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安馍     
听大人们说,王老师得了一种连医院也不能治的病,就要离开我们。这一年我们读小学二年级,全班18个孩子是18只小麻雀,扑腾在王老师的眼里。很清晰地记得王老师给我们上的那最后一节课。上课铃响过了,王老师还没有来。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声:“村支书老婆来了。”我们一下子就炸了锅,纷纷探头向窗外看,只见王老师与村支书老婆在院里说着什么,村支书老婆还神情庄重地向王老师手里塞了一个红布包,王老师要塞回去,村支书老婆却扭头捂着脸走了。王老师脚步缓慢地走进教室,把一个红布包放在讲台的课桌上。王老师脸色苍白,说:“同学们先朗读上一节课讲的…  相似文献   

2.
正刘守华,1935年8月生,湖北沔阳县(今仙桃市)人。195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年1月被华中师范大学聘为教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主编,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相似文献   

3.
变脸老师     
正变脸老师是谁?不知道吧!她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王老师。今天,我们在课上写作文,王老师看我们写得很认真,就笑着说:"今天晚上,作业就……哈哈,保密啰。"说着下课了,她笑着走出了教室。下午放学,王老师笑着走了进来说:"今天晚上就一个作业。"话音刚落,教室里一片欢呼,但怕王老师反悔,马上又安静了。我想:王老师真好啊!王老师笑起来非常好看,可是,发起火来那可不得了。  相似文献   

4.
刘斌 《南方文物》2014,(3):11-17
<正>能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1981年我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我们班共有18个人,包括15个男生和3个女生。当时张忠培先生是我们的系主任,林沄先生做了我们的班主任。后来才慢慢知道,他们原来是那么有名的教授。其他老师私下里都称张先生为张大帅,或者大帅,意思是可与张作霖媲美的东北王。张先生开创了吉林大学的考古专业,现在成为考古系。听张先生说当时东北考古是空白,想要开辟那里的考古事业,所以才到了吉林大学。张先生给我们班上两门课,一  相似文献   

5.
这是著名心理学家与创造学家王极盛教授对2001年高考状元所作的的系列访谈,它让我们看到家庭在状元成长中的巨大作用,值得广大家长和学生认真阅读与思考。更多内容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结集出版,敬请关注王极盛教授的又一力作《给你高考加分》。  相似文献   

6.
正前些日子,儿子的班主任王老师休产假,需要暂时离开一段时间。王老师从一年级一直带到现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师生之情。班里的同学都恋恋不舍,其中最不想王老师离开的,就是儿子了,看他闷闷不乐的样子,就知道他有多么不想王老师离开了。新来的班主任三十几岁,按说应该是一个富有经验的教师了。一个星期过去了,儿子越来越焦躁,不止一次在吃饭的时候跟我们说,他不喜欢现在的语文老师,根本就不会教小学生。  相似文献   

7.
刘奕  陈林 《贵阳文史》2011,(4):40-41
记者:王老师您好,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2011年迎来90岁华诞,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这段道路是一段百折不挠艰辛求索的伟大历程。作为贵州、贵阳来说,其党支部的建立也与国家的局势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翻阅资料,我们发现贵州的党组织建设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贵州地下党的建立晚于全国其他地方。鉴于王老师在党史研究方面的成就,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清史、民族史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王钟翰教授访问记陈其泰,张越9月14日下午,我们来到中央民族大学教师宿舍,访问我国著名的清史和民族史专家王钟翰教授。王教授是湖南东安县人,出生于1913年,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部名誉主任、博士生导师,并...  相似文献   

9.
燕兵 《丝绸之路》2014,(21):26-28
游戏 1978年秋天,在腾格里沙漠南端的"五七"农场,我上了中学。虽说上了中学,却没有多少新鲜感。从小学到中学,仅仅是穿过一片100多米宽的空地,从南边的土坯房搬进北边的红砖房。老师们也大多数是随着我们一起"升"入中学的。唯一新鲜的,就是澡堂子烧锅炉的老冯当了老师,而且是中学老师。  相似文献   

10.
李菊萍 《南京史志》2023,(18):78-79
<正>三尺讲台传诵上下五千年文明赞歌,一支粉笔谱写古往今来华夏篇章——这是教师光荣的使命。小时候遇到一位王老师,一个人教四个年级的语文。那时的教室是一排低矮的瓦房,地面是纯天然的黄土地,历经几代学子的踩踏已经被磨得平整光滑。桌椅是村民动手伐树、切板拼凑而成的,没有讲台,也没有电灯。那时的王老师年轻帅气,他给我们讲尧舜禹的故事,讲历代王朝的故事。那时的我觉得王老师就是一本会说话的书,  相似文献   

11.
成绩公布了     
正昨天,我们进行了一次数学检测,今天王老师说下午第三节课要发试卷。我心里十分紧张,因为自己一向粗心,虽然考试时查了又查,但总觉得心中没底,不知能否取得满意的成绩。第三节课到了,上课铃刚响过,王老师就捧着一叠试卷进了教室,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同学们一个个都坐得端端正正,连平时嬉皮笑脸的同学也变得一本正经。我表面上很镇定,心里却"扑通""扑通"乱跳,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王老师,想从他的脸上看出点什么,可是一无所获。这时,王老师说话了:"这次考试大部分同学考得不错,只有极个别同学考  相似文献   

12.
<正>一、求学的三个阶段王祁:王老师,您好!受《南方文物》编辑部委托,由学生完成此次访谈,感谢老师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您常和我们讲起您的求学经历,我们每每都深受启发,我想请老师再谈谈您由考古入历史的学习历程,这也是许多初学考古与历史的学生关心话题。王震中:在一个人一生的学术历程中,大学本科每每是其学术的基础和起点。尤其是对于经历了"文革"十年没有好好读书而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77级大学生来说,入学后的求知欲是强烈而高昂的。我大学的专业是考古学,但那个时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台北的日子廖东凡大陆学者代表团团长占巴扎布先生与台湾吕秋文教授愉快会见。胡坦教授(北京申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和王辅仁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所名誉所长)在会间惬意交谈。杜荣坤教授(北京民族研究所所长)和刘先照教授(申国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总...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赵老师颜一烟人人都叫他“赵老师”,他也确实是当过老师。从1932年至1937年,他先后担任过山西省第一女子师范的音乐教员及石家庄正太扶轮小学音乐教员。他还画过年画、编过歌曲……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位画家或音乐家,甚至是音乐学院的教授,可是,一个偶然...  相似文献   

15.
因为潜意识里总觉得在小学阶段男孩子大多比不过女孩子,所以在儿子刚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几乎没有抓过他的学习。儿子呢,那成绩总在八九十分上晃悠。读四年级的时候,儿子遇到了一位好老师——班主任王宇老师(语文老师)。开学之后的家长会上,王老师直接了当地告诉我们这些家长,这个班孩子的基础比较薄弱,她将全力以赴教好孩子们,也希望家长配合。这一下我可着急了。儿子都上四年级了,自己才知道他基础薄弱,这可怎么好。我与王老师及教数学的赵老师交换了意  相似文献   

16.
正升入六年级,我们的数学老师换了。曾经和蔼可亲的韩老师被调走了,教我们的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男老师——王老师。王老师总是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发火时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堪入耳的词语。连我在内,大家都不怎么喜欢他。每学期必考的期初测试过后,我一直在期盼自己的成绩。试卷很快发下来了,我顿时傻了眼:88分!我的心难过到了极点。老师走过来看了一眼我的试卷后,冷冷地说:"没用草稿纸吧,算错了两道6分应用题。"说完把试卷向我一扔,就上前去讲解试卷了。我万分沮丧,好几次差点就泪流满面。下课后,老师做了一个手势,示意我跟他到办公室。  相似文献   

17.
叶涛 《民俗研究》2016,(1):12-14
正李万鹏教授,1935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1955年至1959年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留校工作之初,万鹏老师曾有较长一段时间在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工作。在教务处工作时,教务长是著名的英文教育专家吴富恒教授(我1980年入学的山大校长)。正是由于工作的关系,万鹏老师接触到了山大历史上文理科的许多著名教授,对于这些老教授的学养和处世为人,成为后来万鹏老师津津乐道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彝族谚语     
怡主王玉王王笼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艺王王王玉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甲无志气只有心灰意冷。勤汉捏锄头,懒人晒日头。播种时多挖一锄,l次获时多收十萝。树要标直,人要诚实。夏天多流一滴汗,秋天多得一萝粮。看到别人的长处,才知自己的短处。攀过高山峻岭,  相似文献   

19.
1988年的秋天,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一个奇特的追悼会。追悼会上,没有哀乐,没有悼词,只是由主持人念了死者的遗嘱。73岁的老作曲家张文纲教授说,在他一生为儿童作的歌曲中,自己最满意的是《我们的田野》,他希望在追悼会上由育英小学的黄牧小朋友唱《我们的田野》为他送别。 一位只有七、八岁的女孩,站在张文纲教授的遗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她端庄、大方,一双漂亮的大眼睛里含着泪水。她沉默片刻,然后唱起了;“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歌声宏亮,悠扬,欢快,给人希望…… 张文纲教授似乎听到…  相似文献   

20.
玉杰  唐万玲 《旅游纵览》2013,(10):96-99
生态摄影家唐万玲,6岁时学会用海鸥相机给大人拍照,9岁时学会用自制简易器材洗相,但直到3年前,为拍三亚河的白鹭才拥有第一部单反相机. 第一次试机是与影友王老师相约长春净月潭,王老师说带他看看小翠儿在不在,并说好长时间没看见小翠儿了,这让唐万玲感到诧异:小翠儿是谁?叫得这么亲切?王老师身居领导职务,作风一向正派,怎么会……带着疑问,他跟随王老师到了一个水塘.听王老师介绍,小翠儿常飞来捉鱼,方晓小翠儿指的就是翠鸟.那天,没看见小翠儿,只看见了小翠儿常落的木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