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龙真,您站在中间。白玛达吉,你和你爱人站两边。泽仁拉姆、泽姐拉姆,你们两个站爸爸妈妈两边。好的,大家靠近一点。123,茄子!" 4月25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村戈乡芒康村白玛达吉全家人穿上崭新的藏装,激动而又开心地站在自家新房前合影。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简称"四川电大")派驻理塘扶贫干部陶军和轩永昌正在聚精会神地为他们一家拍摄全家福,把脱贫后的幸福瞬间定格为永远美好的回忆。在3月、4月这两个月里,陶军一直都在芒康村忙着走家串户地为每家拍摄全家福。白玛达吉一家是村里拍摄全家福的最后一家。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我在亲人、老师、朋友的陪伴下度过了14年。在我14年的成长之路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给我启迪,在潜移默化中教会我许多道理,让我成长,其中我最感谢的是我的父母和老师。父母小时候,父母像座山一样呵护我,照顾我,给我安全感。襁褓时期,哺育我们的,是父母;教我们牙牙学语的,是父母;成长时期,为我们排忧解难的,还是父母,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让我们正确地对待失败与成功。  相似文献   

3.
黎辛 《百年潮》2001,(8):48-55
我常想起伊罗生,想起他的夫人姚白森。伊罗生的本名是哈罗德·R·伊萨克斯。伊罗生是三十年代在上海时,茅盾先生为他取的中国名字。姚白森是伊罗生夫人薇奥拉·R·伊萨克斯的中国名字。伊罗生夫妇于1980年访华时,我曾接待与陪同过他们,1984年姚白森再次访华,我们又见过面。认识伊罗生以后,我对他与他夫人有些了解,分别后,不时想起我们相处的日子。也有朋友向我询问伊罗生是怎样的人,现就我所知写些情况,怀念与悼念伊罗生,并告诉关心他们的人。  相似文献   

4.
张颍生 《江淮文史》2008,(1):119-135
我于1953年考进安徽医学院(今安徽医科大学),张锡祺先生时任学院院长,经常亲自给我们讲课;1958年我毕业时,先生亲自挑选我留校,并安置在他身边工作。1960年,先生积劳成疾,不幸辞世。在师从先生前后8年的岁月中,先生的品德、学问、业绩和他的人生追求,一直铭刻于我的心中。我的恩师,是一个道德文章皆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5.
是和老友一起吃饭时,突然说定去北京旅游的。那时候我正把一块红烧肉吃得满嘴流油,老友突然提议:"吃完饭,我们一起去北京吧,我都在北京这么多年了,你们竟然没有去过。"老公强烈赞同,煽风点火说:"就是,旅行需要冲动,越是计划越是不能成行。你者,我们都计划了很多年了!"老公的话,我也认同。老友是我们最铁的朋友,从他定居北京以后,我们已经计划过无数次要去和他相聚。第一年,我们刚结婚,新婚的甜蜜还没过,也想留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婚姻生活,计划的北京之行搁浅了;第二年,我刚刚接了一家店,放不下刚刚开始的生意,再次搁浅;第三年,我怀孕了,挺者大肚子的我,害怕受不了路途颠簸,也放弃了;第四年,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4月,山西阳泉旧街乡南沟村在草帽山抗战遗址,举行了范子侠将军纪念亭揭牌仪式。范子侠将军生前常说三句话:我前进,你们跟着我;我停滞,你们推动我;我后退,你们枪毙我。他曾立下震撼人心的抗日誓言: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要为民族求解放、为祖国争生存,誓以头颅换回失去的锦绣河山,誓以鲜血粉碎万恶的汉奸敌人。范子侠,1908年出生于江苏省丰县一户贫苦农家,靠族人帮助读完小学,后投笔从戎,  相似文献   

7.
<正>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从事地方志工作已经六年了。六年来,我和地方志从相识到相知、相依,我们之间,还真有一些浪漫、有趣的故事。当初,是我主动追求她2007年,我从处室领导岗位退居二线。当我们的"一把手"张显丰局长找我谈话时,我主动提出做地税史志、年鉴工作。可能是我的要求出乎张局长的意料吧,他楞了一下,但很快就爽快地同意了——我想,他一定认为我做史志、年鉴工作挺适  相似文献   

8.
阮仪三  柯昌礼 《世纪》2023,(5):42-43
<正>我常常和人说,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是我的娘家,它丰富了我一生孜孜以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我对文史馆的感情很深,这份感情,也包含了对《世纪》杂志和《口述历史》一书的感情。我是2010年加入文史馆大家庭的,进馆不久,文史馆就召开了一次新聘馆员座谈会,当时的沈祖炜馆长向我们介绍文史馆的情况,特别介绍了馆里有一本公开发行的文史刊物,并向我们发出约稿邀请。那个时候我正带领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的团队,在做上海石库门建筑和里弄保护调查,并成功将上海杨浦的聂家花园和位于外滩外白渡桥附近的划船俱乐部从推土机下保了下来。  相似文献   

9.
首先感谢当代中国研究所召开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并邀请我来参加; 也感谢前面几位老同志和专家学者的发言,他们的发言对我很有启发。下面,我想从自己与陈 云同志共同生活的角度,谈一谈他是怎样全面领会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的。 记得1938年,毛主席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曾说过:“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 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 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抗战八年,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整个延安掀 起了学习马列主义,特别是学哲学…  相似文献   

10.
蒋牧良印象     
从1938年到1973年牧良逝世之日止,我们相交近40年,我自认比较了解他,而且觉得他也比较了解我。从思想、修养方面说,他是我的导师诤友。他境界高,看问题深透,处处能从大处高处着眼;我视野不广,做事有点凭兴趣。从性格方面说,他刚毅、严肃,我软弱、散漫。我们之间似乎免不了会发生矛盾,但在几十年中,我们却一直欣合无间,久而弥笃。究原因,也许是他对我个人有点近乎迁就、担待、偏袒;而我对他又一直怀着敬佩之情,在他面前,我的自由散漫的习性有所约束吧。同他在一起,我感到亲昵,但无形中又像有一种威压;一离开他,又觉得失掉一股精神力量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李锐 《炎黄春秋》2006,(4):78-80
《李普自选集》的经办人命我写篇序言,当然乐意为之。我们是老朋友,是“两头热”的老朋友;他比我晚一年来到这个世界,他关心我重于我关心他。  相似文献   

12.
我当兵后的1979年,不仅是我们国家多灾多难的一年.也是我个人刻骨铭心的一年。这一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位开国元勋相继逝世;“四人帮”乘机倒行逆施;唐山大地震震惊中外……就在这天灾人祸不断.举国上下迷惘若失之际,我接到了“父病重”的第一封加紧电报。  相似文献   

13.
思详 《文史天地》2010,(9):55-57
<正>我和茅台酒第一次打交道,是在45年前的1965年。那年,我正读高中,与四五个同学交往颇深。我们这几个同学有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爱写点文章。我们的作文呢,也颇得语文  相似文献   

14.
陈德邻 《炎黄春秋》2010,(10):23-23
<正>1950年下半年,我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六区工作,担任六区区委书记,当时经我之手处理过两次李昌同志的信件。第一封信是1950年土改前夕,我带领七个村寨的贫农与李昌同志的母亲开展减租减息的斗争,并开会斗争了李昌同志的母亲雷田氏。在此之后,雷氏给李昌同志写信告我的状,李昌同志给他母亲写了一封回信,此信虽然是写给他母亲的,但对我们的土改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肯  相似文献   

15.
<正>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能活了90岁(笑声),我想来想去,就是靠共产党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新时代,使我们这种来自乡村的知识分子,取得了改善生活的条件。我查了一下祖宗三代,都是四十几、六十几就死了,到我这里90岁了还不死,还得活几年(掌声)。我19岁参加党的外围组织,到现在70年了,70年回头一看,觉得没有做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那一天我和厚泽几个人一起开会,我总结了一下:第一  相似文献   

16.
<正>我是武汉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的工会副主席谈雯丽,我的丈夫祝勤是硚口区社区教育学院行政校长,我和丈夫已经结婚30多年。2016年12月,我们夫妻俩接受硚口区选派,分别来到黄陂区罗汉寺街钟岗村和李家集街六家砦村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当时我母亲刚刚做过手术,需要有人照顾,我们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认为要做一  相似文献   

17.
张崇岫  孙戎 《江淮文史》2022,(5):101-115
<正>一我叫张崇岫,1929年10月出生于安徽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父亲在巢县中学负责后勤工作,我在家是老小,老大是哥哥,还有两个姐姐。我小时候读的是巢县夫子庙小学,就上到三年级,当时9岁。1938年,巢县城被日军占领,我们家逃到巢南乡下银屏山里,那儿有我们姓张家的农民亲戚。到了农村,就上不了学了。  相似文献   

18.
沈剑英 《世纪》2023,(1):68-70
<正>王元化先生是上海文化界的一面旗帜。先生自2008年离开我们已有14年时间,似乎他的身影渐行渐远,但对于已与先生相识27年,学术研究得到其鼎力相助的我来说,他似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一、因《因明学研究》结缘我与王元化先生相识于1981年。记得是春夏之交的季节,复旦大学中文系贾植芳先生在胡风冤案中蒙难二十余载后,终于正式平反、恢复教授职称并迁入复旦六舍51号新居,我与内子朱碧莲(1955年毕业于复旦中文系,后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同去探望,  相似文献   

19.
钱国宏 《文史博览》2010,(10):61-61
<正>1977年5月,我告别父母,来到辽宁南部的龙家大队插队。朴实的贫下中农对我们18名知青非常热情,专门为我们建了"青年点"——六间集体宿舍,并安排了"点长"、  相似文献   

20.
<正>我与股市的故事,也是一个春天的故事。1992年春天,我带着一岁多的小孩来到深圳探亲。老公单位有一位女同事单小姐和我们同住一栋楼上,她是南京人,皮肤白白个子高高,一看就是能干的样子。她对初来乍到的我热情、关心,这使我对她一下子亲近起来,什么事都问她,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