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文潞公三分胜水说起文潞公即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介休市城关文家庄人,北宋著名宰相。仁宗时进士,自庆历(1041—1048)年间开始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宰相,出将入相五十年,为官清正。在任汾州府官时,介休洪山泉水利,自古多有争讼,在他的主持下在鸑鷟泉上游修筑三个石孔,将泉水分为东、西、中三条河,并建立了用水、管水规则,止息了争讼,迄今为利。人民对他三分胜水、造福桑梓之举,立石介休洪山源神庙,以纪念他的治水功绩。在介休洪山源神庙诸多碑刻中,题到宋文潞公始开三河的有四通碑石,第一通  相似文献   

2.
正介休市洪山村狐岐山下源神池畔建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源神庙。说它历史悠久是因它创建年代在千年以上,说它奇特是因庙中奉祀的对象不同寻常。源神庙正殿中奉祀的对象既不是佛家的祖师爷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大佛;又非道家的鼻祖,诸位原始天尊天师等,而是  相似文献   

3.
洪山镇在山西介休县南三十里的胜水,是晋中产瓷最著名的地方。特别是黑如漆、堆如脂的黑釉瓷器,曾引起国内外爱好者和研究者的注意。1957年5月山西省文管会到那里调查文物,从镇上群众口中得悉在源神庙东北百米的喊车沟内,有不少的瓷片,因往探访。喊车沟是一条狭长的人行道,弯弯曲曲地通往山里。沟南面是高山,北面是五、六米高的台地。上边已经摊平,种了地了。  相似文献   

4.
洪山陶瓷     
正位于介休城东南十公里处的洪山村,是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村,这里以几千年汩汩不绝的洪山泉而闻名天下。洪山泉是介休人的生命之泉,滋润了介休几万亩土地,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和农业生产用水。自古以来,泉水发源地洪山及周边村落还发展起众多与水密切相关的产业,如制香业、造纸业和瓷器业。在介休民间歌谣《数村村》中有:"洪山的柏香和磁器,国内国外也有名。"嘉庆版《介休县志》卷四"物产"项中记载:"北乡芦苇,西南煤炭,辛武盐场,义棠铁器,洪山磁器,一邑之利溥矣。""杂产"项中亦有"磁(瓷)器,出石屯、磨沟、洪山等村;香,出洪山"等记录。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书局点校本《方舆胜览》卷70利州西路同庆府"建置沿革"载:"唐复为成州,又改为同谷郡……收复之后,复置成州。朱梁改为汝州。"(中华书局,2003年,第1221页)此"汝州"当为"汶州"之讹。考诸史志,陇右不曾设有汝州。《旧五代史》所记汝州属河南道,在今河南省境内。《新五代史·职方考》载:"叶、襄城,故属许州,唐割隶汝州。"(中华书局,1974年,第742页)此事见于《元和郡县图志》卷六,此汝州亦即河南之汝州。  相似文献   

6.
正《介休碑传集》(三晋出版社2018年10月版)所录,皆介休的山河故人。或碑碣,或墓志,远及东汉,近迄民国,为此域另一线索的文献记录。知名者如蔡邕《汉有道先生碑》、李百药《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文彦博《赠尚书祠部员外郎文府君墓志》、徐赟《李将军碑铭》、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记》等等。除此之外,不知名者多,价值也不小,皆为乡邦文化研究者的一手资料。学术研究成果的出新,仰仗新史料的发现与挖掘,萧文立《校定本出版弁言》云:  相似文献   

7.
正(一)和顺县榆水辨析《读史方舆纪要》和顺县"榆水"条注:"在县西。《水经注》:‘榆水有二源,一出梁榆城西大嵰山,谓之北水,东南流经城东南注于南水;南水亦出西山,东南流经梁榆城南,合于北水。’志云:梁榆水今出县之石堠岭,流经县东南合于清漳。"(3)据此,似榆水即梁榆水。今传典籍记和顺县榆水当以此为最早。按照《读史方舆纪要》附注行文体例而言,一河二名一般标明"亦谓之△△""或谓之△△""一名△△"等。如,文水"亦谓之文谷水"(4)。可是《读史方舆纪要》为何不明说榆水又名梁榆水呢?  相似文献   

8.
天水郡因"天水湖"得名。南宋《妙胜院敕碑》明确记载"天水湖"在"天水县茅城谷"(今甘肃礼县红河镇草坝村),并言"其水冬夏无增减",此与南朝郭仲产《秦州地记》所载完全相同,由此可以纠正《水经注》关于"濛水"水系的误归。"茅城谷"即"昧谷"、"卯谷"、"禺谷"、"西谷",因濛水(峁水)得名。《妙胜院敕碑》的发现,证实了《水经注》所载"旧天水郡治"、"上邽县故城"、"西城"皆在峁水河谷。这为揭开"天水"、"昧谷"、"西"、"邽"之地望和探讨古地名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水神庙位于山西省洪洞县东北17公里处的霍泉北侧,建于唐朝初年,金、元时两度重建,现存的明应王殿为元代遗构,供奉水神明应王,故俗称"水神庙"。明应王殿内四壁绘满壁画,面积达200多平方米。此壁画位于殿内北壁明应王神龛西侧,画面富有浓厚的宫廷气息,图中共有七人,正在陈设各种奇花异宝。正面有仕女二人,一人抱古琴,一人举荷花。前面一人抱着插有如意珍宝的花瓶欲向桌上移动,桌案上  相似文献   

10.
扬之水 《南方文物》2012,(3):159-162,212,213,217
一、人胜人胜和剪綵花,都是节令物事,前者的制作与佩戴,在人日,后者为立春。这是南北朝至隋唐时候的情景。人日故事,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翦綵为人,或镂金簿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隋杜公瞻注云:"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胜也。①"所谓"华胜",本为汉代流行的首饰之一种。《释名·释首饰》":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也。"《太平御览》卷七一九《服用二十一》"花胜"一项引此条作:"花胜,草化(花)也。言人形容正等,人着之则胜。②"花胜,即华胜。"形容正等",犹后世谓人容貌端正也。  相似文献   

11.
介休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明达,故素有“三贤故里”之称。介休位于晋中盆地的南端,经其西侧的鼠雀谷可到临汾盆地,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的必经之路,清嘉庆版《介休县志》记载:“(介休)  相似文献   

12.
《蜀王本纪》载有秦蜀守李冰作石犀厌水精以止"江水为害"之事,古今论者除任乃强外,多从其说。其实李冰治蜀时尚无厌胜水精以止风波之观念,且犀牛在时人信仰中亦非镇水之灵物。是故李冰石犀厌水事不可能发生于战国末期之蜀地,此乃后世附会之辞。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3月介休市史志研究室获悉《光绪介休志》已在台湾刊行,遂想方设法寻找该书,犹赖山西大学常利兵老师和北京语言大学杨沛林同学的大力支持,几经辗转,于11月将《傅斯年图书馆典藏未刊稿钞本方志》购回,其中第九册、第十册上赫然登载有《光绪介休志》全本。本人有幸参与其中,第一时间即得开卷浏览,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14.
《山茶》2010,(4):I0032-I0035
1966年《国家地理》报道了埃及阿布辛贝勒神庙的抢救工作,因修建阿斯旺水坝而不断上涨的尼罗河水即将淹没这座兴建于3000年前埃及新王国时期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庙。世界113个国家援助了这项长达5年、由3000名工人完成的巨大工程。  相似文献   

15.
山西介休地区的“念卷”(即“宣卷”)和宝卷,是1957年张颔先生《山西民间流传的宝卷抄本》①一文介绍给学术界的。文中介绍了介休城乡念卷的活动情况、手抄本宝卷的内容和形式,并载有作者于1946  相似文献   

16.
《源神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碑文主要记述了宋初介休洪山泉水利开发和农商相关产业状况等。碑刻正文研究论述颇多,本文抛开正文,另辟蹊径专门对碑末的"任姓"家族诸人的职衔进行研究探讨,以其反映当时地方大姓与当地寺院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达到补史证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宋史》卷二六四《宋琪傳》稱太平興國"九年九月,上幸景龍門外觀水磑,因謂侍臣曰:‘此水出於山源,清泠甘美,凡近河水味皆甘,豈非餘潤之所及乎?’琪等對曰:‘實由地脈潛通而然,亦猶人之善惡以染習而成也。’"然同書卷一一三《禮志·遊觀》記載相同之事,時間卻明顯不同。稱太平興國"九年正月六日,幸景龍門外水磑,帝臨水而坐,召從臣觀之,因謂曰:‘此水出於山源,清澄甘潔。近河之地,水味皆甘,豈河潤所及乎?’宋琪等曰:‘亦  相似文献   

18.
在《春秋繁露》所收与"五行"相关的九篇文本中,除《五行相生》《五行相胜》基本可定为董仲舒所作,《五行变救》尚难考定以外,其他六篇都不同程度地与《管子·四时》《淮南子·时则训》《淮南子·天文训》、董仲舒《孝经解》以及时代晚于董氏的刘向《洪范五行传论》等存在互见关系。通过对这些互见文本的比读,可发现《春秋繁露》"五行"诸篇包括董子原作、后人续作及二次续作三个层面,展现了后儒将董子"五行"生胜思想与秦汉时月令思想、《洪范》五行学乃至《孝经》学思想进行融合,构建新的"五行"学体系的尝试。这些衍生文本来源驳杂,常无法消除多源论述逻辑之间的抵牾,显露出"文本嫁接"的痕迹,其文本生成方式在早期著述传统中具有代表性,值得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19.
正介休暨绵山作为介子推隐居被焚地,自古以来就是传承弘扬介子精神的集大成之地。近日,仰赖文友冀成武觅获宋廷魁传奇剧《介山记》赠阅,仔细拜读后方知其无论是创作思想、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还是词曲文辞,都无愧序者"词义新惊,实有一段精光不可磨灭之气""几于打倒词场,场翻文案"之誉。现就阅读心得撰文,抛砖引玉,冀引世人读研兴趣,以传承介子精神,弘扬正能量。宋廷魁生平见乾隆《介休县志》卷九《人物》,后嘉庆《介休县志》和光绪  相似文献   

20.
正压胜钱,又有"厌胜钱""花钱""瘗钱"之称,是带有吉祥、压胜性质文字或图案的非流通货币。北宋《宣和博古图》中记载"李孝美《图谱》有永安五男钱……孝美号之曰厌胜钱"[1],《汉书·王莽传》:"……是岁八月,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2]。压胜有震慑之意,故压胜钱在墓葬中起辟邪祈福之功用。压胜钱种类繁多、题材多样,时间跨度大,数量也较为可观。明代墓葬压胜钱上的文字、图案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宗教民俗信仰有着密切关系,文化内涵丰富。本文根据明墓出土的压胜钱内涵进行整理与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明墓压胜钱的题材来源及墓葬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