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斌 《南方文物》2014,(3):11-17
<正>能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1981年我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我们班共有18个人,包括15个男生和3个女生。当时张忠培先生是我们的系主任,林沄先生做了我们的班主任。后来才慢慢知道,他们原来是那么有名的教授。其他老师私下里都称张先生为张大帅,或者大帅,意思是可与张作霖媲美的东北王。张先生开创了吉林大学的考古专业,现在成为考古系。听张先生说当时东北考古是空白,想要开辟那里的考古事业,所以才到了吉林大学。张先生给我们班上两门课,一  相似文献   

2.
正伊藤道治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一年多了。对于先生的离世,我们这些学生晚辈在伤心悲痛之余,总想为纪念先生做些什么事情。就在这个时候,先生的夫人——我们的师母,汇集整理了伊藤先生生前没有发表的遗稿,并取名为《甲骨文研究》,准备出版。伊藤先生的学生们推荐由我为先生的这部书写一个序。在这里,我想借此机会,通过对伊藤先生在学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回顾,来表达我们对先生的缅怀之情。伊藤教授是我的老师,那是从1989年我在伊藤先生的帮助下来到日本关西外国语  相似文献   

3.
前几年,我在羊城造访老同学吴开斌兄,共同回忆起五十年代在武汉大学学习时老师们的风度和特点。他说:“当时的中文系,确是名师如云,灿若星辰。他们当中,有的是饱读诗书,擅长国学;有的是才华横溢,著作连翩;有的是立身行己,炉火纯青;有的老师更是博物多闻,大智若愚,外柔内刚,平易近人……”说到这里,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谈起了敬爱的黄焯先生。  相似文献   

4.
我们这代人中小学多半时间处在“读书无用”的“文革”时期,许多令今天孩子十分陌生的场景,伴随着大家的学习和生活。现在那个年代已经过去很久了,“文革”也早已遭到否定和清算。不过回想起来,虽苦涩无比,却又有几分怀念,因为正是当时的一天天成长,才有了我们后来的成熟和感悟。我是1973年在武汉市读的初中。当时中学有两套学制:两年制初中、三年制高中和三年制初中、两年制高中。因为统一学制需要,小学毕业后,我们年级留在了原校上初一,称为“带帽子”初中。新任班主任谭老师是语文课老师,她安排我担任了语文课代表。谭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  相似文献   

5.
邓伟志 《江淮文史》2009,(6):137-138
龙城画派的杰出代表、安徽省书画院前院长萧龙士先生是我在萧县中学读书时的美术老师。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正在医治战争的创伤。我们萧县原是淮海战役战场的一部分,战后到处是断壁颓垣。国民党军队败退时丢弃的坦克到1950年代中期都还在地里趴着。小朋友们玩耍常常会捡到子弹壳,踩到废炮弹。家乡的经济十分困难。温饱问题,当时不论是对学生还是老师,都还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6.
张之佩 《收藏家》2022,(12):6-9
沈红在“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论坛”代其母宣读文稿,并发言:“作为家人,感谢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研讨会,感谢老师们的学术分享。二十年前我也来到过这里,参加国家博物馆为纪念沈先生诞辰100周年举办的座谈会,很亲切。是你们把我带到老人家生前工作了半生的地方,是你们用学术的方式把他呼唤到这里。我觉得他在这里聆听,和我们隔着时空团聚。我母亲托我带来她写的一篇文章,摘录几段和老师们分享。”  相似文献   

7.
杨向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杰出的史学家和教育家 ,对 2 0世纪的历史科学作出了独特的卓越贡献。他将自己的一生 ,奉献给了中国的史学研究和史学教育的崇高事业。向奎先生是我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学习时的老师和系主任。 2 0世纪 50年代的山东大学历史系云集着史学界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 ,向奎先生是系主任 ,又是当时学生们心目中最为崇敬的师长之一。在我毕业分配到历史研究所后的 4 0余年中 ,虽同先生在一个单位工作 ,却因种种原因 ,未能有更多的机会在先生门下学习求教 ,对先生的学术精髓理解和认识不深 ,而先生却一贯鼓励和支持我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前有个人,他出现时已很老了,没人知道他经历过什么。有一天,他拿起小孙子看的童话,翻了几页,便入迷了。他觉得自己在慢慢变小,直到有一天,他变成了一个婴儿,就死了。死的时候。脸上露出婴儿般纯洁的笑容。”今年年初,我在一篇文章中写下上述这段文字,那个“他”,便是我的老师兼老友李育中先生。当时,李先生已103岁,但私底下,我们称他为老头子。老头子是十分有风度的人,  相似文献   

9.
师恩难忘     
正在教过我的老师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当然是您——杨老师,您教了我整整四年,回忆起这段幸福的时光,您与我相处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动,让我难忘。特别是您精心辅导我参加朗诵比赛这件事,更是令我历历在目。清楚记得,那时我才上二年级。一天放学后,您把我和王玉玲同学留了下来,给我们推荐了几篇美文,分别教我们有感情地练读了几遍,然后叮嘱我们回家认真背诵。我可是个听话的好学生,按照老师的要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90年代初,杨郁老师开始结集《胡山源研究》。从那时起,杨老师一直嘱我:写一写与胡老山源先生的交往,忆一忆先生晚年的事,提供一些先生晚年的“独家新闻”。十多年来,我一直让老师失望。这些天仔细翻翻尘封多年的日记、信件和手稿,猛然醒悟到:年轻时与先生交往的许多平常经历,其实是我人生历程中堪称美好而弥足珍贵的印记。提笔撰文,真有一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沧桑。走近先生能走近胡老山源先生,首先要提到我与杨郁老师的缘份。杨郁老师曾经做过前苏联专家的翻译,有几本科技译作出版。他是因“只专不红”被贬到江阴农村中学,…  相似文献   

11.
“叶帅,我怀念他,不单是我跟他个人、我家几代人跟他家几代人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叶帅对我们祖国、对各族人民、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大公无私,这方面使得我非常钦佩、敬服……”这是澳门著名爱国人士马万祺先生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的一番话。马万祺先生1919年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曾获澳门东亚大学工商管理荣誉博士学位,从学生时代便毅然投身当时的抗日救国运动,半个多世纪来,他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在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以及法学界、企业界、文化界等诸多领域担负着许多  相似文献   

12.
张海瀛 《炎黄春秋》2004,(11):21-24
我是1964年初,拜吴晗先生为师攻读明史的。当时,吴晗先生有两个研究生。除我以外,另一位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张显清同志。吴晗先生考虑到我们两人的学习进度不同,便让我们分别求教,每周一次,我被安排在每星期五的下午。先生为了使我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又同院、  相似文献   

13.
我和张艺谋     
小学毕业后,我从北京转学到 西安。 我相貌平平,又不大爱讲话,一 开始总以为班上没人注意我。过了 一段时间,慢慢地和我说话的人多 了起来,大概是我把北京学生的“开 通”风气给带来了,使他们感到新鲜、愉快,一扫当时班上男女生界限分明的别扭劲儿。班上分组时,同学 们选我当小组长。不久期中考试,我的考分排在前五名内。于是,老师和同学们对我越来越有好感了。一次老师找了我们几个同学,布置办个专栏,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分配每人画两幅画。当专栏贴出来时,我画的那两幅明显地超过了其他同学.也就是从这时起,张艺谋往芯到了我,他也是参与办专…  相似文献   

14.
Lois 《西藏人文地理》2012,(1):128-135
在2007年,我还是一名少不经事的大三学生,背起行囊去西藏的念头全是源于当时摄影课上老师播放的吕楠先生的《四季》,这组作品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以至于驱使着我在那一年义无反顾的手持相机跳上了朝向拉萨而去的火车。  相似文献   

15.
一、沈老师,您是什么时候来咱们师大的?当时生物系的状况如何?大概有多少老师和学生?当时开设哪些课程?我们的毕业生主要做什么工作?答:我是1958年考入河北师范大学的,196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1958年"大跃进"时有一段时间生物系不叫生物系,叫农业基础系,毛主席提的以农业为基础,所以曾改称农业基础系,时间不长又恢复了生物系的名称。当时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  相似文献   

16.
朱英 《神州》2012,(25):46-46
夏丐尊先生曾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我深切体会到,唯有心中时时有爱的老师才是真正合格的老师。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我们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我们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  相似文献   

17.
正前年有幸聆听了著名教育家、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在我校作关于"教师专业品格成长"的精彩讲座。期间,成尚荣先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一个教师的手里拿的是一把锤子,那么所有的学生都将是他眼中的钉子。你觉得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手里拿着的应该是什么?"成所长的这一问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是啊,在一个老师将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们每个人手中应该拿的是什么呢?一个成功的或者比较优秀的老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拥有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我是1958年9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的,那时院长是吴作人先生,我们很少能见到他。低年级的同学以课堂学习为主,国画系自己的老师教,U字楼里有固定教室,老师三周、五周的连续排课,边讲边示范。国画系的两大名师李可染、李苦禅,都直接进教室上课。也有请来校外专家讲座,天南地北都有,海派、岭南画派、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都来过。当时流行外出写生,系里很多老师都带过写生课,其中叶浅予先生带我们最多,有时候既是写生、采风,也是体验生活,做美术调查。  相似文献   

19.
正黑颈鹤是唯一一种生活在高原上的鹤类,它在云贵高原越冬,在青藏高原繁殖,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前几年就听我国鹤类专家——北京林业大学的郭玉民先生说,西藏是黑颈鹤的重要越冬地。对此一直充满好奇的我,很想探个究竟,猴年春节过后,我们便踏上了进藏寻找黑颈鹤的征程。老年组出征且出师不利订好2月26日上午8点的飞机,我和北京林业大学的郭玉民老师、东北老乡老纪先生早6点便在首都机场碰面。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纪和郭老师竟  相似文献   

20.
<正>黑颈鹤是唯一一种生活在高原上的鹤类,它在云贵高原越冬,在青藏高原繁殖,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前几年就听我国鹤类专家——北京林业大学的郭玉民先生说,西藏是黑颈鹤的重要越冬地。对此一直充满好奇的我,很想探个究竟,猴年春节过后,我们便踏上了进藏寻找黑颈鹤的征程。老年组出征且出师不利订好2月26日上午8点的飞机,我和北京林业大学的郭玉民老师、东北老乡老纪先生早6点便在首都机场碰面。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纪和郭老师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