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华简《系年》的内容多可与■羌钟铭文参证发明。《系年》可以澄清■羌钟铭文的一些疑啎,如"隹廿又再祀"的理解,再如"■"、"■"等字的释读。《系年》与■羌钟均记载了公元前404年三晋伐齐之战,结合相关文献,得以进一步还原该事件的始末。■羌钟与《系年》均涉及齐长城,由《系年》引发的是否存在济水沿线的齐长城的问题,尚难论定。  相似文献   

2.
包山简中的七条大事纪年早先被定在楚怀王时期,其中的"鲁阳公以楚师后城郑之岁"后来又被李学勤先生等考订为追记。清华简《系年》中有关于鲁阳公率楚军与三晋、郑国交战的记载,在楚声王至悼王年间,应与"鲁阳公以楚师后城郑之岁"一事相关。包山简中的另一纪年"齐客陈异致福于王之岁",可能是葛陵简中的"齐客陈豫贺王之岁"。同一批简牍中发现的楚简大事纪年未必是逐年相次的。  相似文献   

3.
根据《系年》的记载,《吕氏春秋·下贤》之"南胜荆于连堤"是指晋、楚的长城之战,与■羌钟铭之"先会于平阴,武侄寺力,袭夺楚京"应是一事。三晋伐齐并无会于平阴之事,而是通过围攻汶上的平陆和范县的秦等地,迫使齐军出长城作战,齐军败后,晋军逐之而入长城,直至临淄附近的汧(源)水。战后魏、韩、赵向周威烈王献齐俘馘,且以晋烈公执率齐侯及鲁、宋、卫、郑之君朝见周王,以求列为诸侯,并终偿夙愿。分析以上史事与文献记载的对应关系,须将楚声王元年调至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404年,则晋、楚长城之战在公元前419年(楚简王七年),晋、越伐齐在公元前404年(楚声王元年),次年三晋正式列为诸侯。  相似文献   

4.
清华简《系年》记载周初到战国前期的历史大事,对于楚国时事掌握较为清晰,叙事却不站在楚国的立场;通篇以楚文字抄写,但个别文字具有三晋特征,文本形成应与三晋地区有关。《系年》叙述各国早期历史阶段,取材特别偏重秦国与卫国。借此可以分析作者的思想倾向,同时结合战国前期的局势,探讨成书背景及相关问题。《系年》篇的作者可能与吴期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合比较《清华简·说命》、卜辞及传世文献,从史、地两方面钩沉傅说事迹本貌。史指人物事迹,即以简文《说命》上篇所载武丁梦得傅说及傅说攻伐失仲两事,结合"弜"、"失"两族卜辞,考析殷代雄族"弜"乃"弼人"的历史原形人物,失仲亦即卜辞之失侯,卜辞所载武丁伐失与傅说伐失仲应视为一事。地指傅说事迹发生的地域环境,简文《说命》所载"员土"当训作"云土",其与武丁时代"北海之州"的地域面貌及职能区划密切相关,《周礼》对圜土及其附属刑制的表述即以"云土"为底本拟构而来。此外,"云土"还与帝辛时期征夷方卜辞中"云奠河邑"的地名相关,由此可窥知北海之州自武丁以后的政治地理沿革。  相似文献   

6.
古文《尚书》真伪之争是学术史上最棘手、最难以解决的学术公案,而对先秦时期《尚书》传流的考察,是揭开古文《尚书》真伪之谜的前提与基础。清华简《保训》形制、字体与《尹至》、《金縢》等篇明显不同,因此《保训》并非是先秦《尚书》或《逸周书》的佚篇。清华简《金縢》篇"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不是篇题,而可能是《金縢》篇的序言。相传孔子编订《尚书》,《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清华简中《尚书》与《逸周书》部分篇目并存,形制相同,清华简的时代断限是战国中晚期,郭店简《缁衣》也将《逸周书》与《尚书》并称为《书》经,《汉志》"《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的主流说法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7.
清华简《系年》"陈淏"与《吕氏春秋·顺民》"鸮子"的关系,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1)"陈淏"、"鸮子"两者名号中的"淏"、"鸮"古音相同;(2)文献中有人物名字之后称"子",以表示尊称的用例,如"田和"又可以称为"子禾子"、"和子","陈淏"也有可能称为"鸮(淏)子";(3)"鸮子"的活动年代在公元前411年左右,"陈淏"的活动时间在公元前404年至前397年之间,两者活动时间接近;(4)《吕氏春秋·顺民》中"鸮子"、"和子"都是齐庄子的重要属员;《系年》中"陈淏"与田和一起,与三晋大夫盟会,并受理别国军事求援,地位同"鸮子"一样较为尊崇。由上述关联来看,《系年》"陈淏"即《吕氏春秋·顺民》"鸮子"。  相似文献   

8.
肖洋 《历史地理研究》2021,41(4):124-127
清华简《系年》载有楚灵王“南怀之行”相关史事,可与《左传》昭公四年、五年所载楚灵王伐吴相关史事相应。据吴楚之战形势可以推知,其中所涉朱方、棘、栎、麻、夏汭、钟离、州来、巢、繁扬、琐、鹊岸、罗汭、莱山、南怀、汝清、坁箕之山等地名,均在今淮河流域。  相似文献   

9.
明天一阁刊今本《竹书纪年》言郑桓公居"洛",伐"鄫",居"郑父之丘",经由对此三事的详考,可推桓公初居之洛在今陕西洛南一带;幽王初桓公伐鄫,即《国语·郑语》史伯所说的"缯",亦即曾,地近今河南南阳一带;因伐鄫之功,桓公立为诸侯,都郑父之丘,故国名郑,其地可能近于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一带。故今本《竹书纪年》所载桓公立国事与《国语》《史记》《汉书》之说实微异而大同,未必纯出杜撰,可为探讨早期郑国史地问题提供一重要参考,对解读清华简等新出土文献也不无帮助。  相似文献   

10.
鞌之战是春秋中期发生在今山东济南境内的一次著名战役,清华简《系年》第十四章记有其事,其所记爆发原因与《左传》最为相似,而与《公羊传》《穀梁传》和《史记》差别较大。诸本的差异可证史书文本的生成经过了一个“层累”的过程。对《左传》中鞌之战所涉地名进行一一考证,可发现齐、晋双方尽管是一逃一追,但双方的行军路线,在“三周华不注”后并不一致,他们分别是沿着孝妇河和淄河进入齐都临淄的。《系年》所涉地名记有“淳于”一名,为《左传》所未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史记》对郑子阳之难的记载存在疏漏,不少学者将《韩非子·说疑》中的太宰欣误认为《史记》中的"郑子阳"或子阳之党,进而对子阳的身份、子阳之难的内容和性质做出了一些误判。近年公布的清华简《系年》,为了解子阳之难提供了新的宝贵材料。综合分析《系年》与传世文献的相关材料,可以得知太宰欣与子阳并非一人,他们分属罕氏和驷氏家族,彼此为政敌关系。子阳之难是由罕氏的太宰欣攫取郑国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实质上是罕氏与驷氏间、郑君与罕氏间的权力之争。  相似文献   

12.
两周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捩点,它不仅是西周与东周的分界点,而且标志着周王室从此失去了对诸侯的统治,开启了"政由方伯"的时代。由于传世文献记载的简略与芜杂,导致对这一段重要的历史知之甚微。值得庆幸的是,近年公布的清华简《系年》中对两周之际的历史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对重新认识这段史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研读《系年》,可以对西周灭亡的原因,周平王东迁的年代以及所谓的"二王并立"等历史事件,得出一些新认识。另外,将清华简《系年》与传世文献对比,可以发现后者对两周之际的史事的记载基本上是言之有据的,但其中的一些细节显然有失实之处,而《系年》正可补正其阙。  相似文献   

13.
游国恩说:“屈子之居陵阳也,九年而不见召,故《哀郢》既念九年而不复,又叹一反之何时,于是浪迹江湖,纵意所之,转溯湖湘以入辰淑。”屈原约于顷襄王十一、二年时回到鄂。十五年,楚与秦、燕和三晋共伐齐,取淮北,楚、齐仇隙更深,无法再行弥合,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最后感到绝望。顷襄王为了消除联齐派的力量,便于十六、七年时,把屈原第二次流放到沅湘之地去。这里距齐更远,彻底切断了屈原和齐国的联系。他只得由鄂南行到  相似文献   

14.
关于"共和行政",《史记》和《竹书纪年》等的说法即有歧异,对此,古今学者已有诸多论辩。最近公布的清华简《系年》,其所载与前二者有同亦有异,这为我们重新检讨学术史上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据清华简《系年》所载,所谓周厉王之放逐,主要是周王室所直辖区人(包括各级官吏、内诸侯以及国人),而外诸侯实际上并未参与此事;但由于周厉王施政之暴虐,外诸侯也开始不朝王;而周厉王就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流放的。所谓"共和行政"实际上是周、召二公与共伯和的联合执政,前者代表内诸侯势力,后者则代表外诸侯势力;此事件本质上是内、外诸侯争夺王权的第一次较量。  相似文献   

15.
胡传耸 《北方文物》2017,(2):38-40,74
"镒"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度量衡单位,见于楚、齐、卫、三晋诸国衡制体系中,有十六两、二十两、二十四两等三种单位量值,战国时期秦国和统一后的秦朝少见用"镒"的例证。  相似文献   

16.
<正>《吕氏春秋·下贤》云,魏文侯"南胜荆于连隄,东胜齐于长城,虏齐侯,献诸天子,天子赏文侯以上卿"。"连隄"一词旧多不作注解。杨宽认为"南胜荆于连隄"是指魏文侯四十六年(前400)"三晋联军南下伐楚,攻到桑丘而回"一事,"连隄"  相似文献   

17.
清华简《系年》成书于战国史学著述活跃时期,是带有纪事本末体特征的独立史著。《系年》采撰史料涵盖西周王朝记录、春秋战国史官实录以及流行的春秋战国故事等三大部分,采用史料国别以晋、楚、郑为主。《系年》叙事坚持"直书不讳"的原则,编纂者通过叙事立场、角度的迁移将编纂意图融合在内。《系年》表达出的"鉴戒"观念,反映出强烈的历史教育目的。分析《系年》与其他史书间的联系,可总结出战国时期的著史特点:史书叙事跳出时间的绝对限制,有选择地重视特殊国别与重点人物;而以标志性人物作为一个时代的结束,似可联想到当时有一个共享西周→春秋→战国年代区别史观的现象存在。由《系年》编纂,可以看出"纪事本末"已成为战国时期基本历史叙事方法之一,亦揭示出战国编纂史学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尚书》各篇定名与序次的规律,可借由清华简中"书"类文献原始文本的外部信息重新进行总结与归纳。"书"类文献篇题的拟定,大致不与"书"的作成同时,可能是出于流传过程中区分篇目的需要,由后来的整理者或藏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所添加。后人对"书"篇进行命名的方式,至少有"摘字命篇"、"因人命篇"、"因事命篇"三种。而这种定名的随意性,就导致了《尚书》中常见的同篇异名现象。"书"类文献篇目间的序次,一般而言遵循的是时代先后的原则。但清华简中与伊尹有关的三篇竹书编连在一起的现象,说明还有以人物为中心的编次原则的存在。此外清华简的编联方式以及篇题的书写位置等信息,也有助于思考《尚书》中《顾命》《康王之诰》以及《康诰》《酒诰》《梓材》等组的分合问题。  相似文献   

19.
白光 《文物春秋》2001,(3):21-26
春秋时期活动在燕国北部的山戎民族已经发展得相当强盛。强大、剽悍的山戎为了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时有“病燕”、“伐齐”的战事发生。《左传》载:“冬遇于鲁济,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史记·匈奴列传》记:“山戎越燕而伐齐,齐 公与战于齐郊。”山戎民族的逐渐强大与时时扩张行为,使周边民族不得安宁,伐戎的战事也不断发生。《春秋》庄公三十年“齐人伐山戎”;《谷梁传》“桓(公)内无因国,外无从诸侯,而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 《史记·匈奴列传》载:“自陇川西有绵诸、绲戎、翟 之戎,岐、梁山、径、漆之北有义渠、…  相似文献   

20.
导读     
<正>本期共刊发专题论文和读史札记13篇。由于资料匮缺,中国早期社会教育制度和教育过程的脉络还不够明晰。《庠序:商周武学堂考辨》对商周时期武学堂的设置和教育情况进行了探讨。清华简文献的重要学术价值不言而喻,《清华简〈皇门〉的制作年代及相关史事问题》对《皇门》篇的成书时间做了考辨。如何理解"弃市",学界长期存有歧义,《汉代"弃市"与"殊死"辨析》就此加以辨析。《秦及汉初的司寇与徒隶》涉及了秦汉社会结构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