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始兴县素有"中国围楼文化之乡"的美称。为加强对始兴县围楼(围屋)的保护工作,继承始兴人民创造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弘扬独特的客家文化、围楼文化和红色文化,始兴县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围楼(围屋)亟需加以修缮和保护。围楼保护工作作为始兴县一项专项工作自2012年以来长期开展。本文对始兴县在围楼认养保护工作进行探究,分析了始兴县围楼认养工作的现状和难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程锦瑞认养利用麻家大院浑源县锦瑞工贸有限公司经理程锦瑞热爱地方历史文化,认养省级文保单位——麻家大院,先后主办了历史文物展、地方碑拓展等以浑源历史风情、麻家家族文化、浑源李峪青铜器等题材的展览,并依托馆藏文物开展多种文化活动,生动诠释地方历史文化,推进文化旅游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汉唐时期朐山—郁洲滨海地域围绕东海庙、谢禄庙(石鹿山神庙)、海龙王庙等庙宇而展开的社会文化史,主要表现为地域社会内部在分化、对立与冲突中逐步统一,同时向外部不断扩展、进入王朝国家主导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系统以及更具开放性的"文化人群"中的历史过程。生计方式、交流与贸易、王朝国家的政治控制、神明信仰与奉祀乃是影响与制约滨海地域社会建构与文化形态的四个核心要素。以东海庙、谢禄庙—石鹿山神庙以及海龙王庙为中心形成的不同形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本质上是"文化的社会关系网络"。滨海地域的社会,是海陆人群共同营构的社会;滨海地域的文化,乃是海陆因素兼具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我们二人出生在武汉,生长在长江边,目睹了近几十年来龙王庙发生的一切变化。退休后,又差不多每天到龙王庙景区参加晨练。大家常聚在一起,回顾历史,更增加了我们对龙王庙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神州》2004,(10)
谢思林不会跳舞不会打麻将,更不会赌钱,他还不穿名牌,不戴手饰,但是他是全国认养大熊猫超过十年的第一人和全国同时认养两只大熊猫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6.
1949年之前,数量庞大的龙王庙在河西走廊灌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明清以来河西走廊龙王庙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山川祭祀与祈雨的场所逐渐成为区域水利秩序的唯一代表,进而在近代趋于衰微并畸变为水利危机中暴力型水权博弈的重要场所,最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退出历史舞台。河西走廊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民众对于龙王的敬畏实际有限,但特殊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对国家认同度则较高;明、清两代,国家通过引入、扶持龙王信仰与修建龙王庙,保持了对于灌溉活动的适度介入,龙王庙作为灌溉活动中国家权威的代表符号受到重视。近代以来伴随着国家的衰微,地方社会对龙王与龙王庙的崇敬减弱。当新政权以简明有力的方式全面控制灌溉活动时,龙王庙迅速被地方政府基层水利机构取代,龙王信仰在现代国家权力的扩张中终告湮灭。  相似文献   

7.
1999年12月 10日,离澳门回归还有十天的大喜日子里,武汉市政协组织老年委员参观龙王庙工程,虽已进入初冬,但天气晴和,万里无云,天从人愿,心情很是舒畅,夕阳红的市政协老年委员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参观龙王庙防汛工程。 龙王庙险段综合治理工程,是一项锁住“龙王”、增强防洪、改善航运、美化环境的“三位”一体工程。龙王庙旅游观光景点,不是指一个旅游点,而是指一个旅游群,它包括汉口龙王庙、汉阳南岸咀、武昌汉阳门毛主席畅游长江的起点渡江闸门。武昌月亮湾、青山区堤防五大观光景点。它使人看了还想看,余兴未了,…  相似文献   

8.
武汉防汛第一险段武汉龙王庙,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处的汉口岸。明代以前,这里只是与汉阳连在一起的沼泽地,属汉阳县管辖。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汉水突然决堤而出,由郭茨口经龟山北麓入江,始分南北两岸。清乾隆四年(1739年),在此处修建了一座龙王庙,庙址即今武汉市水运公司码头。龙王庙落成后,尽管每年  相似文献   

9.
正建筑遗产是指建筑文化遗产。本文的建筑遗产主要包括以下四类:市县级文物建筑、未定级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一般建筑构。中国建筑遗产数量众多,政府虽不遗余力地进行保护,但由于人员和资金有限而显得力不从心,急需通过社会认养来缓解政府的保护压力。从2006年开始,黄山、金华、开平、曲沃等地就开始了建筑遗产认养的自发实践,其理论与实践创新应及时纳入学界的研究视野。但梳理相关文献发现,有关建筑遗产认养的研究多点缀在公  相似文献   

10.
王刚 《旅游纵览》2011,(3):46-49
平日里,这里只是横门湾的一个普通渔村这里每年都上演北方地区最大规模的海祭每年的3月20~22日,十几万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涌入这个无声无息的小渔村摆供、祭奠……渔家媳妇蒸面馍,打扫龙王庙,一束束用竹竿绑扎成的几米高的"站缨"迎风而立"……幸哉,尚飨——"高亢的《祭海文》和嘹亮的船工号子,透过扩音喇叭在渔村周戈庄的"田横祭海"广场上回响夜幕笼罩着古老的传说,风轻桨橹摇一个田横祭海节,一只窝缩在海洋文化里的蛤蜊  相似文献   

11.
蔡荷 《神州》2012,(31):16-17
八亲王是『源氏物语』宇治十帖中登场的主要人物。小说中,八亲王先后两次拒绝认养亲生女儿浮舟。爱惜家声名誉、克己自律的八亲王并非不负责任的男人。第一次拒绝认养,主要是因为浮舟的出生非出自亲王本意;第二次拒绝收养,是因为浮舟的教养离出身要求越来越远。教养不周,势必影响到亲王生前身后的声誉。小说情节的发展,也证实了亲王判断之准确。  相似文献   

12.
2008年5~7月,配合瀑布沟水电站建设,考古工作者对四川汉源县龙王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房屋基址6处、灰坑31个、商代石棺葬3座、汉墓6座,出土陶器、石器、铜器等.此次发掘充实了大渡河中游地区考古发现的实物,为汉源地区文化序列的建立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巴东县龙王庙是巫峡口的一处临江台地遗址,发掘共分三个点。其中两个点发现遗迹遗物,一个点在江边沙地,T1312中出土400余件商周时期石器;另一点在台地上,第7层有少量春秋遗物,可辨器形有盆、罐、釜、豆、鼎、鬲、瓿等,4-6层揭示了清代中后期龙王庙址的多种遗迹现象,有房基、暗沟、柱洞、石板路等。  相似文献   

14.
回望西口路     
《神州》2011,(7):30-31
同晋中大院一样,内蒙古满眼的召庙同样让我们兴趣盎然。呼和浩特号称"召城",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召,在蒙语里即为"庙"的意思。特指藏蒙地区喇嘛教的寺庙。)之说。这些召庙顶膜礼拜的大都是藏传佛教。但在它们附近,同样矗立着不少关帝庙、火神庙、龙王庙、财神庙等,这大都是走西口者进入新的地域,出于求神的保护而建的。  相似文献   

15.
徐建中 《文物春秋》2014,(1):F0002-F0002
怀安县张家屯村龙王庙保存有清代观音经变壁画,人物形象生动,笔法简练传神,民间艺术特色浓厚,且有明确的绘制年代,为研究清代壁画提供了可资类型学比较研究的实物例证。  相似文献   

16.
《四川文物》2021,(3):95-103
通过X射线荧光(XRF)法对麦坪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62件陶器进行成分检测分析,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器中的P2O5成分含量远高于商周时期陶器,其平均值从3.58%下降到1.28%,表明该区域陶器采用了高磷含量的原材料。这一规律与狮子山、龙王庙新石器时代遗址类似,证明它们在制陶工艺上采用了类似原料配方。类似的陶器制作工艺、相似的陶器风格,充分说明汉源谷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为同一文化面貌。采用高磷含量原材料这一技术手段,明显有别于汉源谷地周边同时期遗址,也为汉源谷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为一新的文化类型提供了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7.
罗汉堂周边及龙王庙沟洞窟在自然和人为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病害,其中裂隙病害不仅削弱了洞窟赋存岩体的强度及整体性,同时在外界环境的综合作用下加速了破碎岩体的风化。因此迫切需要采取裂隙灌浆的措施对其进行加固治理。选用偏高岭土作为主料,掺入少量的超细水泥,并使用碱激活剂,形成一种复合灌浆材料。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灌浆材料的黏度(流动性)、收缩变形性、抗渗性及易溶盐含量等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初步筛选出适合罗汉堂周边及龙王庙沟洞窟的灌浆材料的配合比,并通过现场试验进行检测得到灌浆材料的最佳配合比。  相似文献   

18.
汉口,在武汉的三镇中发展较迟。明代以前,只是与汉阳连在一起的沼泽地,属汉阳县管辖。1466年(明成化二年),汉水突然决堤而出,由郭茨口经龟山北麓入江,始分南北两岸。清乾隆年间,在汉水改道入江口的北岸,即今武汉市水运公司码头处修建了龙王庙。 龙王庙地处汉口与长江的汇合处,河口窄小,河岸呈突出的弧形岸线,既受汉江洪水顶冲又受长江水流淘刷,经年累月,岸陡脚虚,500多年来决堤数十次,历年都是武汉汛期防守的重点、著名的险点。  相似文献   

19.
民间传说进入人生礼仪的路径有很多种,占有标志性文化的强势位置即是其中之一。具有特定的民俗功能亦可以达到此一目标,如在华北各地盛行的土地庙送浆水、龙王庙祈雨、泰山奶奶送子等民众信仰行为就是如此。某一传说被上升到民间信仰层面也可以在人生礼仪中留下深刻印记,如在淄河一带所流传的吕祖庙、李半仙、顺天姑等相关传说,就是通过香火会的形式介入到当地人生礼仪中去的。  相似文献   

20.
秦岭分水阁     
素有“陇上江南”之称的天水地处秦岭、六盘山两山交汇处,水系属嘉陵江、渭河分割带,因而造就了不少奇特的景观。“一檐起龙凤,滴水分江河”的分水间就是一处。 分水阁,坐落在天水市秦城区西南部秦岭乡关家店村南龙王庙里,是座巍峨宏伟的古建筑。解放前,游人如织,香火不断。令人称奇的是,这座古色古香的分水阁,若遇到雨天,雨水落在阁屋顶上,就会溅成两半,一半流入黄河,一半流入长江,该阁实际成了我国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分水阁由此得名。 分水阁原是龙王庙的正殿,坐西面东。解放后,在那“史无前例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