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盧法原是兩宋之交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南宋初年曾任川陜宣撫副使。《宋史·盧法原傳》(下簡稱《盧傳》)存在重要記載遺漏及)誤兩處。其一:"爲吏部尚書……坐王黼累,罷爲顯謨閣待制。紹興元年,提舉臨安洞霄宫。"(頁11651)據《宋會要1稿》職官六九之一五,盧法原坐朋附王黼罷爲顯謨閣待制,其事在宣和六年(1123)十月。換言之,自宣和六年至紹興元年(1131)間有關盧法原的仕履,《盧傳》完全付諸闕如。考《靖康要録》卷三,靖康元年  相似文献   

2.
正《宋史》卷三八一《吴表臣傳》載:"以病請補外,以直秘閣知信州。紹興元年,召爲■。……除左司諫。"按,"司勳郎中"《建炎以來繫年要録》(下簡稱《要録》)作"司勳員外郎",《要録》卷四三,紹興元年(1131)三月甲辰條載:"直秘閣、知信州吴表臣爲尚書司勳員外郎";《要録》卷五二,紹興二年(1132)三月戊午條載:"尚書司勳員外郎吴表臣守左司員外郎"。  相似文献   

3.
《南齊書》卷七《東昏侯紀》永元元年(499)八月:"戊午,斬遥光傳首。己未,以征北大將軍晉安王寶玄爲南徐、兗二州刺史。"此處"征北大將軍晉安王寶玄"疑有誤。按,《南齊書·明帝紀》建武元年(494):"立皇子寶義爲晉安王,寶玄爲江夏王。"《東昏侯紀》載永泰元年(498)八月"鎮北將軍晉安王寶義進號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然則上述永元元年爲南徐、兗二州刺史的征北大將軍晉安王當是蕭寶義,而非蕭寶玄。  相似文献   

4.
正《宋史》卷三二二《楊繪傳》載:"未閲月,復知諫院,擢翰林學士,爲御史中丞。"此處以楊繪爲御史中丞誤。按:范祖禹在楊繪墓誌中云:"丁内艱,服除入對,面受翰林學士、權御史中丞,充理檢使。"(《太史范公文集》卷三九)對於此次任命,《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二二熙寧四年(1071)四月癸酉條記載云:"翰林學士、勾當三班院楊繪權御史中丞。"而熙寧四年七月十四日,楊繪因論役法不當改官時,《宋會要  相似文献   

5.
<正>其二:視山川險阻分地置將:自洮、岷至階、成,關師古主之,屯通川;文、龍至威、茂,劉錡主之,屯巴西(頁11651)。這段文字敍述盧法原在川陜宣撫副使任内諸將的屯駐情況。考之《宋史·地理志五》,通川縣屬川東地區的達州,顯然不可能是負責守衛川陜西北地區"自洮、岷至階、成"(按即"關外"之地)的關師古屯兵之地,此處記載有誤。考《要録》卷七一紹興三年十二月條所載:時宣撫處置副使王似、盧法原同在閬中,乃分陜、蜀之地,責守於諸  相似文献   

6.
<正>北宋王堯臣等所編《崇文緦目》是宋代一部重要的館閣書目,其原本六十六卷,後於紹興年間删去叙録,注"闕"字於其下,成爲一部搜訪書目。《崇文總目》現存有抄本與輯本兩種系統,輯本復從抄本而來。抄本有天一閣藏明抄本(善2084。以下簡稱"天一閣本")、湖南圖書館藏翁方綱批校本(善294.2/2)、南京圖書館藏明抄本(120709)與兩種清抄本(110421、118274)等,均爲六十六卷本,有目無釋;輯本則有四庫館臣輯本十二卷(以下簡稱"四庫輯本")與錢垣等《崇文總目輯釋》五卷(以下簡稱"錢輯本"),民國時陳漢章復作有《崇文總目  相似文献   

7.
正《宋史·范廷召傳》:宋初,范廷召"從平李筠、李重進,轉本班都知。又從征太原,再轉散都頭、都虞候、領費州刺史"。按:此處標點有誤,"再轉散都頭、都虞候"應連讀爲"再轉散都頭都虞候"。首先,散都頭無法與刺史相提並論。《宋史·兵志一》記載,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正月,曾頒下詔書,正式確定諸班直名額,其中殿前司"諸班"禁軍即包括"殿前指揮使、内殿直、散員、散指揮、散都頭……"並且進一步規定"諸  相似文献   

8.
正《宋史》卷三〇二《賈黯傳》記載,賈黯"擢進士第一,起家將作監丞、通判襄州。還爲秘書省著作佐郎、直集賢院,遷左正言、判三司開拆司"。而劉攽爲賈黯撰寫行狀時稱:"稱褐,受(授)將作監丞、通判襄州。官滿還朝,召試學士院,拜著作郎,直集賢院。祀明堂,覃恩遷右正言。"(《彭城集》卷三四)王珪爲賈黯撰寫墓誌銘亦云:"慶曆六年中進士第,爲天下第一,除將作監丞、通判  相似文献   

9.
《二李唱和集》爲北宋李昉、李至唱和詩集,吴處厚《青箱雜記》卷一云昉"晚年與參政李公至爲唱和友,而李公詩格亦相類,今世傳《二李唱和集》是也",即指此書而言。此書爲今存宋人最早之文學總集,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宋史》卷二〇九《藝文志八》曾著録"二李唱和詩",後即罕傳,殆已亡佚。日本江户時期京都崇蘭館猶有宋本傳世(《經籍訪古志》卷六著録),並曾  相似文献   

10.
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是目前已知惟一的楊復編纂《祭禮》文本,也是研究朱熹及其弟子禮學思想的重要材料。該書因年代久遠,有殘損缺頁之處,而馬端臨《文獻通考》的禮制部分基本抄録了楊氏《天神》、《地示》、《宗廟》、《百神》諸篇,可供考訂佚文之用。本文試圖據《文獻通考》對《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進行1佚的同時,總結歸納馬氏吸收楊書的體例,並對兩位學者編纂禮文的體例、思想試作比較。  相似文献   

11.
正《宋史》卷三二九《陳繹傳》曰:神宗時,"知制誥,拜翰林學士,以侍講學士知鄧州"。此處稱陳繹爲侍講學士誤。按:蘇頌撰陳繹墓誌記載稱:繹"逾年爲翰林學士。未幾,以疾請郡,上遣中使勞問,賜以良藥。俄換侍讀學士,知鄧州兼本路安撫使"。其後又云:"還翰苑兼侍讀,充羣牧使"(《蘇魏公文集》卷六〇)。陳繹爲翰林侍讀學士,  相似文献   

12.
<正>中唐詩人楊巨源(755-約830)本是一位盛名在外的高産詩人,不僅"卷裏詩過一千首",且有"詩名往日動長安,首首人家卷裏看"的稱評。~①然其作品在中土流失嚴重,至北宋始即僅以一卷本的面貌見載於史志目録文獻中,如《新唐書》卷六○《藝文志》、《崇文總目》卷一二皆云"楊巨源詩一卷"。~②此後,人們只能從目録史料或唐詩選本中,對楊巨源的詩作加以擷取和瞭解。然而,與作品保存相對完好却未能遠播域外的其他唐詩名家不同,楊巨源的詩歌在其生前即已廣傳海外。就此,時人早有明確記述。如王建《寄楊十二秘書》稱  相似文献   

13.
正《宋史》卷二八八《高若訥傳》記載:"御史知雜楊偕薦(高若訥)爲監察御史裏行,遷尚書主客員外郎、殿中侍御史裏行。改左司諫、同管勾國子監,遷起居舍人、知諫院。"此處"左司諫"當爲"右司諫"之誤。高若訥由御史臺臺官所遷諫官爲"右司諫",史籍記載頗多。宋祁在高若訥墓誌銘中曰:"臺御史薦爲監察裏行,就改主客員外,進殿中。遷右司諫、直  相似文献   

14.
正《宋史》卷三二〇《彭思永傳》記載其"治平中,召爲御史中丞"。此處所言實誤。按:程顥在《彭公行狀》中稱:"留金陵歲餘,復召權御史中丞……今天子踐祚,正拜御史中丞。"(《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四)"今天子"指神宗,故彭思永在英宗治平年間爲"權御史中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〇六治平二年(1065)冬十月甲寅條,對彭思永任命的原因有較爲詳細的記載:"翰林學  相似文献   

15.
正中華本《宋史》卷三四八《張莊傳》載:"張莊,應天府人,元豐三年,擢進士第。……改提舉荆湖北路常平、本路提點刑獄,進■、■。王祖道既請立朱崖諸州縣,徙萬安軍,詔莊按覆相度,實與祖道相表裏。祖道詔爲兵部尚書,授莊■。"  相似文献   

16.
<正>引言從江瀚(1857-1935)在清末民初的社會活動、交遊圈及其著述來看,他應該是位有些影響的人物。查檢梁淑安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近代卷》(中華書局,1997),未見其人;錢仲聯、傅璇琮等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有江瀚小傳;在汪辟疆《光宣詩壇點將録》1944年的定本中,江瀚的名字以"一作"的形式出現,在"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一十六員"中有"地明星鐵笛仙馬麟,林紓,一作江瀚(附子庸)"一目,"一作"筆法,可見江瀚  相似文献   

17.
<正>孝宗有三子愭、愷、惇,紹興三十二年六月下詔封爲皇子,繫銜據《中興禮書》載,九月下制書:"愭:少保,永興軍節度使,進封鄧王。愷:雄武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慶王。惇:鎮洮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恭王。"均各有食邑,食實封,並令所司擇日備禮册命。孝宗長子亡故後,以三子惇"英武類己",於乾道七年二月封爲皇太子,越繼大統(《宋史全文》卷一一)。  相似文献   

18.
<正>楊鐮先生主編的《全元詩》(中華書局2013年版)出版問世,爲元代以前斷代詩歌全集的編纂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居功至偉!這部巨編收録4987位詩人的13200首詩,爲我們展示了元代詩歌創作情况的全貌,同時對收録的詩作進行了精細的校勘和考訂,解决了大量以訛傳訛的文獻問題。但由於處理的文獻數量龐大,資料蕪雜,疏漏之處也所在難免,需要學術界共同努力,在後續研究中不斷加以修正。比如薛瑞兆先生已經指出書中誤收宋、金詩人36人,以  相似文献   

19.
通過對P.T.307《七羅刹母供養儀軌》的録文、翻譯和釋讀,初步認爲"十二丹瑪"("丹瑪"又意譯爲"地母"或"地祇")這一組女神的具體名號,是從"七羅刹母"演變而來,即後世將同一女神之不同異稱,又視爲不同神靈之名稱,最終使"十二丹瑪"之名稱得以落實。P.T.307反映了吐蕃末期就有蓮花生降伏鬼神故事之流傳,而且本土的神靈以佛教護法神之面目進入了佛教,亦即吐蕃時代就已開始了佛教的本土化進程。  相似文献   

20.
南宋知名士大夫、文學家梁安世,《宋史》無傳,清陸心源《宋史翼》亦未之補。《全宋詞》有安世小傳,甚簡略,兹輯補其未備:安世,處州麗水縣人。高宗紹興二十八年(1158),已任紹興府會稽縣尉。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前,已任司農寺丞;三年冬,權知韶州。五年,仍在此任。六年九月前,已任廣南西路轉運司判官。八年九月,放罷。十年,已回朝任郎官。有《遠堂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