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圈沟遗址石制品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谢飞  李君 《文物春秋》2002,(3):1-6,19
泥河湾盆地被誉为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圣地,可与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存最丰厚的东非奥杜威峡谷相媲美。马圈沟遗址是迄今为止在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最为古老的文化遗存,文化遗物被埋藏在下更新统泥河湾组中部的地层中。据推测,遗址的年龄为距今150万年前,甚至达到或超过距今200万年前。马圈沟遗址附近是泥河湾盆地早期文化遗存的集中分布区,如若从地层学和年代学考虑,这里文化遗存可分为三组。  相似文献   

2.
南坡遗址是泥河湾盆地目前发现的地理位置最靠西的细石器文化遗址,共发现石制品119件。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南坡遗址的石制品进行初步分析。根据南坡遗址的石制品特征来看,应是从峙峪、杜庄遗址等发展而来,属于典型的"细石器文化传统",年代较二道梁、油房等遗址要晚,与于家沟、马鞍山大致相当,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  相似文献   

3.
4.
东谷坨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中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自1981年发现以来,历经多年发掘,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物。本文通过对该遗址石制品的详细统计和分析,认为东谷坨遗址的石工业技术水平在泥河湾盆地早期旧石器遗址中代表了最高水平;这种技术传统在泥河湾盆地一直延续下去,在中期、晚期都有传承,构成了代表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最为主要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安图沙金沟旧石器遗址发现的石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图县沙金沟遗址于2006年发现,遗址位于沙金河右岸第Ⅲ级阶地上,在地表和含角砾的黄色亚黏土层中共发现石器82件,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二类和三类工具(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和砍砸器等)。遗址的地质年代推测为晚更新世的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6.
杜水生 《考古与文物》2007,(4):86-93,112
塔水河遗址位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乡塔水河上游的葫芦坝左岸一处岩棚下,北距陵川县城约45公里。1985年-1987年,陈哲英研究员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并于1989年发表了试掘报告,根据发掘者提供的骨化石标本测定的年代为距今26000年。报告发表后,不同学者先后从不同角度对石制品进  相似文献   

7.
爪村遗址是河北省内发掘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历经多次调查发掘,已成为包含多个地点、自距今5万年前后至2.6万年之间多个文化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对构建燕山南麓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序列,探索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群迁徙、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2015—201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迁安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等单位又对爪村遗址及周围区域开展了系统的旧石器专题调查,不仅明确了既往发现的5801、86019、86020地点的具体位置和现状,还新发现了龙山1号、厅山1号、厅山2号、厅山3号地点,对遗址现状与分布、时代与文化序列、所属石器工业等有了进一步了解,为全面系统认识爪村遗址、加强对遗址的管理和保护、开展后续发掘研究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9.
1998年5月,吉林大学考古系的部分师生和镇赉县文物管理所的同志对该遗址进行复查时,发现石制品111件。经整理研究,将石制品划分为细石器和非细石器两类。发现的石制品中有石片、细石叶、细石叶石核、刮削器、石镞、雕刻器、舌形器和磨制石器等,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典型细石器工业,为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研究提供了一批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引言 宁夏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初创地之一。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在内蒙古和宁夏地区进行史前考古调查时,于宁夏灵武县水洞沟村发现了旧石器遗址并进行了首次发掘。1963年和1980年该遗址又经过两次系统发掘,它是中国最早发现与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自发现伊始,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便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有幸于1991年10月对水洞沟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11.
大冶石龙头是中国重要的中更新世晚期遗址之一。本文运用法国史前学者开创的技术分析法对该遗址石器重新进行分析,并尝试对相关遗址和区域的旧石器进行了宏观比较,探索了诸遗址石器工业之间的共性和多样性。结果表明,一方面它与观音洞和大洞遗址具有较多的相似性,主要反映了长江以南的旧石器工业特征,另一方面它又有类似于长江以北遗址的一些因素,具有过渡性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浙江出土先秦青铜器作分区研究的基础上,就不同地区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作了考察,发现在不同时期分别运用了浑铸法、分铸法两种成型技术为主的工艺。再结合这些器物的出土情况,明确其相对年代,并对不同期段青铜器的流动情况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南京博物院考古部于2011-2014年对江苏盱眙县泗州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从遗址中发掘出土明末清初紫砂器约30余件,主要包括茶壶、罐、花盆等。壶多为各种形制的壶盖,以一件"孟臣壶"最为珍贵。这些出土器物为研究宜兴紫砂器的时代特征和制作工艺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江苏宜兴周墓墩M4出土的青瓷神兽尊,一般认为是宜兴均山窑所产。通过对神兽尊铭文"东州"二字的仔细考证,可以推断其产地为浙江越窑。关于其造型,"辟邪"旧说被否定,而被认为是"嫦娥奔月"传说中嫦娥化身之蟾蜍;其用途并非镇墓、辟邪,而是盛放美食、供墓主人于冥界享用。  相似文献   

15.
虎头梁遗址中的锛状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1972~1974年间发掘的泥河湾盆地虎头梁遗址中的25件锛状器。根据外部形态,这些锛状器被分为三角形、梯形和长方形等3种类型。石料包括硅质岩、火山角砾岩和石英岩,毛坯主要以石片为主。统计分析表明,锛状器的左、右边角的值非常接近;左、右刃角的值则相差较大,且总是右刃角的值大于左刃角。这说明生活于虎头梁遗址的史前先民在控制锛状器形状上有着高超的能力,并且能够根据需要对工具的部位进行特殊的加工。根据现有资料比较,虎头梁遗址是迄今为止国内所发现锛状器类型最丰富、数量最多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相似文献   

16.
本对出土于加拿大路易斯堡遗址的中国瓷器中的完整器进行介绍,并就其年代、生产窑口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简要分析了明清之际中国出口瓷器中的所谓“克拉克瓷器”的性质、装饰风格的根源、流行年代、生产窑口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奇和洞遗址是福建境内三普期间发现的最重要的遗址之一,洞口沉积物系列从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出土的69件骨制品中,旧石器时代3件,新石器时代早期66件。对骨制品进行的统计、观察表明:制作骨制品一般都要根据所需工具的要求选择不同厚度和不同位置的骨骼作原料,经过敲击(或劈裂骨骼)、取坯(挑选适合的坯件)、整形、磨制等工序;时代越晚,骨制品数量越多,制作工艺水平也从粗糙、简单逐渐发展到成熟、规整、美观。骨制品的出现是人类工具改革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在获取食物资源方面有了更多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石制品经使用废弃后会经历漫长的后埋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石制品表面可能会产生和人类使用痕迹相似的微痕。关于石制品表面的后埋藏微痕实验研究,是通过实验模拟石制品的埋藏环境与过程,观察石制品表面因此而产生的后埋藏微痕,将之与使用微痕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区分二者。当前有关石制品埋藏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埋藏及扰动、水流搬运活动和踩踏行为三个方面,较为全面的后埋藏实验研究对于提高石器微痕分析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麋鹿是产于我国的一种珍稀动物。据统计,我国新石器时代以来被认定出土有麋鹿骨骼遗存的遗址共计51处,以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为主。地域分布北至吉林白城,南至浙江余姚,西至陕西宝鸡,东至上海。文章结合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和文献资料,认为麋鹿是先民主要狩猎对象和随葬祭祀中的重要祭品之一,且与楚地先民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