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曼曼 《神州》2013,(31):100-100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神思妙笔。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有魅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现在很多老师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读中感悟,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姚海通 《神州》2012,(21):89-89
新课改中,课堂朗读巳出现失衡。应当一分为二地着待课堂朗读,在倡导课堂朗读的同时,必须关注读什么、何时读、怎么读、为何读等问题。课改初期的失衡是正常的,坚持在常识的基础上思考,坚守“语文”阵地,走向新的平衡是应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王喜芳 《神州》2012,(15):150-150
小学语文学科要达到像大纲中要求的那样: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诸方面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阅读教学中一篇篇的课文进行的,正所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笔者执着地偏爱“以朗读为主线”阅读教学模式,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模式对小学语文大纲中反复强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起到一个独辟蹊径的作用。“以朗读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模式主要应采取“以读代讲、以问促读、以读带练”的三个策略。  相似文献   

4.
刘巧 《神州》2013,(12):92-92
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读为本以读促进以读代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欲望为有感情阅读奠定基础有序地指导朗读并做到有感情朗读并做到有感情朗读采取每种形式的朗读。  相似文献   

5.
张文香 《神州》2014,(6):124-124
<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朗读的巨大作用。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去占有、体会文章,对文章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对此,我提出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到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师应把对朗读的指导放在第一位,变“以讲为主”、“以问为主”  相似文献   

6.
张玉华 《神州》2012,(18):225-225
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熏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本文试着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赵金奎 《神州》2012,(15):163-164
l朗读的内涵和现状分析 朗读是什么?有人说:“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文章,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这样的定义固然不能算错,但还不足以表明朗读的真正魅力。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这样为朗读下定义:  相似文献   

8.
朗读的作用     
杨长军 《神州》2012,(9):135-136
读虽说在传统教学中把它依附于“写”,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实际上对“读”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极为重视的。朗读作为其形式之一,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  相似文献   

9.
张辉 《神州》2012,(22):41-41
“书声朗朗”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中国教育家从孔子到陶行知到当代语文教育界的一批特级教师,他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如何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朗读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步做起:  相似文献   

10.
王娟 《神州》2011,(6X):127-127
“读”是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采用自读、领读、范读、朗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不同方式方法有目的的读,不但能结合课文语境深刻领会词语含义,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领会文章主旨;而且学生还能凭借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赋于文本新的意义与内涵,让语文课堂的朗朗读书声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1.
江银兰 《神州》2012,(21):176-177
笔者进行了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为目标的阅读教学实践活动,在阅读实践中,“以读为本,读听结合,形成语感,促说带写”成为本次阅读活动的教学原则;课程设计采用课前背景知识查询预习,课中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并讨论交流心得体会,课后写读书笔记的模式进行;教学进度为每周阅读一本读物,课堂尽可能采取多种交流方式以增强学生对文本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相似文献   

12.
贾立平 《神州》2012,(22):71-71
“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充分反映了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新课标崇尚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反对教师替代的繁琐分析。同时又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而在我们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广大语文教师只重视课堂的讨论,偏重于说与写的训练。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相似文献   

13.
武学诗 《神州》2011,(7X):212-212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文仅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柏敏兰 《神州》2013,(10):85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有些专家、优秀教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性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教学中,大家都在强调朗读的重要,强调朗读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对朗读的安排并不够到位,比较随意、简单化.其实,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在主导着人们,多读总没有坏事,多读反正有好处,所以,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局面,就是在整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路读过来,教师也用了比较多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读,读完,分析完,文章就讲结束了.有的时候,感觉老师布置学生朗读是目的不够明确,也看不太出每一次朗读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林玉 《神州》2013,(35):98-98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叶圣陶语)它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本文试着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范芳芳 《神州》2013,(18):81-8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是需要教师始终关注如何用更好的方法,提高学生朗读的实际效果。课前,教师进行文本细读,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理解文章的精髓,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训练点;课上,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悉心指导,花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自读自悟,利用妙语导读激励学生读的积极性。进行必要的技巧指导,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服务;课余,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朗读展示活动,激起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欲望,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相似文献   

18.
张继业 《神州》2012,(22):69-69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所以,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职责。  相似文献   

19.
刘霞 《神州》2012,(28):83-83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与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感。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一、教师范读,吸引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相似文献   

20.
1、“读如”的训诂内容及其特点,2、“读如”与“读为”在用法上的异同,3、“读如”与“读为”通用的原因探索。章认为“读如”所特有的训诂作用是由“A读如B”式来表现的,注出通用正字或单纯注音是其基本职能,它与“读为”通用有一定的条件和特殊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