山诸峰,然而哪里是庐山的真...  相似文献   

6.
崔立波 《黑龙江史志》2013,(13):274-274
<正>宾州功德碑林清置宾州府府城宾州西门外一里余(现宾县二小学西南角),有一碑林,计九座。高者两座,高约两丈七尺余。低者七座,高矮不一。高者两碑,体方。碑自下至上共五层,基础为三级,为方条石砌就,阔丈余,高三尺;基础上一整体方石,阔六尺,高八尺;整体方石上,高丈余的整体碑文石,下端为四尺,上端三尺有余;碑帽上端为铁质装饰。为"无锡太守宾州知府李澍恩德政碑","常州太守宾州知府许元震德政碑",太守者离任官员之尊讳也。  相似文献   

7.
<正>宾州在唐代属渤海郡的高州,在清代中晚期名苇子沟。1880年(清光绪六年)设治勒建宾州厅,1909年升厅为宾州府,1913年(民国二年)改宾州府为宾县,宾州乃宾县地方首府所在地,是一座具有近130年历史的古老市镇,其白酒酿制可谓一脉相承,酒香飘溢四方。  相似文献   

8.
聂晶 《黑龙江史志》2012,(24):50-51
<正>"王大人修宾州"这个民间故事,在宾县流传很广,妇孺皆知。"王大人"真有其人,也确实为宾州城的兴建作出了重大贡献,只是历史的事实与故事传说的内容不完全一样罢了。"王大人"名王绍元,祖居山海关临榆县。他出身附贡生,清末五品通判。1881年7月(光绪七年)  相似文献   

9.
文游台秋风     
<正>我这次随朋友到高邮访友,主要目的不是吃上双黄鸭蛋,而是慕名前来拜谒文游台。恰是秋高气爽、蟹肥鱼美的季节,天高云远,台高临风。高邮地处苏中平原,且为水乡,文游台位于县城城区东北的人民路与泰北路之间,原为泰山庙,公元1084年,苏轼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到高邮访友,与秦观、王巩及地方贤士孙觉在这里饮酒唱和。108年后,后人为纪念先贤,在东岳行宫的基础上建筑了此台。登台放眼,便有一种身居山巅的感觉。未来之时,我总以为城区的文游台便是著名词人秦观的故居,来后才知,二者完全是两码事,秦观的故居在高邮武宁镇,而文游台则是他和几位前贤曾经结伴交游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前赤壁赋》写于"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文中的主客对话,实际上是苏轼内心的独白与对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代表着苏轼对生命的反省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
<正>农历正月十一的壮乡宾州古城,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一百多条炮龙穿梭在鞭炮的火光和滚滚硝烟中狂舞,大街小巷人海如潮,久负盛名的广西宾阳"炮龙节"又一次让宾州古城沸腾了。20多万中外游人和当地民众一起,尽情地享受着身临鞭炮的海洋中观龙、戏龙和炸龙的乐趣。  相似文献   

12.
<正>王以哲,原名王海山,字鼎芳。1896年出生于吉林省宾州厅城池东偏脸子屯(今黑龙江省宾县宾州镇新立村东偏脸子屯)。1911年就读于宾州府中学堂,1920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事学校第八期步兵科。毕业后,历任东北陆军军士教导队排、连、营长等职。王以哲在军士教导队任职期间,著有《步兵操典详解》一书,为当时东北军初级军官所喜读。1925年,郭松龄"倒戈反奉"时,王以哲被任命为上校团长,率部开往兴隆店、巨流河一带阻击郭军东  相似文献   

13.
清置宾州府(原为宾州厅)衙署旧址,位于宾州城中心繁华地带,经过一百三十余年岁月风尘,现仅剩五间硬山青瓦房,成为古城宾州的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为满足人们对宾州府衙的探寻心里要求,特撰此文。  相似文献   

14.
苏轼"辞达"说是在宋初关于"言"与"文"之关系大讨论背景下提出来的。当时围绕对扬雄的评价,形成了两个对比鲜明的文学阵营。苏轼与司马光、王安石甚至乃父苏洵推崇扬雄的观点不同,他继承王禹偁、欧阳修的观点,批判了扬雄式的艰涩险怪文风,弘扬了平易质朴的文风。苏轼的"辞达"说的政治背景是策论考试,文化背景是蜀学,其美学指归是质朴。  相似文献   

15.
聂晓琴 《文史天地》2007,(11):40-42
谢民师与东坡这段交情,实在感人。文人之间,也有不相轻者。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在他的门下,常有文人学士出入,和苏轼一直保持着亲密友好的关系,见著于史的有"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此外,和苏轼交情深厚,结为文友的谢民师,恐怕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6.
<正>宾县地域历史悠久,夏周时期为肃慎故地,此后历朝均有归属。1880年,清廷设治宾州厅(厅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行政设置),厅城设在宾州,宾县地域属于宾州厅之组成部分。1892年升为宾州直隶厅,1909年改称宾州府,1913年撤销府制,府属部分地域始称宾县。自宾州厅设治后,升为宾州府,再后降为宾县以来至今,历经清代、民国、东北沦陷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历史阶段。这四个历史阶段均撰修  相似文献   

17.
正在徐州泉山区内,一条苏堤路纵贯南北,记载了"老市长"苏轼率民抗洪的动人故事,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壮丽篇章。苏轼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修筑了三条"苏堤"。与杭州、惠州的苏堤相比,徐州的苏堤建得最早,路线最长,最壮观,且是一条护城堤、救命堤、千秋功德堤。因为它,彭城抗住了大洪水,一城十万生灵免于涂炭。  相似文献   

18.
好官苏轼     
正说到苏轼,人们大都会不假思索地称其为大诗人、大词人。其实,在我国古代,自孔子之后,知识精英们,大都集官员、学者、文士三者于一身,而且把为政济世看得最高,把诗文看得最低,视为"余事"。面对百姓疾苦,苏轼就曾感叹:"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自少年时代起,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观其终生,苏轼首先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次才是伟大的诗人,而且正是其政治上的杰出,成就了其诗文的高格。  相似文献   

19.
彭雅 《贵阳文史》2010,(4):48-49
至正德五年(1510年)年初离开贵州,王阳明在谪居贵州近3年的时间里,留下了很多行踪遗迹和大量的诗文题记,如贵阳人熟知的"仙人洞"因峻峭旖旎引他两次游历,如与甲秀楼毗邻的翠薇阁就是他诗中的"南庵"……然而在贵州,与王阳明最密不可分的是他悟道、成道,最终创立心学理论的龙场(今修文县)。日前,笔者在王学研究专家的引领下,来到修文追寻阳明先生曾经的一些"足迹",这是一次文化之旅,也是一次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20.
《文史月刊》2013,(12):68-69
苏轼平时就喜欢与歌妓开玩笑,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第10卷就载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苏轼在钱塘时,有两位歌妓要求脱籍从良,这本是好事,苏轼当时也正大权在握,暂时代理知州职务(因知州正值出差),对两位歌妓的请求,苏轼的判词却仍然是善谑多才:一位歌妓因“人老珠黄”,没什么太多的观赏价值,就称之为“九尾野狐”,随你的心愿从良就便;而另一位则因色艺俱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