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政府宣布撤离南京前往汉口和重庆,1937年11月22日美国大使离开南京前往汉口。由于南京尚有18名美国公民拒绝撤离,大使馆二等秘书艾奇逊、帕克斯顿和武官助理罗伯茨上尉留在南京大使馆,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及与国务院保持通讯联系。12月7日艾奇逊认为他们已为留在南京的美国人做了能做的一切,并将自己的住所留给美国人在危急时刻使用。12月9日,光华门等地爆发战斗,艾奇逊等一行于下午3时离开南京市区,登上停泊在下关江面的帕奈号撤离南京。以下一组电报①报告了其间南京的情况和发生的事件以及他们亲历帕奈号遭受到轰炸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1937年12月12日,日机炸沉“帕奈”号等美国船只的事件是日军故意所为,下仅日本海军,日本陆军也参与其中。日军攻击的动机十分明确:一是阻止任何被怀疑载有中国士兵的船只逃离南京,以实现在南京围歼中国军队的战略;二是以武力将西方人士赶出战区是日军上下持有的一种普遍的心态。“帕奈”号事件的解决方式对那些故意实施攻击的日本军...  相似文献   

3.
董佳  李玉 《民国档案》2017,(3):55-59
日军侵占南京期间,美国公民布雷迪在南京汉口路19号和双龙巷11-B号的住宅与车库等遭到日本兵士的多次擅闯和破坏,各项损失共计547.94美元。为此,布雷迪等人通过美国驻南京使馆和驻上海总领事馆等外交机构向日本方面提出交涉。这是日军侵华期间在宁美侨受损的典型事例之一。  相似文献   

4.
1938年10月24日端纳(W.H.Donald)随蒋介石离开汉口,视察鄂、湘、赣、桂前方阵地,12月前往重庆。同年12月28日和次年1月1日,端纳分两次给田伯烈(H.J.Timperley)写了这封长信,详细介绍他随蒋介石视察的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5.
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京都十六师团负有重大责任.根据我所掌握的史料,阐述如下: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以后,沿沪宁线发动进攻.12月1日,大本营下达了占领南京的命令.京都十六师团是进攻南京的主要部队之一,其作战范围为:麒麟门、中山门、紫金山、太平门和下关地区;又日军占领南京以后,在大屠杀期间,十六师团是留在南京时间最长的部队.因为,12月21日,其他部队撤离南京,只留下十六师团,由中岛今朝吾师团长和佐佐木到一第三十旅团长分别担任南京东、西两部分警备司令官,直到1938年1月22日,由十一师团天谷直次郎少将接任警备司令官,十六师团留在南京时间长达一个半月之久.  相似文献   

6.
林绪武 《历史研究》2015,(2):168-182
1949年1月21日,国民政府南迁广州并通知各国驻华使团一同前往,苏联驻华大使罗申率使馆大部分人员南迁,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却留在南京,其他西方国家使团纷纷仿效美国。4月中旬,周恩来派黄华去南京外事处工作,"可以作为燕京大学校友同司徒雷登进行私人接触,看看他有什么要求和愿望。"①25日,黄华到达南京。南京商谈,即是指1949年5月13日至7月25日期间,中国共产党代表黄华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进行的私人接触,5月13日、6月6日、6月28日、7月25日,两人共会面商谈四次。8月2日,司徒雷登飞离南京。  相似文献   

7.
汉口储汇局始末 中国邮政兼办银行业务,经营民间小额储蓄汇兑始于30年代初 期。这种经营模式是仿效日本的邮政储蓄银行而引进的。首先在上海、 南京、汉口等中心城市组建邮政储金汇业局。汉口局原设在现今南京 路38号一幢三层楼大厦中。 1938年冬,日寇侵入汉口,强令汉口局迁出,由日本xx株式会社 开设高级饭店。在侵略者的高压之下,汉口局经理张元昭、副经理唐荣 禧别无选择,只得率员工十余人凄然转徙到汉口法租界内的星光街 (现在的蔡锷路)2号勉强维持营业。当时的沦陷区,市面萧条,汉口局 业务清淡,员工生计日蹙。重…  相似文献   

8.
<正>1944年11月21日,美国一架军用飞机在飞临汉口上空时,被日军炮火击毁,三名飞行员被俘,日军对他们进行了百般折磨。12月16日,三人在遭到日军的毒打后被处以绞刑并焚化。然而,  相似文献   

9.
日本投降后,我于1945年9月,由军统安徽站选派为先行还都人员前往南京。我到南京时,日本投降部队尚未撤离,街道上徒手的和拉平板车的日本兵,随处可见。他们服装不整,神情颓丧,大都在清扫垃圾。见了中国军人,便立正道旁,举手敬礼。昔日大日本皇军已成为残兵败卒,使我很有感触。我径到中山东路357号军统局南京办事处报到。办事处主任李人士,副主任刘启瑞。李是陆军总  相似文献   

10.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侵华日军利用其优越的航空力量对中国首都南京进行了规模空前的轰炸,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日军初炸南京之时,美、英、德、法、意五国联合划定“非轰炸区域”以维护其自身利益,同时劝告日本对其轰炸行为加以约束,均遭到日方拒绝.随后,日本海军以武力胁迫各国外交官及侨民撤离南京,并变本加厉地对南京实施无差别轰炸,在经历了美国驻华大使詹森撤离大使馆的短暂曲折后,美国等第三国一致抗议日军轰炸南京的局面正式形成.日军不顾各国反对继续对中国城市进行无差别轰炸,最终招致美、英等国政府及舆论的强烈抗议.中国政府借助国际社会抗议日军轰炸之呼声,促使国联通过决议谴责日军轰炸暴行,造成了有利于中国的外交局势.日军对南京的轰炸虽然持续时间较短,但对有关各方均造成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63年12月29日至1964年1月22日,在上海举行华东现代题材话剧会演。张春桥等人极端仇视专程到会的全国剧协主席田汉。1月22日将举行会演闭幕式,内部传出上主席台的名单中又没有田汉的名字。田汉从小就立志学文天祥,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得到这一信息,他就在1月22日的凌晨,冒着绵绵细雨,乘火车愤然离开上海前往苏州。田汉在苏州的日子里,约了老友周瘦鹃,一起前往吴县光福探梅。他们先是来到相传是纪念东汉大司徒邓禹的司徒庙内,观赏邓禹亲植的近2000年的4棵名曰清、奇、古、怪的柏树。这古柏历经风霜雷击,形态奇特怪异,倔强挺秀。田汉凝神注视,…  相似文献   

12.
朱成山 《百年潮》2005,(4):60-65
2004年11月25日至12月10日,我与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劲松以及南京电视台记者吴江一行三人,涉洋跨海,到达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先后在纽约、华盛顿、康涅迪格州、密西根州、加利福尼亚州、夏威夷州等地,遍访南京大屠杀期间坚持留在南京,曾经救助南京难民的历史证人后代,抢救性地发掘和考证这段历史的外籍证人资料.  相似文献   

13.
《百年潮》1999,(10)
许多年以后,随着美国和前苏联的档案相继公开,人们吃惊地发现,从1947年秋冬开始,俄国人就已经在试图调处国共两党之同的战争了,罗申的多次秘密游说尤其引人注目。 1949年1月,国民党政府预感南京不保,极力动员各国驻华使馆随同政府一起搬迁广州。包括美国使馆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大使馆都决定留在南京,努力寻求与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政府建立外交接触,惟独苏联大使罗申随着国民党撤到了广州。这件事不可避免地成了此后中苏关系史上一段让人不那么愉快的回忆。  相似文献   

14.
刘小清 《文史春秋》2011,(12):17-22
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不久上海沦陷,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纷纷撤离,而时居法租界拉斐德路的柳亚子却因病不能成行。这对民族自尊心很强的他来说,其焦虑和痛苦是难以想象的。一天,柳亚子闻知何香凝女士及其儿媳廖梦醒等亦将离开上海前往香港,立即携夫人前往何寓所送行。  相似文献   

15.
1941-1949年美国在中国的军事机构及其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8 35年建立其海军东印度分遣队 (theEastIndianSquadron)起 ,美国就开始了它在中国领水和领土上的长期存在。只是在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后 ,美国政府为避免美日冲突才开始从中国撤军。1 937年 1 2月 1 2日 ,在南京附近的江面上 ,日本飞机蓄意炸沉了美国长江巡逻队 (theYantzePatrol)炮艇“帕奈号”(Panay) ,迫使美国逐步撤出其巡逻队。 1 938年 2月 ,美国决定从天津撤出它1 91 2年就开始驻扎在那里的美国陆军第 1 5步兵团 (theU .S .Army’s 1 5thInfantryRegime…  相似文献   

16.
侨民与保护侨民的美军,是民国时期美国维持在华存在的重要标志。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战火迅速从平津蔓延至京沪等地。这些地方是美国在华侨民的集中居住地,美国政府对美侨安全十分关切。与十年前的武力护侨政策不同,此时的美国面对日本的步步推进,采取撤侨政策予以应对,并调兵遣舰,为美侨撤离中国提供帮助。"帕奈号"事件发生后不久,不仅美国侨民,美国在华驻军也被撤走。从撤侨到撤军,这既标志着美国传统武力护侨政策的放弃,也是抗战初期美国绥靖日本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从美国军舰帕奈号在中国长江被炸到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美国对日本的态度逐渐转变着,同时也开始深入的关注了中国的抗战.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在美国人眼中的形象也在悄然的改变着.美国媒体和中国政府在美国的宣传活动,促进了中国人的抗战形象在美国民众眼中的变化.中国抗战得到了美国民众舆论的支持,从而获得了美国大批的物质援助.  相似文献   

18.
<正>1934年5月5日,我的父亲田镇瀛乘火车从河南漯河来汉口,到特二区威尔逊路(今车站路)美国领事馆办理赴美留学签证,住在五族路(今中山大道)汉成里口的东方大旅馆(今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分部),办完签证于11日离开汉口。在汉逗留期间,父亲去了附近的光明、上海、中央、明星、世界共5家电影院看电影,前4家为老汉口人所熟知,“世界”据说在1944年毁于美军飞机大轰炸,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相似文献   

19.
1937年10月4日到1941年12月15日,美国《时代周刊》共刊载了4篇有关日军轰炸南京和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报告。1937年10月4日题为“正如宣布的那样”(Asadvertised)的报道,是美国记者在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中将在9月20日宣布要对南京进行大规模轰炸后星夜兼程赶往南京,亲历轰炸后所写的长篇报道,报道写道:“那些年纪太小、太老、太穷、病得太重或是什么都不懂而没有离开南京的中国人被大批屠杀”;第二篇报道(1937年10月11日)刊登了宋美龄的英文日记摘要,由于其地位特殊,日记读来耐人寻味;接下来的一篇1938年2月14日题为“证人”的报道,引述了当时在南京的《芝加哥日报》远东资深记者斯蒂尔的描述:“一位日本士兵站在不断增大的尸堆上,将步枪子弹倾注在任何还能动弹的尸体上。对日本人来说这也许是战争,对我来说却是谋杀”;最后一篇,时间为1941年12月15日,这时候外界对日本军在南京的暴行了解已经比较全面,报道明确指出:“日军占领并洗劫了南京,犯下了一些现代史上最可怕的暴行——大规模屠杀平民,并强奸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妇女。”由于《时代周刊》是美国主流媒体,有很高的信誉,上述报道,特别是宋美龄的日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德国大使馆南京留守处的沙尔芬贝格,是39名见证南京大屠杀的西方人之一。1938年6月18日在应邀去日本总领事馆赴宴后,结果第二天即因食物中毒而离奇死亡。对此德国档案馆中存有文字资料记载,但没有材料显示他的死曾引起过德日两国之间的外交纠纷。德国大使馆南京留守处负责人乔治·罗森博士家人口述的历史,有助于揭开沙尔芬贝格之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