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代金文所见由"族氏名+长"或"族氏名+旁"构成的人名形式,其中的"长"和"旁"大概都是表示贵族身份的特定称谓,具有相应的继统意义和宗法内涵。"族氏名+长"不仅可以指家族内部具有家族长或宗子身份的贵族个体,在有关人称转化为氏名的情况下,"长"亦可视作大宗的代名词。至于以"族氏名+旁"为称者,应是指家族内部无继统权力的支子,其内涵相当于文献中的"侧室"或"余子",同"别子"具有相近的宗法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长丰 《中原文物》2008,3(2):92-95
本文综合论述了殷周金文研究的成果及现状,对目前所见的殷周金文族徽进行了数量统计,并就殷周金文族徽的阶段性成果加以述评,分析了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殷周金文族徽的性质以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青铜器复合族徽的类型结构与甲骨文多字族名多有相似之处,但不见同名重合事例,说明作为族组织的复合族徽实际上不见于甲骨文记载,因而复合族徽应当不代表族组织实体,而是几个关系亲近的族氏共同作器的表示,其用法类似于甲骨文多字族名的连称。  相似文献   

4.
“令支”方国族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字形上对殷周甲骨卜辞、金文族徽进行分析,例证了金文族徽文字“■”、“■”即是“令支”的合文,“令支”为殷周时古国,地望在今河北省迁安县西,古有令支县故城。  相似文献   

5.
复合氏名层级说之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复合氏名 ,有学者以“戈组复合氏名”为例 ,论证其是表示一个族的分支。本文也以戈组复合氏名为例 ,对此说提出了商榷意见 ,指出复合氏名可能代表着族氏之间的联合 ,同时也肯定了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商周家族墓地所见复合族徽铜器墓葬分为三类,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均以木棺或棺椁为葬具,随葬有1套或2套青铜礼器,墓葬分布主要见于殷墟地区,墓葬位置大多位于所在墓区或墓组边缘,墓葬排列常见为男女"异穴并葬"。这些情况说明,复合族徽很可能是族氏分化或族氏联姻关系的反映,而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族组织。  相似文献   

7.
殷周青铜器上的特殊铭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迄今为止,已著录的先秦有铭青铜器约13000件,其中半数左右铭刻极为简短,有的仅铭刻一个十分象形的字,有的在此外再加一父祖日名,由于缺少上下文例比附,对这些字或短语的释义,学者们见仁见智,说法不一。较有影响的有郭沫若的“族徽说”、“族氏说”和“族名说”,张振林的“家族标记说”,吴其昌、饶宗颐的“私名说”以及日人白川静的“特殊集团说”和林巳奈  相似文献   

8.
<正>见于商周青铜器上的族徽铭文,从宋代金石学兴起伊始即受到学人关注,搜集、著录、研究代不乏人。关于这类铭刻的性质,学界说法很多。氏族说、姓氏说、图画说、文字画说……不一而足。至1931年郭沫若发表《殷彝图形文字之一解》提出族徽说,倍受推崇,几成学界共识。然细究起来,其中仍有许多认识远未统一,例如这类铭刻究竟是不是文字,其含义是什么、都包含哪些内容,所谓复合族徽究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族徽的合署还是族氏分衍的反映等,都需  相似文献   

9.
小双桥遗址出土陶器上朱书文字中,有一部分和青铜器上面的族徽属于同一性质,为族氏的标记。朱书数字和祭祀礼仪有关,极可能是祭祀活动时用以表示祭器陈列位序。  相似文献   

10.
张丹 《中原文物》2012,(2):57-62
《左传》等传世文献中记载有大量薳(■)氏家族的信息,南阳浙川发现有■氏家族墓葬,楚简等出土文献中还包含有■氏家族及速氏(学界以为即薳氏)家族的信息。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并运用考古出土材料和业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上述几大家族作重新认识和考察,可以发现,春秋时薳(■)氏家族在楚国的地位很显赫,至战国时开始衰败。传世文献可见,薳氏即■氏。薳与■,作为邑是不同的地名,在金文及楚简中,■地即■地。薳与■,作氏称可互通。作氏称时,在金文及楚简中薳另作■;■则另作■(■)、■。  相似文献   

11.
12.
13.
邝以明 《收藏家》2013,(8):32-38
"居古泉先生是承前启后一位大师,岭南三家初得新技法,合居氏画风影响创出新国画。此册是居氏神来之笔。虽未署款,审定为晚年精品无疑。吾曾见居氏花鸟册不下十余件,但未有及此者,近兄以重金购藏,可宝也。壬申五月、善深。"这是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杨善深先生在居廉《水墨杂花册》中的  相似文献   

14.
夏文明崛起的生境优化与中国城市文明的肇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民族从颖河流域和汾河下游发展到伊洛平原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生境的不断优化而步入了文明时代,建立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二里头王都,从而开启了中国城市文明的先河。二里头城市文明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夏文明的跃进。  相似文献   

15.
新乡市博物馆搬迁至原平原省委旧址后,利用旧址主楼推出馆藏文物精品展览.其中<馆藏青铜器精品展>在展室面积、展线长度及展室结构等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精选青铜器103件,内容分青铜礼器、青铜兵器、铜镜三大部分,展示了青铜器在国之礼仪、国之战争及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反映出新乡市博物馆的文物特色,较好地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The author defines satellites primarily on the basis of their commuting links with the central city or cities. He discusses characteristics of satellite cities and towns and their functions,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location of satellit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Soviet city planning. In the following translation, the Russian term gorod has been translated as city, and poselok gorodskogo tipa (urban-type settlement) as town.  相似文献   

17.
18.
万新华 《收藏家》2013,(11):59-61
清初文人画家宋骏业向来不为绘画研究者所重视,只因其曾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奉命而举荐王翚(1632-1717年)主绘《康熙南巡图》、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与孙岳颁(1639-1708年)主编《佩文斋书画谱》、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与王原祁(1642-1915年)先后主持《万寿盛典图》而进入绘画史的视野,故其生平资料现存甚少。《清史稿》将宋骏业小传附于乃父《宋德宜传》之后,曰:子骏业,自副贡授翰林院待诏,直御书处,历兵科给事中。康熙四十一年,  相似文献   

19.
20.
民国时期的商会票概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国时期纸币发行混乱,呈多元化货币发行的格局,但在各种主体发行的货币竞存中,乡村底层市场上流通的纸币,即县乡纸币,是最独特的一种。笔者有幸参与由戴建兵先生主编的《中国钱币大辞典·县乡纸币卷》的编写,有机会对石长有先生等人收藏整理的民国时期县乡纸币有较全面而又直观的了解,其中经商会注册或由商会直接发行的纸币尤为引人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