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门扉画像石既是汉代墓葬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营建墓室的特殊装饰品。四川汉墓门扉画像石的题材可分为铺首衔环类、门吏侍者类、墓主类、花纹类;门扉形制可分为双门枢门扉和单门枢门扉;构图形式分为整体图像类型、上下分层类型及不规则构图类型;雕刻技法可见阴线刻、平面浅浮雕、弧面浅浮雕。四川汉墓门扉画像石制作具有一定粉本,初期以传统的铺首衔环题材为主,后逐步突破原有的以铺首衔环为核心的格套限制,开始以人为中心,演化出了自身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19,(11)
<正>铺首衔环是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兽面纹。它既有权势象征的意义,又有装饰的价值,主要被表现在青铜器、陶瓷器、漆木器、画像石、墓门棺椁以及建筑的门上。或铸、或雕、或刻、或制。青州市博物馆藏的铺首衔环,多出土于墓葬之中。有的在棺椁之上,有的是随葬器的构件或装饰,有的则在画像石门扉之中,这些铺首的用途不同,被赋予的内涵也各异。无论何种用途,铺首被赋予的驱邪禳灾的美好寓意作为共性是一直存在的。铺首衔环出现的时间很早,延续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陕北、晋西北地区画像石墓进行分期的基础上,将该地区画像石墓门图像的布局总结为四种方式,并归纳了墓门画像在不同时期的布局特点,认为墓门画像的布局和内容存在一定的发展演变规律,而这与东汉时期陕北、晋西北地区政治、军事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宋莉 《四川文物》2009,(5):67-74
墓门扉是陕北汉画像配置中最具规律性的石构件,可分三类:一为朱雀、铺首衔环、独角兽;二为朱雀、铺首衔环、青龙白虎;三为朱雀、铺首衔环;四为其他组合图像.门扉的核心图像是朱雀和铺首衔环,次要图像是独角兽和青龙白虎.这些图像为保护墓主人的安全和引导其升仙增加了多重保险.  相似文献   

5.
本文广泛收集许昌地区出土和收藏的汉画像石铺首衔环图像资料,将其系统整理,从类型、雕刻手法、地域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1999年 8月 3日- 9月 8日,在河南省浚县贾胡庄发掘清理了一座东汉时期的砖石混砌多室画像石墓,出土画像石4块,雕刻画像5幅。其中有铺首衔环图、鹤鸟育雏图、伏羲女娲交尾图、羽化升仙图等。艺术表现手法独特,为进一步研究汉画像石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正>淮北市博物馆馆藏画像石共155块,其中龙虎纹图案的画像石有青龙、白虎墓门一组(见图1)及羽人戏龙虎门柱画像石(见图2)。2013年10月,淮北市博物馆按照省、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馆藏可移动文物一普工作,对馆藏文物进行摸底调查。笔者在整理标本库房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件龙虎纹画像砖(见图3)。在淮北市,画像石的图案大多为铺首衔环、双龙穿瑗,所发现的画像砖图案以菱  相似文献   

8.
许昌博物馆收藏有近200块汉代画像石,其中门扉全部为以铺首衔环为题的纹饰。铺首,为门环的底座,一般为兽面纹。兽面纹旧称饕餮纹,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的动物或幻想中的物象头部正视的图案。它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有角,下有目,有的还有眉、耳、爪、尾等。其形象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上就出现了形象较为完整的兽面纹。兽面纹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9.
徐州是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除了发掘的画像墓之外,还有一些流散于民间。在近几年的考古工作中,我们屡有发现。主要分布在铜山县汉王乡,茅村乡的大山、蔡丘、梅庄及贾汪区青山泉乡店子等地(图一)。现选较好者介绍于下。大山散存汉画像石计7方。第一石:已残,长0.78、高0.7米。阴线刻。石中部刻一株长青树,树冠呈三角形,树干下部有一方台(图二)。第二石:石下部残,宽0.46、残高0.65米,浅浮雕。画面分二层,上层为十字穿环图案,下层为铺首衔环。边饰连弧纹  相似文献   

10.
国内     
<正>湖北襄阳:汉画像石墓近日,湖北襄阳团山镇蔡庄村四组骆台自然村南发现一座汉代石室墓,墓室由墓道、甬道、前堂、后室组成。墓门为绿矾石做成,由两扇门、两个石柱构成,门上刻白虎铺首衔环等画像,左右石柱各刻画一持戟小吏。  相似文献   

11.
铺首,古代器物或门上用以衔环的底盘,一般做成兽面形,铜质或饰以金银,它不仅有作为提手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装饰美化器物的作用,精巧的铺首与器物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画像石是一种主要雕刻在墓葬和祠堂壁上的一种装饰画,它兴起于西汉后期,大体在东汉晚期衰落,它分布的范围很广,“以黄河流域中下游为中心,北到海河流域的北京、东南到浙江的海宁县,西南到云南省境内的昭通县,东到渤海南岸胶东半岛上的牟平县,西到四川境内西部地区的雅安,西北到甘肃的成县和陕北的榆林,都有汉画像石  相似文献   

13.
陕北的榆林东部(以及山西吕梁地区)是汉代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近50年来的发掘、收集和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然而我们对它的认识深度并未赶上资料增长的速度。本文以图像分析的方法,将陕北汉代画像石当作一个连续发展的有机整体来看待,以纪年画像石为依托,通过追踪题材的衍生、配置与消长,图像与造型的变化,尤其是以西王母图像的演变为主要线索,试图建构图像的类型与年代框架,深化和促进对陕北汉代画像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陕北汉画像石是全国汉画像石分布区域之一,而绥德又是陕北汉画像石分布的中心,它以其出土量多、内容丰富、构图精美、保存完好而为世所瞩目。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一个时期,在山东省嘉祥县又发现了一批汉代画像石,现择选其中三块重要的画像石介绍如下。第一石,从嘉祥县法院征集。该石长122、宽78厘米,为剔地浅浮雕。画面分为上中下三层,其中上层刻两层楼阁。楼上铺首衔环居中,左右两边各坐三人,其外侧均站立一人。在第三、四人之间,各刻一石柱,上有斗棋。站立之  相似文献   

16.
《文博》1985,(6)
显示了建国以来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一项重大成果的陕北东汉画像石刻艺术拓本展览,经过榆林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榆林地区文化局的积极筹备和陕西省博物馆的大力协助,已于十一月中旬起在西安碑林正式展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黎夫,政协陕西省委员会主席谈维熙、副主席余明,以及省文化厅、省政府文物局和有关方面负责人,专家、艺术家、学术刊物和新闻单位的代表近百人出席了十一日的予展式。此次展出的187福东汉画像石拓本,是从  相似文献   

17.
离石汉画像石主要集中出土于三川河流域以马茂庄为中心的周边区域,时代属东汉晚期汉桓帝、灵帝时期。画像石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简洁明了,构图大胆。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典章制度、神话故事、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等,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陕北地区是汉代画像石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目前所发现、发掘的画像石墓已达数十座,这些墓葬不论在形制、随葬器物,还是画像内容、雕刻技法,均表现出极强的地域特征,反映出汉代陕北边地独特的社会历史。在陕北地区的汉画像石画像中,笔者发现了一些不见于其他地区的博山炉图像,虽然数量不多,却造型丰富,颇具特色。由于以往研究并未对该地区画像石中的博山炉图像过多涉及,故本文试对这些博山炉图像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更加全面理解和认识该地区汉代画像石。  相似文献   

19.
试论汉画中铺首的渊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汉画中有许多铺首衔环的形象,他们大多与朱雀、白虎、应龙、武士、牛、熊以及双鱼等组合在一起,置于墓门的正面来表示祥瑞避邪。运动、力量、气势是汉画艺术的本质,奔腾欲飞的神龙、勇往直前的翼虎,都以极具夸张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它们相比,墓门上的铺...  相似文献   

20.
我国汉代墓室、祠堂、石阙上的画像石,是绘画与雕刻艺术的综合,它又是汉代特有的一种艺术。所谓“画”是刻划的意思,即刻在石头上的装饰画。1973年,在日本举办了《河南省画像石、碑刻拓片展览》,展出五○件画像石拓片。1979年,我国第一个专门陈列画像石的《南阳汉画馆》正式开放。汉代的画像石艺术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在考古学上所谓“画像石墓”,是因为这种墓室都是用石料砌筑的,而壁上又雕刻画像,故称“画像石墓”,以区别壁画墓、画像砖墓。画像石墓起源于西汉晚年,东汉中期开始兴盛,到了东汉末年便趋于衰落。其分布区域主要有山东、河南、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