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唐書·西原蠻傳》載:"貞元十年(794),黄洞首領黄少卿……陷欽、横、潯、貴四州。……乃以唐州刺史陽旻爲容管招討經略使,引師掩賊,一日六七戰,皆破之,侵地悉復。"據此,欽、横、潯、貴四州由陽旻收復。《元和郡縣圖志·嶺南道三》載邕管經略使:"管邕州、貴州、賓州、澄州、横州、欽州、潯州、巒州。"陽旻時任容管經略使,而欽、横、潯、貴四州屬邕管,  相似文献   

2.
<正>《新唐書·憲宗紀》元和十四年(819)條:"十月壬戌,安南將楊清殺其都護李象古以反。"據此,安南兵亂發生於十月壬戌。《舊唐書·憲宗紀下》對該事件時間的記載與《新唐書》相同。但《資治通鑑》卷二四一唐憲宗元和十四年條記載有異:"冬,十月,壬戌,容管奏安南賊楊清陷都護府,殺都護李象古及妻子、官屬、部曲千餘人。"《資治通鑑》比兩《唐書》多了"容管奏"三個字,則十月壬戌是容管奏疏到達長安的時間,而不是兵亂發生的時間。《舊唐書·憲宗紀下》元和十四年條載:"(十月)丙寅,以唐州刺史桂仲武爲安南都  相似文献   

3.
<正>利用唐人碑刻校正新、舊《唐書》,歐陽脩早已爲之。近代以來,地不愛寶,唐代墓誌,層見迭出,爲校正史書提供了不少新的材料。筆者據唐代墓誌校正《新唐書》八則~①,兹按其卷次順序羅列如下,以就教於方家。1.久之,出爲常州刺史。屬宣州賊鐘大眼亂,百姓潰震,登嚴勒守備,闔境賴安。(卷一一二《薛登傳》,第4171頁)按:《舊唐書》卷一○一《薛登傳》載:"屬宣州狂寇朱大目作亂,百姓奔走,  相似文献   

4.
<正>《新唐書》卷一六九《韋澳傳》:"帝嘗曰:‘朕每遣方鎮刺史,欲各悉州郡風俗者,卿爲朕撰一書。’(韋)澳乃取十道四方志,手加紬次,題爲《處分語》。""十道四方志"究係何書,它與《處分語》又有何關係?裴庭裕《東觀奏記》卷中:"澳奉宣旨,即采《十道四蕃志》,更博探訪,撰成一書,題曰《處分語》。"可見"《十道四蕃志》"實一專書名。而《新唐書·韋澳  相似文献   

5.
正《新唐書·西原蠻傳》載:"是歲(元和十一年,816),(黄洞蠻)復屠巖州,桂管觀察使裴行立輕其軍弱,首請發兵盡誅叛者,徼幸有功,憲宗許之。"據此,元和十一年裴行立已在桂管觀察使任上。然而莫休符《桂林風土記》訾家洲條載:"元和中,裴大夫創造亭宇……有大儒柳宗元員外撰碑千餘言,猶在。"本條"裴大夫"三字下注"名行立"。柳宗元所撰碑,即《桂州裴中丞作訾  相似文献   

6.
正《新唐書·西原蠻傳》載元和十一年(816)"(裴)行立兵出擊(黄洞蠻),彌更二歲","及安南兵亂,殺都護李象古(後略)"。據此,裴行立元和十一年奏請出兵征伐叛蠻,歷經兩年,直至安南兵亂爆發(元和十四年)。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間與裴行立關係密切,裴行立的文書有不少是柳宗元代寫,其中有《代裴中丞謝討黄少卿賊表》(簡稱《謝表》)一篇,是記載裴行  相似文献   

7.
<正>24.《宋書》卷五三《張茂度傳附張永傳》:時上寵子新安王子鸞爲南徐州刺史,割吴郡度屬徐州。(第1513頁)按:《宋書·孝武帝紀》:"(大明七年正月)癸巳,割吴郡屬南徐州。"~①《宋書·始平孝敬王子鷥傳》:"及爲南徐州,又割吴郡以屬之。"~②可知此處"徐州"當爲"南徐州"之誤。25.《宋書》卷五九《張暢傳》:孝建二年,出爲會稽太守。大明元年,卒官,時年五十。……謚曰宣子。(第1606頁)按:《宋書》卷四六重出《張暢傳》,云:"孝建二年,出爲會稽太守,卒,謚曰  相似文献   

8.
<正>《大唐新語》卷二載:"薛懷義承寵遇,則天俾之改姓,云是駙馬薛紹再從叔。"《舊唐書》本傳謂紹以"季父"稱之,《新唐書·則天皇后傳》則徑謂"紹父事之"。據《舊傳》:"薛懷義者,京兆鄠縣人,本姓馮,名小寶。……得幸於千金公主侍兒。公主知之,入宫言……因得召見。……(則天)又以懷義非士族,乃改姓薛,令與太平公主婿薛紹合族。"按,薛懷義入宫後即度爲僧,武氏  相似文献   

9.
正《宋史·藝文志六》:"晏袤數《會要》一百卷。"按,王應麟《玉海》卷五四"藝文"之"國朝類要"條云:"晏殊《類要》七十四篇。開禧二年正月,晏表上之,勒成一百卷,列爲二千六十一門。"又,孫星衍《平津館鑑藏書籍記續編·孫氏祠堂書目》,"舊寫本"云:"晏元獻公《類要》卅七卷。前有總目,無序跋。據歐陽文忠所撰《晏殊神道碑》稱:‘類集古今,爲集選二百卷。’曾南豐序稱:‘上中下帙,七十四篇。’《宋史》本傳、陳氏  相似文献   

10.
<正>《新唐書》的版本問題,清代以來的書目、版本學論著中偶有提及,民國時期張元濟輯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時也有探討,但較爲零散。之後則以日本書志學家尾崎康(Ozaki Yasushi)的研究最爲系統~①。在《正史宋版の研究》一書的"正史宋元版書志解題"部分,尾崎康對《新唐書》的宋版系統作了專節討論,認爲《新唐書》宋代版本存在3種不同的行款:南宋初期刊本(十四行本,即所謂的嘉祐刊本),南宋前期建安刊十四—十六行本,以及南宋中期建安魏仲立宅刊本(十行本)。其中南宋初期刊本現存4種: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的陸心源  相似文献   

11.
正然其間不能無疑。一是李戡原名飛,杜牧已言,但其并未任過西臺御史。二是詩題撰丞相,《善權寺古今文錄》卷六李飛詩前引李蠙《題善權寺石壁》詩,其序則載爲咸通八年(867)作,時李戡去世已三十年,何能復陪侍遊洞?後閱《寶刻叢編》卷一四引《集古錄目》載:"唐《遊善權寺》詩,唐義興主簿羊士諤撰,士諤門人李飛書。元和十三年刻。"羊士諤(約762—約821),有詩一卷存世,事迹詳《唐才子傳校箋》卷五。他在貞元元年(785)進士登第後  相似文献   

12.
<正>漢代雍地諸小規模祠祀,疑問頗多,尤以"諸布"所指最爲令人費解。據《史記·封禪書》:"而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諸逑之屬,百有餘廟"。司馬貞《索隱》引《爾雅》"祭星曰布"認爲"諸布"是祭星之處,章炳麟認爲"諸布"等爲"八蠟之神",田天考證後認爲兩説均難以成立(《春秋戰國秦  相似文献   

13.
元和三年制舉,牛僧孺因反對削藩被選爲對策第一,是"放棄河北"的集體意識與反對削藩勢力對主戰派的抗爭;因此引起主戰的憲宗以及李吉甫、吐突承璀等人不滿。《舊唐書》此案相關記載中,憲宗態度比較曖昧;《通鑑》則對憲宗形象進行維護,將一切都轉嫁到李吉甫身上;《舊唐書》、《通鑑》遺漏、改寫了一些重要細節;《新唐書》則明確書寫了憲宗的不滿,代表了修史者的看法,是較爲合理的。《唐會要》、《太平御覽》、《册府元龜》的記載,較爲真實地還原了事件的經過。  相似文献   

14.
關於鮑照《石帆銘》的繫年,《鮑參軍集》錢振倫注曰:"《荆州記》:‘武陵舞陽縣有石帆山,若數百幅帆。’《宋書·臨川王道規傳》:‘臨海王子頊爲荆州,照爲前軍參軍,掌書記之任。’此銘當在荆州時作。"錢仲聯《鮑照年表》依此確定此銘作於大明七年(463)。丁福林《鮑照研究》則將此銘繫年定於元嘉十三年(436)至十六年之間,與錢仲聯所繫相差二十幾年。丁福林考查《宋書·州郡志》的記載,認爲石帆  相似文献   

15.
正楊政是南宋初年川陝戰場的重要將領,與吴璘、郭浩並稱蜀口三大將。《宋史》卷三六七《楊政傳》(下簡稱《楊傳》)存在記載)誤三處。(紹興)九年春,和議成,始得迎母及兄弟歸。乞祠以便養,不許。詔封其母感義郡夫人,以政爲熙河蘭鞏路經略安撫使、知熙州,進武康軍承宣使。十年,徙利州,又徙興元。(頁11444)這段文字有兩處)誤。其一:據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録》(下簡稱《要録》)卷八三,楊政由明州觀察使進武康軍承宣使,事在紹興四年十二月癸卯;  相似文献   

16.
正李戡(783—837),一名天授,一名飛,字定臣,李唐宗室,久居常州,少孤好學。憲宗元和七年(812)舉進士,恥爲吏唱名而入場屋,未試而返江東,遂隱陽羨。文宗大和九年在洛陽,與杜牧有過往。開成元年,爲平盧節度巡官。二年,府罷歸洛陽,以疾卒,年五十五。曾著文數百篇,又集唐初以來古詩若干首,編爲《唐詩》三卷,均不傳。杜牧爲其撰《唐故平盧軍節度巡官隴西李府君  相似文献   

17.
<正>盧法原是兩宋之交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南宋初年曾任川陜宣撫副使。《宋史·盧法原傳》(下簡稱《盧傳》)存在重要記載遺漏及)誤兩處。其一:"爲吏部尚書……坐王黼累,罷爲顯謨閣待制。紹興元年,提舉臨安洞霄宫。"(頁11651)據《宋會要1稿》職官六九之一五,盧法原坐朋附王黼罷爲顯謨閣待制,其事在宣和六年(1123)十月。換言之,自宣和六年至紹興元年(1131)間有關盧法原的仕履,《盧傳》完全付諸闕如。考《靖康要録》卷三,靖康元年  相似文献   

18.
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孝文帝定鼎洛陽時,"故都城制云,城內惟擬一永寧寺地,郭內惟擬尼寺一所,餘悉城郭之外"。由此可知在孝文帝時期的洛陽城市規劃中,城郭之內本沒有爲私人營造佛寺留下位置。在孝文帝的規劃中,城郭之內的土地也不會處於閑置狀態,應已劃分爲各個里坊,在里坊中則疏密不等地分佈着大小不均的私人住宅。《洛陽伽藍記》所記載的大量寺廟,基本都由這樣的私人宅邸改建而成。私人住宅轉變爲佛寺的方式,也就是常見於《伽藍記》的"捨宅爲寺"。  相似文献   

19.
<正>《全唐詩》卷八七六存唐五代語一卷,主要依據《唐音統籤》卷九五五。所標題目,皆後人擬定。《全唐詩》多沿《統籤》所擬,也頗有新擬者。偶有錯誤,擇其要者糾訂之。《贊皇人語》:"太沖無兄,孝端無弟。"語出《舊唐書》卷一八八上《孝友傳》:"李知本,趙州元氏人。後魏洛州刺史靈六世孫也。父孝端,隋獲嘉丞。  相似文献   

20.
<正>《宋史》卷二八九記范廷召於"宋初,從平李筠、李重進,轉本班都知。又從征太原,再轉散都頭、都虞候、領費州刺史"(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7年,頁9698)。按:此處"再轉散都頭、都虞候"應連讀,改爲"再轉散都頭都虞候"。首先,散都頭無法與刺史相提並論。《宋史》卷一八七《兵志一》記載,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